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第 17 页学校教学楼命名及含义篇一:学校教学楼命名 一、教学楼: (1)厚德楼 【释义】:“厚德楼”得名出自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用“厚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大气、恢弘且富有底蕴。 (2)敏行楼 【释义】“敏行楼”得名出自孔子论语经典名句:“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注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意即,凡有大作为之人做事都勤奋敏捷,勇于实践,说话却小心谨慎,少说废话、空话、大话、假话。用“
2、敏行”一词冠以楼名富有哲理,劝学意义浓。 (3)崇文楼 【释义】崇:意即“高贵”“高雅”。语出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说明古人建筑的发达技术上所彰显出的聪明智慧。“崇文”一词,昭示了“高贵”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水准。 用“崇文”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高雅、有丰厚底蕴与内涵。 (4)崇德楼 【释义】崇:意即“崇敬”、“崇尚”。德:意即“道德”、“德行”、“品德”、“恩德”。语出礼记王制名句:“上贤以崇德”意即:品质高尚之人都是崇高道德之人。 用“崇德”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就时刻在告知学生要增强道德意识,崇尚美德。这正是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明确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
3、仅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袁贵仁部长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时提出的三个坚持的首要的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树人。”接着才是“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 (5)致远楼 【释义】“致远”:意即“达到更远的理想目标”。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在教育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以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也就是,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用“致远”
4、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内涵深厚,富有品位。 (6)清源楼 【释义】“清源”一词取自于朱熹的著名诗篇观书有感诗的后两句经典名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深切感受。 用“清源”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旨在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并告知学生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7)毓秀楼 【释义】毓:产生,孕育。秀:优秀、秀美。取自成语“钟灵毓
5、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泛指某地方山川秀美,人才辈出。语出自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神缸:“ 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钟灵毓秀,甲於他邑。” 和晋左思齐都赋:幽幽故都,萋萋荒台,掩没多少钟灵毓秀! 用“毓秀”一词冠以教学楼名显得很高雅、有诗意,读起来“上口”。 (8)德润楼 【释义】德:道德、德行、品德;润:滋润、濡养。取之于“德润人心,匡复人性,文化天下”这一前瞻的教育理念。“德”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太阳。德润人心,就是要使求教师们修身养德,用高尚的师德浸润学生之心地,濡养学生之性情。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有人性美德、有社会公德、有职业道德、有个人品德而又善于自律内省德行的人。这是教育
6、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用“德润”一词冠以教学楼名,具有显明的时代感、思想性和永恒性。 (9)思齐楼 【释义】思:想、期望。齐:看齐、赶上。取成语“见贤思齐”,语出自孔子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这是求学问之人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用“思齐”一词冠以楼名,寓意儒雅、深刻。 (10)润泽楼 【释义】润:滋润;泽:恩惠。语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春夜喜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7、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及史记西门豹传:“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作“时雨春风”,滋润花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因此,当今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像春雨懂物的需求而去滋润一样,和风细雨,恰到好处。 用“润泽”一词冠以楼名,不仅给人以美感,也有很深的寓意。 (11)凌飞楼凌云楼 【释义】凌飞:在相当的高度即将展翅飞翔;凌云:高耸入云。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望岳的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言,彰显着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
8、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摩天壮志。 用“凌飞”或“凌云”作为连体或对称的两座教学楼名称,寓意贴切、深刻。 (12)撷英楼掇英楼 【释义】撷(xi)、掇(du):摘取、吸取。英:精华。意即吸取精华。语出宋陆游东篱记:“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这是陆游对花卉的殷殷呵护与陶然欣赏。 用“撷英”或“掇英”作为连体或对称的两座教学楼名称,有较深刻的寓意。 二、实验楼 (1)躬行楼 【释义】躬:亲自;行:行动,实践。语出宋代陆游告诫他的孩子子聿所作的著名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9、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行动实践。 用“躬行”一词冠以“实验楼”的楼名,准确贴切、含义深刻。 (2)知行楼 【释义】“知”:意即,知识;“行”意即,实践。“知行”一词语出明代最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卷:“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就是历史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合一”的意思: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用“知行”一词冠以
10、实验楼的楼名,也同样非常贴切、富有内涵。 三、综合楼(或礼堂) (1)树人堂 【释义】树:种植,引申为培养;人:人才。语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就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人才观: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植以后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说明培养一个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用“树人”一词冠以综合楼或礼堂名称,既与学校的名称相吻合,也让老师们懂得培养人才的艰辛与事业的重任。 (2)树蕙堂 【释义】树蕙(hu):意即,种植名贵香草(蕙草即佩兰)。比喻修行仁义。 语出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1、。” 朱熹集注:“记种莳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元 杨载 次韵引浚仪公题兰竹卷子:“树蕙连丛竹,秪应族类同。” 明徐世溥 怀芳草赋:“彼采萧兮一日三秋,况树蕙兮百畮千头。” 用“树蕙”冠以综合楼或礼堂名称,体现人“潜心修行、品质高洁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之丰富内涵。 四、男女宿舍男生宿舍 (1) 才俊楼 【释义】才俊:也作“才隽”。才能出众之人。语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柳 与 刘。” 也出自宋代著名的爱国英雄与政治家文天祥 江行有感诗:“莫恨吾生误,江东才俊多。” 用“才俊”一词冠以男生宿舍楼名称,丰富了内涵,赋予了厚望。 (2)
12、 鹏举楼 【释义】鹏:鲲鹏、大鹏;举:高飞远举。语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渔家傲中的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意即人要象大鹏那样胸怀抱负、志存高远、乘万里风高飞远举。 用“鹏举”一词冠以男生宿舍名称,显得豪迈大气、刚性十足。 (3) 轩昂楼 【释义】轩昂:高扬、飞举。 “轩昂”一词取自成语“气宇轩昂”意即人的精力饱满,气度不凡。语出自柳宗元的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 用“轩昂”一词冠以男生宿舍名称,贴切、大气、刚性。 女生宿舍 (1)秀慧楼 【释义】秀:指女子表现出的“秀丽”、“秀气”、“秀美”、“秀雅”的气质;慧:智慧,又通“惠”,即:聪明。取自于成语“秀外慧中”,即:外表秀丽,
13、内心聪明。通俗解释就是不仅长的漂亮而且心灵也美。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 用“秀慧”一词冠以女生宿舍楼的名称,既贴切也形象、生动。 (2)蕙兰楼 【释义】蕙、兰:“蕙草”、“兰花”都是名贵的香草。取自成语“蕙心兰质”,意即: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特指女子的心地纯洁与性格高雅。“蕙心兰质”现引申意义是,蕙:指中国。蕙:中国的香草即“蕙兰”。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指“中国心”。蕙心兰质意思是“蕙心”即“中国心”是兰花的本质。语出自唐代著名文豪王勃的王子安篇二:教学楼的命名参考资料 教学楼的命名参考资料 1号教学楼:荟萃楼 据辞源释:西晋文学家潘岳射雉赋
14、:“稊菽蕞(zu)糅(ru),翳(y)荟菶(bng)茸(rng)。”引伸为会集,如荟萃。这里取名人会集意。 2号教学楼:齐贤楼 取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号教学楼:至善楼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号教学楼:知新楼 语出孔子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号教学楼:明正楼 出自周易:“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大意为:日月附着于天,百谷草木附着于地。双倍明智附着于正道,乃可教化而达成天下的移风易俗。 6号教学楼:致远楼 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15、以致远。” 7号教学楼:天一楼 庄子大宗师:“安排而玄化,乃入廖天一”。晋郭象注曰:“安于离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8号教学楼:人合楼合,同心合力。“人合”寓潍院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而共同奋斗。该楼与“天一楼”遥相呼应,共同体现“天人合一”之意。 音体楼:闻韶楼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这些记载的意思是,孔子到齐国,听到虞舜时的韶乐后,三个月尝不出肉味来,他说,想不到音乐竟有这么高
16、的境界,这么大的力量啊。后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音乐高妙,令人忘情。因为音乐系在该楼上,故名 沁华楼 育华楼 朝华楼 萃华楼 学智楼 慧智楼 博智楼 启智楼 生宿舍: 自强楼 明志楼 教学楼: 尚学楼 知行楼 办公楼: 厚德楼 食堂: 知味园 教工宿舍楼: 师贤楼 综合楼: 方舟楼 备用参考方案如下: 致远楼 【备选方案】大公楼 景行楼 笃行楼行思楼 知行楼 对应楼馆:B1实验楼。 致真楼 经师楼 积学楼 博学楼 尚学楼 厚德楼 正德楼 崇德楼 世业楼 世泽楼 济世楼 观海楼 聆海阁 怀远楼 宁远楼积学楼”、“博学楼 励学楼 进学楼 思远楼 善思楼 进德楼 厚学楼 修学楼 文思楼 文德楼 方舟楼
17、行远楼 力行楼 敦行楼 名称出处:始见于札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从政篇也说“敦行不倦,持善不厌”。 名称释义:所谓“敦行”,就是要勉力去做,强调要重视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坐而论道、光说不做,只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全校师生来说,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层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抱负与才能,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从而把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敦行”既是一种作风,也是一种标准。只有知行统一,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世范楼 名称出处:语出全唐文“岂惟行为世范,言成士则而已哉?” 名
18、称释义: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行为世范。 济航楼 名称出处:语出全唐诗“文江学海思济航”。 名称释义:济,即“渡”之义。济航,即渡航。表达学校济航之志。 试航楼 名称出处:无 名称释义:试航即船只下水后进行的试探性质的航行。目的是了解船舶性能,及探索新航线或熟悉陌生航线上的地形特征、气象情况,掌握准确的航行资料等。这里喻指新生尝试走上社会之意。 4、对应东校区“思贤”图书馆 西校区图书馆:学贤馆 名称出处:语出新语注释“身学贤者之行”。 名称释义:图书馆中乃先贤智慧之汇集地,学子在此即为学贤。 南校区图书馆:慕贤馆 名称出处:语出全晋文“吾子亦何不慕贤以自厉,希古以慷慨乎”。 名称释义:
19、意为学贤以自立自强。篇三:教学楼命名 教学楼:凌志楼 明德楼 知行楼 学生宿舍楼: 第一套方案:思齐楼 文蕙楼 怡心楼 雅行楼 第二套方案:逸馨楼 逸轩楼 逸安楼 逸远楼逸清楼 第三套方案:汉风楼 汉韵楼 汉源楼 汉渊楼汉景楼 第四套方案:问天楼 揽月楼 观星楼 迎曦楼 第五套方案:邀月楼 伴星楼 卧云楼 迎曦楼 教师宿舍楼: 格物楼 致知楼 凌志楼:凌志,凌云之志,形容远大的志向。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明德楼:明德:“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语出大学(“
20、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德”同时也要求学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党、爱国、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强、自省、自悟。 知行楼: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