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30722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1-第 7 页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夫如何 青未了 决眦 搔 不胜簪 逾墙走 邺城戍 老妪 泣幽咽3.作者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

2、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课内探究】一、情境导入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二、初读感受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

3、韵流畅。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三、品读赏析(一)学习望岳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勾划批注,品味语言)明确:“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

4、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补充背景资料:投影一: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投影二: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

5、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3.师小结:望岳一诗写尽了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形神;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

6、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4. 学生激情背诵望岳。(二)学习春望合作探究:1.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2.谁在溅泪,谁在惊心?(要求学生先独立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补充背景资料: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

7、,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明确: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

8、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3.联系全诗,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明确:“白头搔更短”,其实是写实,虽然诗人这一年才45岁,但忧国,

9、伤时,思家,悲己,都使他未老先衰。可选关键词: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感伤,饱经风霜。4. 学生深情背诵春望。(三)学习石壕吏1. 配乐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补充背景资料:历尽千辛万苦,杜甫终于从长安逃脱,到达了唐肃宗所在地,皇上见他忠心耿耿,赏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也就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相当于谏官。杜甫虽然有魏征直谏的勇气,但是唐肃宗却没有唐太宗纳谏的海量。于是,杜甫不可避免地被贬官了,尽管左拾遗本来就是个八品小官。从此,47岁的杜甫永远地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杜甫个人来说,这是巨大的不幸;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这是天纵的姻缘。一路上,杜甫

10、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传世名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妇啼一何苦,老妇之苦,苦在何处?明确:(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写老妇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3.老妇的“致词”是自己娓娓道来的吗?说说你的发现。师生演读。吏呼:汝家有男丁否?妇啼: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呼:尚有他人否?妇啼: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

11、怒呼:如此,叫我二人如何交差?妇悲啼: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明确: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4.这三首诗歌写作

12、的时代,横跨二十多年,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壮年时光。读到这首诗,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师引导学生小结杜甫诗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明确:忧国忧民,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四、扩读拓展对比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五、诵读积累诵读积累杜甫诗名句,追寻圣人的足迹,感受诗人的情怀。青年的杜甫,家境优越,豪情勃发,留下了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诗才横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意气风发

13、,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爆发,他登高远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伤时、思家、悲己,诗人怎能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年的宦海沉浮,使杜甫认清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的诗逐渐地褪去了浪漫主义色彩,渐渐显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年之后的杜甫,四处漂泊,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他一个人在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他的寄居之所摇摇欲坠之时,他声嘶力竭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就是圣人杜甫!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14、与日月同辉!在杜甫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登上高台远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登上岳阳楼感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羁旅苦、身世悲、家国忧一起袭来,他的笔下却仍是这样壮阔的景象!这又是何等广阔的胸怀!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好朋友李龟年,故人相见,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他的诗歌,描摹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国运,被后世称为“诗史”,勾画出他一步步攀升“诗圣”的心路历程,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敬之、仰之。最后,让我们以郭沫若题在杜甫草堂上的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朝圣之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杜甫其它诗作,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课后习题课后继续搜集杜甫其它诗作,进行赏析,积累名句,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