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1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1701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1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1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2019-第 18 页 绪论1.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第一章 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1.植物命名物种命名称为学名。用拉丁文命名。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种子植物孢子体较蕨类植物来说更加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

2、化,并依附在孢子体上,使它们与蕨类、苔藓植物区分开来。(2) 有花粉管的形成 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有花粉管的形成,借助于花粉管将不动精子送到雌配子体与卵结合,使植物体的受精作用摆脱了对水分的依赖。(3)形成种子由于种子对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使它能够渡过不良环境,保证了种族的繁衍。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4)具有裸露的胚珠(5)孢子叶聚生成球花(6)具有多胚现象(1)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 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雄蕊是由小孢叶转化而来,分化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雌蕊是大孢叶的特化为子房、花柱和柱头,是花中最重要的部分。花的颜色、大小、形状

3、、气味、传粉特性多种多样。(2) 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构成的子房内,经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实,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内。果实的形成使种子不仅受到特殊保护,免遭外界不良环境的伤害,而且有利于种子的散布。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3)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所组成,并伴随有木纤维,使水分运输畅通无阻。(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发育成的雄配子体只有2个细胞或者三个细胞。大孢子发育为成熟的雌配子体称为胚囊,胚囊通常只有7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1个中央细胞

4、(包括2个极核)、2个助细胞、1个卵细胞。颈卵器消失。可见,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均无独立生活能力,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加简化。(5)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 被子植物生殖时,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发育成胚(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胚乳(3n)。所以不仅胚融合了双亲的遗传物质,而且胚乳也具有双亲的特性,这与裸子植物的胚乳直接由雌配子体(n)发育而来不同。(6) 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5.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

5、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的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系统发育:一种物种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1.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PS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同一门、同一纲或同一属)的总和2.特有种:只生长在某一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植物,成为该地区(地区可大可小)的特有种。3.世界种: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区遍及世界各地,这些种称为世界种。4.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

6、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5.间断分布区: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传播种子,这种分布区成为间断分布区。2.2.1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假说:(1)异地物种形成(地理隔离状态)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来的连续分布区被分割成若干块,彼此相隔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等繁殖体的交流,这种地理隔离导致的生殖隔离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变异没有超出种的界限-种的间断分布;形成近缘关系很近的新物种-属的间断分布(2)同地物种形成(非地理隔离状态下)细胞染色体分裂失常,形成多倍体,进而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种(3)平行物种形成分布很广

7、的物种的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后尽管无物理障碍,亦可能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种。2.2.2地理残遗分布:第三纪时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这类情况成为地理残遗分布。如鹅掌楸属、红杉属和水椰等分类学残遗种地理残遗种分类学上现存孤立的单种(或少种)的数量仍有可能有较大分布区,如松叶蕨,广布于亚洲亚热带2.3植物区系分析通常包括:其一为分类学的统计和分析,如科属种的数目和大小等;其二是根据区内所有植物分布类型特点进行区系成分分析;其三为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2.3.1分布多度: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种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等

8、级单位:植物区 较多特有科,特有种属较多。 亚区、植物地区 特有属和科属组成特点。 植物省 特有属比例较低,有一定特有种。 植物小区(县) 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划分。塔赫他间世界植物分区系统:6植物区、8植物亚区、34植物地区、142植物省泛北极(全北植物区)、古热带、新热带、开普、澳大利亚、泛南极植物区2.3.5吴征镒(1983)将中国植物区系划为2个植物区,即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地理成分复杂;(4)区域性强 ;(5)特有程度高。 岛屿概念外延:各种孤立地理景观,如平原地区的山峰,草原内

9、的林斑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生物向岛屿拓殖速度与岛上种类灭绝速度趋于平衡。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生物入侵(1)概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2)途径:有意引进(人为)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无意引进(人为)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自然入侵通过风媒、水

10、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3.1.1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3.1.2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由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

11、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环境胁迫: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变化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stress)。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 Leibig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例如,低温对于南方喜暖植物来说都是限制因子。3. Shelford耐性定律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心范围越宽,生态因子的稳定性越强,那么该生态因子越不容易成为限制因子3.1.3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广义】是指植物

12、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最适区该区内,植物的生命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生长与繁殖都不受限制适宜区生态因子超出最适区一定范围内,植物仍能维持生长,但繁殖受到限制限制区/耐性范围生态因子超出适宜区一定范围内,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仍可以存活。生态因子进一步超出植物限制区后,植物将死亡。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主要取决于植物的遗传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

13、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内,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即不同的生态型生态差型如果同种分布区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环境梯度与相应的群落梯度一起称做生态差型。3.2.1植物通过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3 条:C3,C4,CAM 途径,途径(卡尔文循环,最基本):植物体内 CO含量高时,在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作用下,CO2 首先与 RUBP 结合,形成一种三碳化合物 PGA,其后 PGA 参与一系列生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借助 ATP 和 NADPH 参与合成糖类与淀粉

14、,并且最终一部分又形成 RUBP,参与新一轮循环。C4 途径:C4 途径是在叶肉细胞中经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 (PEPC) 的作用,CO2首先与 PEP 结合,形成一种四碳化合物即草酰乙酸 OAA,故称 C4 途径。CAM 途径(一种时间分离对策):夜晚,有些肉质植物气孔打开吸收CO2,在 PEP 羧化酶的催化下与 PEP 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C4酸贮存在叶肉细胞中;白天,气孔关闭,贮存的C4 酸氧化脱羧变成丙酮酸,释放CO参与卡尔文循环,合成糖类和淀粉等。其中,丙酮酸经过化学作用又变成丙酮酸,重新参与夜晚的CO吸收与固定。比较C3、C4和CAM组植物的适应特征:共同

15、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不同点:A.只有C3植物途径才具备合成淀粉等产物的能力,C4植物途径、CAM植物(景天科植物代谢途径)不够普遍,而且只能起固定、转运CO2的作用,不能形成淀粉等产物。 B.C3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不含叶绿体,C4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C3植物、C4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开放,吸收CO2;CAM植物气孔晚上开放,吸收CO2。 C.C3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C4植物、CAM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16、)。光饱和点:净光合作用增加到一定水平就趋于稳定,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植物的耐荫性:C3阴生植物(最强)C3阳生植物(居中)C4植物(最弱) 光周期现象: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生长、开花、落叶、休眠等方面)。根据植物对光照长短的反应类型,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如起源于北半球北方的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如起源于北半球南方的植物)。光合最适温度:光合作用达到最高时的温度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包括光合最低温

17、度和光合最高温度一般来说,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基点温度:C4植物,CAM植物C3植物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带植物低海拔高海拔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C积温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中国植被根据植物的需热性,把我国植物分为高温植物(热带)、亚高温植物(亚热带)、中温植物(暖温带)、微温植物(温带)、低温植物(寒温带、亚高山、高山)和冰缘植物(高山冰雪带)。低温胁迫:冻害: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冻结成冰受伤害的现象;冷害:起源于热带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低温对植物的间接影响:低温降低植物的吸水能力,但对蒸发没有影响,结果导致生理干旱。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

18、应:寒冷地区植物湿冷生植物最明显的趋同现象为小叶化,草本和硬叶植物的叶片厚度分别增加10%与40%。叶片保护组织发达、细胞间隙大,适应生长在寒冷潮湿环境。生理适应:极地与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温带植物:其抗寒性随秋季气温的逐步降低而逐渐增强的现象,称为抗寒锻炼(coldhardiness)。随着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和气温下降,植物含水量减少、可溶性糖类增加、细胞液浓度增加束缚水相对增多,因而植物冰点下降,呼吸减弱,即使过冷也不凝结。天南星科的一些植物,能利用代谢产热,维持花的温度,称为产热植物/恒温植物。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方面。高温胁迫

19、植物对高温的适应避热适应:植物保持比气温低的体温,避免高温危害。耐热适应:在体温比气温高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减低细胞含水量,提高原生质黏度和束缚水的比例,减缓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抗凝固的能力。需热适应:有些植物需要一定的高温才能发芽。3.3.3春化作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需要低温刺激的发育阶段称为春化阶段。EG冬小麦3.4.1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经植物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方式分类:角质层蒸腾;气孔蒸腾,两者所占比重与角质层厚薄有关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

20、存在显著水势梯度,水由土壤(水势最高)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陆生植物对水分的适应变水植物恒水植物旱生植物肉质旱生植物:通过体内薄壁组织储存大量的水,形成肉质化的茎或叶减低失水数量来适应严重干旱。硬叶旱生植物: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但未肉质化。它的机械组织发达或角质层较厚,在失水较多时能够防止叶片皱缩发生破裂中生植物: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适应中度湿润的生境,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湿生植物:生活在草甸,河湖岸边和沼泽的植物湿生植物喜欢潮湿环境,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是抗旱能力最低的陆生植物。根据生境特征,可分为阳性湿生

21、植物(喜强光、土壤潮湿)和阴性湿生植物(喜弱光、大气潮湿)。水生植物:所有正常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的总称,如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必需元素和有益元素之分;必需元素中又有大量(亦称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分。必需大量元素有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钾(K)、镁(Mg)、钙(Ca)、硅(Si)等10种必需微量元素有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钠(Na)、镍(Ni) 等9种。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1.如果缺乏该元素,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2.除去该元素,则表现出专一的缺乏症,而

22、且该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3.该元素对植物营养生理表现出直接效果,不是因为土壤等其他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证明方法:溶液培养法/砂基培养法植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适应特征 贫养植物、富养植物和中间型植物植物对土壤硝酸盐态氮含量的适应特征喜硝植物(葎草、荨麻、接骨木、烟草等)、嫌硝植物(极少数)和中间型植物植物对土壤含钙量的适应特征极端钙生植物(只能分布在贫瘠干燥的石灰岩和白垩岩上)、喜钙植物、嫌钙植物(泥炭藓)和中间型植物。不一定是喜欢/敏感钙,可能是喜欢该含钙量下的生境盐碱土及其毒害机制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二氧化碳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3、,通常用二氧化碳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CO2)、二氧化碳饱和点(CO2增大到光合速率增加速率停止时达到最大值的CO2浓度,此时CO2浓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来评价植食动物的生态作用: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1.有些动物把整个或大部分植物吃掉,2.有些动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引起植物死亡,3.有些动物的取食使植物组织畸形生长形成虫癭,4.有些动物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为生。动物对植物的传播方式:附着传播、被食传播、偶然传播营养关系机械性相互关系资源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指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当两个物种利用相同的资源面这种资源的供应又受到限制时,则会发生种间的资源竞

24、争(表3-12)。光、温、水、营养等非生物因子是限制植物分布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植物的潜在分布范围;在植物适宜的分布区内,植物的实际分布还受到植物之间竞争关系的影响。例如,有些植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生长一般会更好,但是因为竞争力比较弱,因而只能分布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造成植物(潜在的)生理分布与(实际的)生态分布区之间的显著差别。冷湖效应盛夏季节,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空气受热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陆地裸露地,当太阳光到达地面后,很容易被反射到大气中,加之地面热容量小,特别是中午前后,太阳暴晒就使得近地层上空气温度很高,成为一个“热源”。而湖泊或江面上空,由于下面是水,阳

25、光可以透射一部分,反射到空中的热量较少,加之水的热容量较大,这样就使得水面上空的温度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湖效应”。焚风效应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西坡,大兴安岭西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局地环流效应局地环流是中、小尺度(几公里、几十公

26、里至多公里)的区域性环流,如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3.8风、火、雪极端风的危害1. 在寒冷地区,风的降温作用,导致植物代谢活动变慢,植物受到低温危害2. 风的机械损害非常严重,风携带的微粒物质如盐粒/沙/冰屑/矿物质颗粒,会强烈擦伤甚至毒害植物,可杀死迎风面的叶和芽3. 强风会引起林木的风倒(连根拔起)和风折(树干折断)植物对火的适应类群:耐火型植物(减少易燃性),火适应型植物(火后恢复性强)以及火依赖型植物(促进火烧)生活型 :植物对于综合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植物对环境及其变化长期适应而形成的形态特征,以生态适应为划分基础。区分生态型:同一物种的

27、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产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区分生长型: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总体形态特征,以习性为划分依据。广义生活型包括生长型生活型是植物对所在环境综合条件长期适应而表现在生活和外貌上的类型。它是植物体与环境间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反映。生活型与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无关。比较典型的如趋同进化。生长型指的是亲缘关系上常常无关的一组分类群通过进化而产生的形态上可比的类型,它是对一种特定生境中特定生活式样的适应。我以为在某种场合可以和生活型通用,但它更注重的是形态方面。生态型是同一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环境而发生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这些个体群在形态,生态特性和

28、生理特性上均有稳定性并有遗传性。比较典型的如趋异进化。1.Braun-Blanquet生活型系统把植物分为十大类:浮游植物(大气、水中和冰雪浮游植物),土壤微生物(好气和嫌气土壤微生物),内生植物(石内生、植物体内生和动物体内生植物),一年生植物(叶状体、菌类、苔藓类和藏类一年生植物以及一.年生种子植物),水生植物(漂浮、固着、根生水生植物),地下芽植物(真菌、寄生和真地下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叶状体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衣、泥炭藓以及匍匐的、肉质的.垫状的和攀援的草本、半木本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肉质、花茎、攀援草本和木本高位芽植物),树上附生植物。生活型谱(生活型组成):群落中

29、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2.生长型系统:以植物营养器官的多方面形态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叶片大小分级与叶型谱:把叶片分为6级,以25mm2 为最低级,其他各级均比上一级大9倍,鳞叶、微叶、小叶、大叶、巨叶叶质分级与生长分类:叶质一般分为4类:膜质、草质、革质、厚革质由叶的生长期可以分出常绿叶、夏绿叶、半常绿叶、冬绿叶4. 综合生活型系统如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第一大类为木本植物第二大类为半木本植物第三大类为草本植物第四大类为叶状体植物生活史类型和适应特征分为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乔木和乔木状植物三种类型生殖策略:生物生殖

30、的r-选择和K-选择策略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为k-选择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环境载力)周围。这类动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多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31、,子代死亡率低多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资源分配策略植物生活史对策中的三种类型(CSR三角形/CSR系统):竞争型植物(C选择,低胁迫+低干扰生境)、杂草型植物(R选择,低胁迫+高干扰生境)、胁迫型植物(S选择,高胁迫+高干扰生境)。第四章 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 由一定的物种组成2. 其间各种植物相互作用3. 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4. 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 是一个功能集体6. 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 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水平结构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

32、据一定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即由同一生活型的植物所构成,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季相结构种的多样性的几个调查指标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上(样地)的个体数目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频度: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高度:表示种群和群落生物量以及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要值: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重要性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类型:J型是在资源无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类型;S型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高斯定理:在某生境中若两个种群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完全一样,便必然导致相互排斥的竞争,最终淘汰其中一种,此现象称为高斯定理.但群落内为何容纳许多种群共存呢 群落空间和时间的结构多样化,形成许多

33、特殊小生境,而对于种群来说则是生态位的多样化,成为重要的共存条件.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生存条件的集合体。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较大的种。建群种:群落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优势主要伴生种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P195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规模的物质流动,又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

34、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群落波动 :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 (fluctuation)。群落演替:生物群落演替(succession),就是指某一地段上的植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群落的波动与演替有何区别?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变化的可逆性。 演替指某一地段上的植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

35、取代的过程。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预测;不可逆性;导向稳定性。群落演替的原因总是包括外部的环境条件和群落内部的矛盾两方面原因演替的过程:P202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郁闭稳定:表示成型的植物群落已经形成,物种组成变化不显著。演替顶级:单顶极/多顶级/顶级格局学说阐明三种顶极群落理论的异同。 (1)共同点: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和生境相

36、适应。(2)不同点: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成为气候顶极;其他二个理论则强调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顶极配置假说认为,顶极的变化,也会因为一个新的种群分布格局而产生新的顶极;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其他两个理论都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趋于一个顶极;单元顶极理论与多元顶极理论认为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极配置假说认为群落为一个连续体。形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特征种原则生态外貌原则相似性排序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植物群丛: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凡群落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群落,属于同一群丛。主要种类组成上相同、外貌结构上相同、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图:又叫地植物学图,是以反映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的专题地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其中狭义仅指植被类型图,尤其是指现状植被类型图;广义不仅包括植被类型图(植物群落分布图),还包括植被区划图和其他各类专门性植被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