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的选择例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的选择例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的选择例谈-第 6 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的选择例谈【摘要】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教学中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就如“庖丁解牛”之时找到了“节之有间”的“间”,就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必有余地矣。”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如给了他们“一个撬动整个地球的支点”(阿基米德)让学生能借此轻松的把握课文,揭开隐藏在纱幕下作者的深意。可见,找准了一个切入点不仅能让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教师实实在在的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的学语文。关键词:
2、阅读教学 教学切入点 有效运用语文,曾有学者说它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些文字很形象的描述出了一种“诗性的语文”,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承载语文的这些文字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而是幻化成了一种与情感、思想、生命、生活、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体。而这样的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实又蕴含哲理的载体我们该如何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感受蕴含在文章中深邃的哲理、高尚的情操。这就需要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突破口,而此时教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并且是一个正确、高效的引导者,
3、否则学生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而结果也就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们可以说切入点找得是否准确是实现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一、初探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一)字词见骨,以骨入意沈德潜在诗说晬语中写道:“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一篇文章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那么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能找出这些炼出来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
4、学生进行分析、品味, 我们也就可以很轻松的走进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也就是说能够准确的把握整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字词见骨”也就是其最好的诠释。“字词见骨”原出自于一种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写作技法。 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熟语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这里指教师由课文中的某一个关键的字、词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去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线索清晰,重点突出。(1) 以题目中的关键字为切入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们或明确写作对象,或点明写作文体,或是统摄全文的灵魂,或是结构全文的纽。所以题目中的关键字也
5、就是“题眼”或“文眼”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切入点,是一把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可以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从而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案例1】如浙江省2010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例杨烨楠老师的枣儿,教师在设计课文时,紧紧抓住文章的题眼“枣儿”进行教学设计:(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什么?明确:一个关于枣的故事(2)枣儿除了吃的还可以指什么?明确:也可以指人名。(3)看一看书找找有关枣儿的故事。明确:整篇文章既围绕着枣儿这个人物来串联故事同时以这个枣儿做为一种象征。找出文中有关枣儿的重点段落(4)老人为什么说“你有了巧克力就不回来了?”巧克力象征什么,枣儿象征什么?明确:巧克力象征新型
6、的生活,枣儿象征淳朴的乡间生活。(5)是开拓生活还是留恋家园,这才是真正的矛盾之源,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明确:不管是回去还是继续远行,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把亲情随身携带。这个教学设计教师以文章的题目枣儿为切入点,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找到了蕴含作者丰富情感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完成一个电影海报的过程中把这个“枣儿”这颗“枣儿”剖析的淋漓尽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独具匠心。(2)以文本中的关键字词为切入点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在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做为切入点,那不仅能够非常顺畅的串联起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更好的
7、解读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2】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华南虎一课时,抓住“恍惚”一词来整体把握全诗内容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象征手法。他是这样切入的:(1)第五节诗中说“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诗人真的听见老虎的咆哮声了吗?“恍惚”是什么意思?讨论后明确:没有听见。“恍惚”一词有两个义项: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看得、听得、记得不真切。(2)华南虎没有发出咆哮,华南虎处于怎样的状态呢?你从这里读到了华南虎的什么?受到凌辱,但是:背对着观众、安详地卧着、一概不理、尾巴悠悠地在拂动表现了华南虎的高贵,不屈服。也表现了观众的庸俗、浅薄、无聊(3)诗人为什么用
8、“恍惚”一词呢?你从“恍惚”一词还读出了什么?表现了诗人理解了华南虎的内在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希望。因为诗人由眼前所见的老虎滴着鲜血的趾爪、墙壁上血淋淋的沟壑等来判断:这只华南虎并没有屈服,它还在抗争,还在向往自由,它有一颗不羁的灵魂,它还有老虎本来的威猛。还可以从“恍惚”这一词读出:诗人自己也就是这一只失去了自由、遭受屈辱、内心不平、要挣脱束缚、向往自由、张扬个性的华南虎。这就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呀!这个教学设计余老师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披沙拣金,以“恍惚”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解开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真正达到了“一字立骨”,字析意解。并且整个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
9、规律,也实现了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目的。【笔者案列】笔者在设计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就以文中出现的“痴”字为文章的切入点,牵引出整个课堂设计,分别从痴人眼中的痴景、痴行、痴情来解读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这种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以及属于性情中人的率性而为。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别于一般教辅资料上的逐字逐句分析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以线串珠,以点带面,让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厚重而实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化。(二)朗读见韵,以韵入文朗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
10、、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轻微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叶圣陶先生说:“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读得好,可以深切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见“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奇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文章本是有情物”那朗就成为学生与文章之间感情的纽带和桥梁,传情悟道。可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引领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妙之处而且可以深刻解读文本所传达的情感。那么朗读就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学生的动情读、体验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
11、整天把握能力。【案例3】如2010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例范圣龙老师的蒹葭就是以诗歌的朗读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是一篇以朗读为切入点很好的课例。(1)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2)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3)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明确:句式相同称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4)“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
12、了什么?(屏幕显示:我们依稀听见了)明确:浩荡飘忽的芦苇和一位伊人。(5)哪个词告诉你这些?明确:苍苍。朗读苍苍并通过加破折号和改字的形式来感受词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6)你仿佛听见了什么?明确:流水的声音。(7)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明确:关注“在”连读三遍,分别加叹词“啊”“唉”体会主人公从幸福、欣喜、憧憬到惆怅无奈以及最后的执着的追寻.(8)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
13、节配乐明确:“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求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此教学设计以朗读为切入口,通过教师朗读、学生朗读、换字朗读、加字朗读、配乐朗读等方式,有效的领会到主人公在追寻美的道路上的艰辛和执着,也让学生感悟到了蕴含在这“苍苍蒹葭”下的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蕴。【笔者案例】笔者在设计乡愁教学时,分别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惆怅、让学生通过抒情缓慢的语调、通过修饰词的删除进一步感悟思乡的深情。而后让学生真正走进余光中,真正读懂余光中,真正领悟这缠绵的、立体的、历史的、文化的乡愁,那中国5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最深沉最厚重的乡
14、愁。朗朗书声、款款深情跃然纸上,或许这就是朗读的魅力。(三)称呼见情,以情入境汉语称谓语是反映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面镜子,不仅具有一定的语义特点,而且还具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抒情、叙事文章中往往会涉及对人或事物的称呼。称呼不仅能恰当地体现彼此间的身份、关系,同时也能体现一定的心理感受。那么,称呼的变化也就会涉及人物情感的变化。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可以以人物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来牵引整个教学流程。【案例4】如2010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获得者丽水龙泉二中的王辉在设计变色龙一课时,抓住文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1)通过两幅漫画的形象来展示奥楚蔑洛夫的两种面部表情的变化。
15、(2)这个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奥楚蔑洛夫题目关键在于变。(3)小说中你从哪里看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变?明确:从对狗的称呼的变化:先说是下贱胚子野狗、疯狗;得知是将军家的狗后,他就马上说是赫留金编窜出来的说是名贵品种怪伶俐的(4)找出对狗称呼变化的句子变并朗读。并从朗读中解读那个社会的畸形和可笑以及无可奈何的、可悲的“变”。(5)奥楚蔑洛夫他能不能不变?明确:不能不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在那样的社会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是可怜的、可悲!或许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社会。(6)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人,你愿意和他交往吗,那么就让我们和他说再见,齐读:永别了奥楚蔑洛夫永别了奥楚蔑洛夫!永别了奥楚蔑洛夫!本设计教师抓住文
16、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而后突出以“变”为主线,贯穿情节分析、朗读品析、文本解读和拓展延伸这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笔者案例】笔者在设计项链时,让学生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而后通过不同的称呼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盼望赞美厌恶、仇恨;根据上面的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盼赞见躲;最后分析人物形象: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的菲利普夫妇。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没有亲情、感情,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笔者采用了“点、线、面”的教学方法,找准了人物称呼变
17、化这个切入点,有效的让学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很快地梳理出小说的情节,体会情感流变。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进一步分析和探究文章的主题。二、对文本最佳切入点选择的几点想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一条“线”,有时是一个“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抓住了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那如何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呢?这似乎看起来没有方法可以参照。因为一篇文章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因教师而异、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灵活的让我们根本就无从下手;这让我们陷入了一种迷茫!总感
18、觉一个好的切入点就像那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灵活对待,那这样的切入点我们也应该会很准确的把握。(一)选择切入点的时候要切点中肯,找准落脚点切入点的选择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在切入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它的落脚点,要切中肯綮,而不是只是切到皮毛,这个“肯綮”就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了,目的明确了,学生心中也就明了了,课堂学习也就高效了。(二)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切口要小,视野要大选择以个有效的切入点,必须切口要小,视野要宏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一篇文章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越能给学生
19、思维想象的空间同样越能给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重难点的突破。紧凑高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找准了文本切入点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纵观2010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大赛以及名师的优秀课例,再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课例,原来每一次完美的课堂都是一次精彩的演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见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都在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中显现无疑。究其根本,可以发现每节优秀的课教师选择的切入点往往就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切入之后是做的丝丝入扣,清晰顺畅。“大树长得再高,也要在树干上生枝长叶;风筝飞得再远,也被一根细线牢牢牵住”,找准了文本的切入点,也就能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这棵树的主干、牵住了这只风筝的线。弱水三千,那一瓢饮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寻找。【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2、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5期3、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朱芒芒4、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丁莉娟、赵志昇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