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第 10 页语 法(一)词 类 活 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v 1、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v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v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v 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v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v 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2、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v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例如: v 铁了心了。(活用) v 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因活用变兼类词)v 我翻译了一本书。(兼词)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练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草木有生而无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v 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v 人或益之,人或
3、损之,胡可得而法? v 其家必日益。v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v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v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 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v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三、 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驴不胜怒,蹄之。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城朔方城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
4、处3、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例如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四、 形容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一)形容词用作动词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二)数量词用作动词(内容见教材)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王天下。 面山而居。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子房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3、名词、形容词放在
5、“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秦师遂东。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例如: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晋师军于庐柳。 请勾践女女于王。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练习1、舍相如广成传舍 2、晋军函陵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左右欲刃相如 6、假舟楫
6、者,非能水也 7、泥而不滓 8、时秦昭王与楚婚 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12、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补充: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判断方法 : 1、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2、 吊有忧,贺有喜。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语 法
7、(二)特殊的动宾关系一、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一)概念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1、(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2、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 (二)使动用法与“递系结构”(兼语式)之间的关系。 所谓“递系结构”,实际上就是兼语式,其格式为:主语 +使+兼语+谓语+宾语 例如:齐使田忌将而往。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从形式上来看,是动宾结构,但翻译过来的句子,却是递系式(兼语式)。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总结:1、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表达了递系
8、结构的内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用得很多,而递系结构却用得很少,这是读古文时应该特别注意的。2、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分析几种词类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名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例如:(1)止子路宿。
9、(2)项伯杀人,臣活之。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如:(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3)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1)宣子说,乃轻币。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
10、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1)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 (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二、古代汉语的意动用法(一)概念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二)如何区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上必然如此,翻译为“认为、以为、
11、把当作”。再如:(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2)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在意动用法中,这个用作谓语的动词叫作意动词。意动词的来源有两个:形容词和名词。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翻译为:认为,以为。注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1)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2)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谓语的
12、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例如:(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2)孟尝君客我。 (3)侣鱼虾而友麋鹿。 (4)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总之,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认为,当作”这个意念特点去理解,这样就可以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三、古代汉语的处动用法v (一)概念。v (二)处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异同。v (三)判断处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方法。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意动用法。2、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处动用法。四、古代汉语的为动用法v (一)概念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
13、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例如:夫人将启之。v (二)分析几种词类的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宾语不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目的或原因。用为“为动用法”的动词,以不及物动词为最多。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而且又不是使动用法,那么一般就是为动用法。例如:(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2)邴夏御齐侯。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A、表示目的或原因,译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例如:吾非悲刖也。 今举大计亦死
14、,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B、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其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例如:文嬴请三帅。 提弥明死之。 C、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时直接面对着的对方。其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例如: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2、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的为动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相关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格式为:为+宾语+名词+相关动作。例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佗脉之。 庐陵
15、文天祥自序其诗。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的格式为:为了(因为)+宾语+形容词+相关动作。例如:天下苦秦久矣。 稷勤百谷而山死。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语 法(三)判 断 句一、判断句定义: 判断句是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注意: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1)蟹六跪而二螯。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
16、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例如: (1)夫执舆者为谁?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二、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v 辨析:“是”1、“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这”。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是”充当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 “是”充当谓语: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是”充当定语: “是岁,元和四年也。” 2、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的前面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此是何种也?” 、“是是帚彗。”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
17、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2、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3、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4、主语,谓语。(“兵,凶器。”)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 表示类属。 “滕,小国也。” 2、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 表示主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4、 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语 法(四)名词用作状语一、概念与辨析 现代汉语里,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不用作状语。例如: 我们现在讲古代汉语。 但在古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用作状语,就是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18、这是古今汉语的名词在语法作用上的一个明显不同。 二、分析几种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1、表示方位和处所 方位名词、地点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和处所。表示方位时,翻译成“向”类介词(往),即“向”;表示处所时,翻译成“在”类介词,即“在,到,从”。 例如:大月氏复西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蜀太守以下郊迎。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和依据。 表示工具时,翻译成:用,表示依据时,译成:依靠、依据、按照。 例如: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失期,法当斩。 3、表示对人的态度 译成: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或:把
19、当作(来对待)。 例如:彼秦者,虏使其民。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示比喻。译成:象一样的嫂蛇行匍匐。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二)方位名词用作壮语(三)时间名词用作壮语(以上内容见教材) 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练习: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 3、倡优蓄之。 4、皆谦而礼交之 。5、而相如廷斥之。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其后楚日以削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语法(五)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宾语
20、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v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吾谁欺?欺天乎?”“ 曰:奚冠?曰:冠素。”(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2、 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我无尔诈,尔无我虞。”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在这类
21、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惟余马首是瞻。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4、 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君子是则是效”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补充:宾语前置句与“倒装句” 的辨析: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比较多见的是两种情况: 1、是表示疑问的句子 “谁与,哭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大哉,尧之为君!” 语法(六)被动句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
22、类型。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蔓草犹不可除”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先发制
23、人,后发制于人。”“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志乎古,必遗乎今。” 注意:介词“于”的用法较多,除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吾围于陈蔡之间。” “百里奚举于市。”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3、“见”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
24、+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注意1: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注意2: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冀
25、君实或见恕也。”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4、“为所”句 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用的情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5、“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亮子被苏峻害 “杯子被他打破了。”注意: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 “光被四表。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