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文:教学情境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创设(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论文:教学情境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创设(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论文:教学情境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创设-第 4 页教学情境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创设摘要:情境,是一种氛围;教学情境,是一种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生活场景返回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强化,为教学中升华到理性认识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创设探究问题 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使不想学的学生得到唤醒,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励,使学有所得的学生得到鼓舞。”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这样说过。初中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将学生从日常生活引入科学殿堂这
2、扇大门。虽然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科学,但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这两者之间确实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架一座“桥”,而这座桥便是教学情境。科学知识源于各种生活场景,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是在课堂上展开,因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使学生重温这种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勾出学生更多的生活场景及知识储备。下面谈谈本人几年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关问题情境创设方面的一点体会。一、 创设“魔术化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书本上所有科学概念和理论的产生、完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最好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实
3、验,感受实验。对于一些有难度,观赏性较好的实验,可以以魔术的形式演示。老师可以自已动手演示、操作,学生在旁边协助,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想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他们想揭开谜底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在讲物质的酸碱性时,我设计了“白猫瞬间变色”这样一个魔术实验:先展示两只白色小猫,然后用水(实际是酚酞试液)给小猫洗澡,为变色做准备,然后再给它喷射水(实际是NaOH溶液),同学们发现猫瞬间变成了红色,学生看到这个现象,觉得非常好奇,情不自禁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可能同猫有关?可能同水有关?可能同有关?接着问:“想不想让它变回原
4、来的颜色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好,我再给它洗个澡就好了。”学生睁大眼晴,觉得不可思议。接下来再给小猫喷射水(实际是稀盐酸),小猫又变回白色,学生都张大嘴巴,觉得太神奇了,急切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老师再给学生讲解其中原由,有了前面的魔术情境,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二、尽可能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使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家陶行之曾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利用学生的潜知识,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的真相。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操作,目的是充分调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协调一致,发挥其内化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堂演示实验,更应
5、高度重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利用生活素材,动动手、摆弄摆弄,在操作过程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操作,从而形成较清晰的知识表象,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渡。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一课,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多准备一些生活材料,让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探究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结果,学生带来的素材可谓是琳琅满目:听诊器,鱼缸,小鼓,筷子,碗,小闹钟,杨声器,录放机,还有几个同学从小学借来演奏乐器。当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检验书上结论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动手,商量着,讨论着,比试着,看谁的设计更好。学生的设计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的学生起了医生,用听诊器听其它同
6、学心跳的声音;有的学生用细线系在小闹钟上,把线的另一端系在耳朵上静静地听着;有几个学生捂着耳朵围成一圈,正在听录放机里的歌声。还有几个学生朝鱼缸里的金鱼大吼一声,看金鱼有什么反应;更有几个更热闹的学生:正一本正经地演奏校歌,但却要求几个同学跑到室外,把耳朵紧贴着墙壁虽然此时的课堂显得有些散乱,但你看一看吧:他们哪一个人在玩?他们在商量、讨论;他们在合作、交流;他们在质疑、探究;他们在研究、发现。正是由于选择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才真正让学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发现者。 三、利用日常“反面”素材制造“冲突”,创设矛盾情境。质疑是探索的源泉,学习的最基本目的是释疑。
7、在教学中,可以先列举看似反面的素材,使学生产生疑惑,鼓励学生质疑。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的理智情感状态,它既是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同时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质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他的质疑潜能,那么他便是一个大写的人。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是非科学观念,可能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在学习动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这些非科学观念:“鲸鱼肯定是鱼,它名字中有鱼而且在水
8、中生活”,“蝙蝠肯定是鸟,因他会飞”。接下来让学生回忆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会对老师所讲内容产生疑问:“好像不对呀,跟已学知识有矛盾,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再思考、讨论,并指出老师讲得不对,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上台讲解,其它同学补充。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驳倒老师的非科学观点,同时学生也自主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反面”素材,如:蜡烛燃烧后质量消失了;木材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烬,大多数质量也消失了;铁制品放在空气中生锈,最后只留下少量的铁锈学生根据这些生活素材很快建立非科
9、学观念:化学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要小。但学生很快又否定自己的观点,因为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可又为什么会出现质量减少的情况呢,究竟是怎样的?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这一疑问有目的的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四、通过谚语、民俗、典故和历史故事设置问题情境 。谚语、古诗、民俗、典故,人人耳熟能详,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也是课堂教学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如:“月亮走,我也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三月春风似剪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素材简短、生动,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长期积累的精粹。如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能欣赏劳动
10、人民的智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知识的许多发现都留有历史故事,包括许多名人轶事或趣闻笑话等。通过讲述这些故事,重温知识的发现史,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记忆更深,科学概念、规律定理等理解得更彻底,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历史,尊重实验的科学素养。如:门捷列夫发现并创立的元素周期表,其灵感来源简单的扑克。他无事时排列扑克牌让他想起元素是否可以按顺序排列,随后他就付之于行动,于是,一项伟大的发现诞生了。学生听完之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行动会导致如此伟大的发明?教师稍加讲解:灵感只会光顾那些有心人,无心于科学研究的人怎么会将简单的行为和科学发现联系在一起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重温了元素周期排列的相关知识,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伟大历史意义。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整个地球”,这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一句话。同样,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而引导的根本是为学生寻找学习的支点,创设适宜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他们顺利走进科学的殿堂;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引导他们不断地探索推动科学技的持续发展,直至托起科技的明天。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物理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