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小石潭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小石潭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小石潭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1-第 7 页24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意。【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2、熟读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能够正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2、正确背诵默写课文。【教具准备】电子白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
3、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2、熟读背诵并默写课文。二、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4、隶( ) 参差( )(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3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4、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1.逐段朗读课文。(小组选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价)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见板书)四、作业设计】必做:熟读背诵课文。选作:背诵巩固课下注释。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
5、色【教学反思】: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
6、,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3、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难点: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
7、【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1、检查重点字词解释2、翻译句子二、指导自学,合作探究。(一)、听录音朗读,讨论探究:(教师应巡回指导) 1、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2、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3、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8、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二)、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三)、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
9、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
10、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五)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11、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六)、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二)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五、作业设计必做:背诵重
12、点词义选作:背诵译文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隔、闻、伐、取、见 水(清)石(奇) 比喻 凄神寒骨 树(美)鱼(乐) (静动) 悄怆幽邃 (移步换景) (侧面描写) (幽深冷寂) (乐) 寓情于景 (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反思】: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
13、,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