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及其特点教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及其特点教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践及其特点教案-第 5 页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以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
2、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主要指生产工具),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具有客观性。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2、实践具有能动性。时间使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在:第一,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第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总之,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注意 任何实践都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导致失败。实践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注意 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这种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都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
4、物质性活动,具有能动性。实践是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认个人活动的存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3、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
5、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改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心,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注意 不能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起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可见,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不同的。2、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
6、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真理标准问题回答的是以什么手段来检验、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7、判断某一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因而必须且只能用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来判断认识是否与它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把握“唯一”二字。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
8、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当然,客观事物也不能“主动”去完成这件事。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3.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际,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获得的根源是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
9、于实践。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就坚持
10、了辩证法。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又与客观实际是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真理是一种认识。也就是说真理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认识。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
11、观性1.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并不是某位天才人物的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注意 把真理规定为一切有用的、有效果的、能给人带来有利益的东西,提出“有用即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
12、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2.真理与谬误相互统一,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13、,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例: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有获得了新的认识。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14、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如,如果我们再用过去那种急风暴雨、你死我活的方式对待目前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就会犯“左”的错误。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和改正错误。拓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具有绝对性;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三、追求真
15、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3.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一,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第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