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题(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简答题-第 12 页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简述学记中教学思想。答:(1)主张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的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推动信心;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循序渐进。、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答:(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答:(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
2、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特点。答:(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论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5、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重要特征?答:(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
3、、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论述了一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古代学校教育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3)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
4、接受的过程。(4)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乖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得于国际交流。、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学体系的负面影响
5、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和、教学大纲、教材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为什么说赫尔巴对于教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答: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在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答: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许多精辟的教育论述,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
6、教育学的编写:(1)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2)强调无产阶级只有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3)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强调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论述题1、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答:(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户,教学法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7、(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衽“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民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第一列教学原则。(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课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趋于更加正规化。2、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答:(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
8、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到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3、联系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
9、异。答: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公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回答此题末联系实际者,酌情扣分)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述科学技术对
10、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答:(1)教育具有传递和深化改革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文化忏悔;(2)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教育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任何文化如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将影响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简述学校文化的特
11、性。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答:(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论述题、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
12、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意识,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发展;(3)教育能够促进民主化进程。、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受生产力关系的调节,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对生
13、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2)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P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试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知识载体微型化、网络化。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电脑和网络以及其
14、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地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春机系统中,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乃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第三,信息技术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论述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答:(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形成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
15、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简答题、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自我意识,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简述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答:(1)遗传素质是
16、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答:(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简述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条件、机遇和对象;(2)人
17、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答:(1)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2)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3)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深刻的情感体验;(5)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论述题、论述学校教
18、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19、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论述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答:(1)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它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3)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四章、教育目的简答题。、简述我国教育目的
20、的作用。答:(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 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答:(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答:(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1、;(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可能;(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
22、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到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答:(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对我党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如何论述的?答: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23、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述题。、请结合实际分析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
2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第五章学生与教、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答:(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因。、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对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答:我国的有法律法规中对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末成所公民。、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答:(1)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权、
25、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2)学生所应发行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教师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教师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需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教师所需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
26、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需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所需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论述题。、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答: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2
27、)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试析师生关系的性质。答:(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首先,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
28、的自主发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获得自主发展。其次,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应该互相尊重。2真正民主是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要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第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互动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后一方面甚至会地学生产生持续终身的影响作用。、人们
29、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说法是否合理?试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加以分析。答:(1)这种看法在传统社会有一定的合理性,那时社会发展缓慢,知识总量少,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2)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总量的激增、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第六章课程、课程的类型有哪些?答:(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影响;(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的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影响;(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影
30、响;(4)不同的课程理论的影响。、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泰勒认为应包括: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等。(3)对学科的研究。、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答:(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
3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4)课时安排及时间分配;(5)考试考查及实施要求。、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特征是什么?答:(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是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
32、发展打好基础。7、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利用教科书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利用教科书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述题。8、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答: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
33、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答: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动作过程
34、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另外,教学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哪些?答:(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
35、;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二、论述题。、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答:(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
36、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
37、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联系实际分析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答:(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善于对
38、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新生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学记中提出“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与哪条教学原则的思想是一致的?谈谈该原则在实际中应如何惯彻运用。答:(1)与循序渐进原则的思想相一致。(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到水里,会
39、出现什么情况?”“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第八章教学(下)、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 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哪些要求?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 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3)组织学有利于互相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简述设计教学法。答: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的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人决定学习目的的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
41、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简述道尔顿制。答: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赫斯特提出的,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论述题。、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评述。答:(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撑课制的优点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班级授
42、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论述分组教学制。答:(1)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2)分组教学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类。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必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3)分组教学的优缺点。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第九章德育、简述德育的意义。答:(1)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43、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1)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主
44、要途径是什么?答:(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5)品德评价法。、运用品德评价法有哪些要求?答: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要注意什么问题?答:(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简述德育过程的结构。答:(1)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各种要素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
45、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异作用。(3)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道德发展的主体。(4)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5)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中介和手段。(6)德育过程不是几个要素的机械相加,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答:(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
46、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论述题。、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答:(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组成。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契约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
47、通过理智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结合实际分析学校德育如何贯彻导向性原则。答:(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4、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时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答:(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