《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第 6 页第一节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一、安全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定义通常中文中,“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适、稳定等,即“无危则安”。 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全”指完满,完整,无残缺,没有伤害,谓之“无缺则全”。这里,全是因,安是果, 由全而安。多数专家认为,安全通常指各种事物对人或对人的身心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正常、顺利的状态。即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需求的角度或着眼点提出来的,是针对人和人的身体而言的,当然健康也就属于安全范畴。对于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无关的事物来说,根本不存在安全与否的问题。所以,安全首先是
2、指外界不利因素(或称环境因素)作用下,使人的身体免受伤害或威胁,使人的心理不感到恐慌、害怕,使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存在状态。另外,还包括人能够健康、舒适、高效的进行各种活动的客观保障条件。因此书中对安全的科学概念概括为: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狭义的安全是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具有技术安全的含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技术安全。如生产安全、机械安全、矿业安全、交通安全等等。状况)及其保障条件。换言之,人的身心存在的安全状态及其事物保障的安全条件构成安全整体。-这是把人的存在状况和事物的保障条件有机结合的科学概念。2、狭义安全和
3、广义安全。广义安全。即大安全。是以某一系统或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大安全,是全民、全社会的安全。3、现实中安全问题的划分从专业和行业领域角度划分可分为:生产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医药医疗安全、职业劳动保护安全、网络安全、经济安全、人口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主要是外来文化侵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社会保障等。从对象来划分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文物安全等。4、安全度(安全量)“安全度”是一个表示安全程度的概念,人的身心安全程度及其事物保障的可靠程度用各自标准来衡量,就构
4、成安全度的概念。表达的是主体免于危险的程度。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从数量上来刻划安全度,但我们却可以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对安全度作一定的质的描述。例如主体是完全免于威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威胁,还是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或者是已经受到具体的内外侵害,这其实就表现了安全的不同程度,即不同的安全度。二、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安全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探索,有探索就有盲区、就有无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安全的含义不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且人类对安全的认识长期落后于对生产的认识。对
5、安全认识的历史,大致可分4个阶段。1、“无知”的安全认识阶段 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挖穴而居,栖树而息,完全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完全依附于自然。人们想到、遇到的安全问题,只是不要被森林大火烧掉,不要被野兽吃掉。还认为命运是老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 对于事故与灾害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跨入农业社会后,人类开始逐渐摆脱大自然的桎锆,但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人为灾害也越来越多了起来。进入铁器时代,人们遇到的安全问题开始有了工具伤害、生产伤害。但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与大自然抗争的手段也十分简单、有限;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也是最基本的
6、水和土。安全问题也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虽然有意识地开始了对保全生命的追求,但对自然因素所带来的突发灾害无能为力,对生产劳动中发生的事故也只能被动地承受(方法论称为被动承受型),对自身的安全问题还未能自觉地去认识和主动采取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仍属于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2、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17世纪至上世纪初)人类从农牧业社会进入了早期工业化时代, 尤其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财富,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灾难。首先应用锅炉技术的航海、纺织等领域事故不断出现,之后的一百年间,成千上万的船只因为锅炉爆炸而沉没在大海之中,成千上万的航海者葬送在大
7、洋之中;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机械伤害成了主要危险;汽车的发明,导致交通事故的急剧增长,成了人类意外事故的头号杀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自己创造的财富其结果反过来可以毁灭自己。生产过程的伤害和事故成了人类生产活动中主要的、最大的一种威协。由于事故与灾害类型的复杂多样和事故严重性的扩大, 人类有了对安全更多的追求,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在总结事故教训基础上有了“事后弥补”,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论水平。即人类进入了局部安全认识阶段。3、上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电、有机合成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的出现,人类在生产、科研活动中的危险变得复杂起来。除了机器伤害之外,还要遇到电的、高速的、化学物质的、燃烧的、爆
8、炸的、毒害的、辐射的、腐蚀性的等危险。尤其因军事、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大系统及机器系统,其危险不再是单一的因素,生产科研过程的安全成了安全问题的核心。局部的安全认识和单一的安全技术措施已无法解决生产制造和设备运行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必须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系统安全工程技术措施,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事故进行综合防治,于是相应地发展了生产系统安全工程技术,由此,人类进人了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但仅还是静态的系统安全技术。4、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生产与高速广泛流通。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喜忧掺半。人类在20世纪所创造的成就多于19世纪前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但是人类所经受
9、的灾害事故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惨重,已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就必须要求高新技术与产品本身具有高安全可靠性,人类在安全认识论上有了超前预防的认识,有了本质安全化的认识,而且静态的系统安全认识也已不能很好的解决动态过程中随机发生的安全问题(塞浦路斯航空飞机空难事故),人们必须更深入地采取动态的安全系统工程技术措施。进入了对安全的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现今,正是由于安全与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不可分性和各种不安全事情的危害性,各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基本能适应本行业特点需要的安全技术与方法。三、安全工程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指标:安全工作完成状况的一些数据,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
10、安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2、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系统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达到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注意两点:(1)本质安全化是相对的,安全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在一定的技术及经济条件下,由安全管理的状况所决定的。即需要依据当时的技术、经济水平来具有相应的本质安全化水平。这个水平是在现有的技术及经济水平和具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状况下的安全可接受水平,这个可接受水平将随着技术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
11、提高,随着安全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而提高。在实际生产中,可接受安全水平通常为各个行业安全性评价标准所控制的安全水平。(2)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人机环境系统中日常随机的一般性事故损失并未彻底消除。3、危险物质:是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的,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质。危险物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混合物。主要包括3大类: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4、重大事故:工业活动中,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等后果严重的事故。具有三个特征:人身伤亡严重;财物受损失与摧毁;环境严重污染。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界定:重大事故,一
12、次事故中死亡三人以上,财物损失;特大事故死亡十人以上,财物损失。5、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能产生和释放能量的物质(危险的来源);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的根源或状态。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单元。重大危险源,说明是危险大或数量大的危险源。不同的危险源有不同的危险性质,如炸药、汽油、瓦斯、化学品;同一种危险源,其数量不同,事故时,其后果和严重程度也不同。对某一危险源,当其数量达到一特定量,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我们把达到或超过这一特定量的危险源称为重大危险源。这一特定量(临界值)是依
13、据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由国家以法律法规或标准等形式规定的。6、安全评价:也称风险评价,是指对一个生产(生活)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后果)所进行的分析与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量的表示,最后根据定量值的大小决定采取预防或防护对策。评价对象是一个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或系统中的某一个子系统;评价标准是该企业所属行业客观的本质安全化程度的控制水平;评价方法分为系统安全评价和随机安全评价两类;按评价方法的特征又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通过安全评价,找出问题并整改,运行一个时期后再评价,如此反复,使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目的是实现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安全运行。7
14、、固有危险度: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和物料,系统一旦确定了其能量的形式及数量,这种能量如果全部失控时的损害能力就完全可以确定下来,这种危险是系统固有的,所以称为固有危险。固有危险的损害能力是潜在的,称为系统的固有危险性,对固有危险性的度量称为固有危险度。即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必须具备的设备和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造成灾害的危险程度。可用两个衡量参数确定: 设备及物料单位数量具有的致害能力; 系统中拥有各种设备及物料的容量不同的设备及物料中保有的致害能量是不同的,能量自由释放的形式也不同,造成灾害的程度也不相同(汽油和木材)。固有危险度大的系统,对安全程度的要求也相
15、应要高。四、安全的基本特征1、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安全就是生命。人类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安全极为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领域,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安全。2、安全的随机性。安全是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保障安全的条件是多因素的,是相对的,限定于某个时空、地点。条件变化,安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3、安全的相对性。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其次,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
16、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实的,人类不可能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放弃生产活动,如果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安全又有什么意义。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在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某一安全水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低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其三,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也就是说,安全对于人的认识而言具有相对性。而危险是绝对的。危险的绝对性表现在事物一诞生危险就存在,中间过程中,危险可能变大或变小,但不会消失,危险存在于一切系统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不论我们的认识多么深刻,技术多么先进,设施多么完善,危险始终不会消失,
17、人、机和环境综合功能的残缺始终存在。4、安全的局部稳定性。安全的因素是复杂的巨系统,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但有条件的局部安全是可能的,是安全生产必须的。控制安全的要素,就能实现局部稳定的安全。5、安全的经济性。安全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安全需要投入,才能有保障安全的基本条件:如设施、设备、用品、及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能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给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危害,减少损失;安全能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实现间接为社会增值,即安全的社会价值。6、安全的复杂性。生产中安全与否的实质,是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安全活动也包括人的思维、心理、生理及与社会的关系等。这是一个
18、自然与社会结合的开放性的巨系统,系统中包含无穷多层次的安全和不安全矛盾,相互间形成极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与外部世界又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存在多种相互作用,使构成安全系统的安全元素和与安全有关的因素也纷繁交错,所以安全具复杂性。例7、安全的社会性,如前所述,安全的经济性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安全的社会性还主要体现在:安全与企业及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安全会对各级行政部门以及对国家领导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安全还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911事件导致美国出兵伊拉克;“非典”、“禽流感”造成社会的恐慌。8、安全的潜隐性,客观安全包括明显的和潜隐的两种安全因素,现今人们认为安全的概念,基本都是宏观的,许多潜隐性安全还未被人们完全认识。如化学品,人工合成品,医药,放射性等具有的潜在危害,事故对人心理和精神带来多大的伤害等。安全的潜隐性是指控制多因素、多媒介、多时空交混的综合效应而产生的潜隐性安全程度。人们当然希望通过努力能使安全的潜隐性转变为明显性,以便于预防事故,实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