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第 12 页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年 月目 录一研究背景及意义5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5(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5(二)求职中职业选择的误区5(三)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6(四)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不全,信息短缺6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7(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7(二)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7(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8(四)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8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8(一)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
2、能力8(二)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8(三)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9(四)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9五、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9(一)政府的措施和工作9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92. 深化改革,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93. 拓宽渠道,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104. 强化服务,切实为高校毕业就业提供良好保障105.加大教育改革和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11(二)各高校应采取的措施111、加强督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112、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
3、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23、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124、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12(三)提高 个人的就业竞争力131、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32、多种渠道了解企业,规划好职场道路。133、行动当下,放眼未来。134、高校广开渠道,企业转变管理方式。1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群发展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率先成长起来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都市圈最显著特征就是以产业集群为其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在于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4、。但是面对着全球化、网络化和分工体系的加强,粗放式的发展难以为继,产业集群亟需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支撑要素;而生产性服务能够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直接推动,其对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和重视,建立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已成为产业集群升级或其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关键词: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竞争力,不同阶段,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
5、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
6、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2010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2009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2010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二)求职中职业选择的误区第一,外部因素,由于应届大学生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
7、有:首先,选人学历化,过分关注文凭,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其次,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应届大学毕业生则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这一要求。第二,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就业的选择。 第三,求职途
8、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尤其是北京生源的学生更有依赖性,他们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成功率。(三)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
9、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四)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不全,信息短缺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信息作为当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大学生毕业就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战略资源之一。其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就
10、好比地图对于旅行者,是帮助求职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洞悉就业前景以及其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但部分大学生对于此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日后求职就业时候的信息不足,对所选择的职业认识不清,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甚至有些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整天宅在家里,不参加任何招聘活动,只等家长为其奔波,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就业观的错位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0年至2008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1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2009达到了619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
11、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上的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继而步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大多数毕业生仍然抱着精英情结,抱着昨天的就业观来面对今天的就业,于是产生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二)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高等教育要瞄准经济结构调整与变化的规律,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然而,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为工业化服务的,高学历毕业生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
12、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关起门来办大学。第一,大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的改变,以前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招来学生后给学生一个慢慢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中慢慢提高就业能力,而现在的就业渠道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希望招来的学生拿来就能用,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就业能力;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无论是研究型院校还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造成恶性竞争;第三,高校办学的市场瞻性不够,专业设臵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用性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13、。(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错位时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据相关部门调查,从平均数来看,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锻炼”、“校友经验传授”、“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服务”等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上,所得到的帮助更大,这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相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可以让毕业生能够更快地把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快速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而传统培养体系的设计大多缺少“职业见习”,或者仅有的一些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导致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践经验。(四)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错位近年来虽然高等
14、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1)时间上缺乏连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内容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2)就业指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一)就业竞争力包涵着在就业能力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自己的不足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
15、合就业能力。(二)有利于高校建立培养起一支具有职业指导能力的队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为高校师资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强的队伍,从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有利于用人单位方便、快捷地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是“单位高校学生”三维一体的培养体系,这种培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就业能力,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学生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四)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
16、力的提高学校和企业应联动共同培养大学生,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毕业之前,邀请企业介入其培养,从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出到培养过程,最后到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企业都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升能力素质能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了盲目性。五、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政府的措施和工作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政府要把
17、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整个社会就业体系中来研究,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统筹领导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都要成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各有关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高等学校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负责制,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2. 深化改革,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高校毕业生(除委培、定向生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落实工作单位的,予以签发报到证。
18、毕业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向学校提出申请,将户口、档案保留在原就读的高等学校。两年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可以申请签发报到证;两年后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将户口、档案转回当地人才交流和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毕业生如需调整就业单位,在本市范围内的,由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调整手续;跨地区的,由两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调整手续;跨省市的,由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调整手续。3. 拓宽渠道,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新增就业岗位,要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各类等级证书考试。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市、县级机关录用公务员,要坚
19、持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各地财政应给予支持。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做好志愿者的就业推荐和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充分利用我省民营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简化程序,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创造便利条件。地方财政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要向聘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额的中小企业倾斜,在人员培训方面给予补贴。对于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
20、同情况,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积极鼓励并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单独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范围的担保机构,应当优先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提供小额贷款担保。4. 强化服务,切实为高校毕业就业提供良好保障(1)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高等学校都要在2004年年底以前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在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2)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工作,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21、(3)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就业市场的效率减少规模过大、效率低下的大型招聘活动,增加针对性强、效率较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建设,就业信息网要成为沟通供需信息的主要渠道。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投入,年底前各高校校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要全部开通,切实发挥网络高效、便捷的作用。(4)完善高校毕业生户口、档案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户口、档案保留在各级人才交流、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或原就读高等学校的,两年内免收户口、档案管理服务费。户口、档案保留在就读学校,两年后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将其户口、档案转回各级人才交流、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上述机构要
22、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集体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推荐就业、代缴社会保险费等就业服务。(5)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半年以上未落实就业单位并有就业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持有关证明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由相关机构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5.加大教育改革和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以就业工作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大力推行高职毕业生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提倡多种形式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协作活动,加强就业
23、基地建设。要将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同时成为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人才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学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评估、学位工作等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有关政策。(二)各高校应采取的措施1、加强督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举办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严格控制招聘会规模,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高校毕业生进行欺骗、欺诈行为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
24、部门要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信用档案,对用人单位损害学生权益的事件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2、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会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毕业生首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基本素质才能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尽管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大部分高都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是需要学校统筹考虑的方面,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受了多少教育并不
25、能单靠获得多少奖励、参加多少活动来体现,而是学生个人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3、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除此以外,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所以,高校除了要倡导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鼓励学生多看文学类书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4
26、、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学生在顺利实现就业及其在就业后的发展所要具备的素质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上日程。知识及其基本的运用技能只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是否基本合格的标准,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如何发掘学生个人的优势和专长,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予以培养和指导。(三)提高 个人的就业竞争力1、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力
27、资源专家建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首先需要自我分析,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明确个人优势与选择方向。先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再去计划怎么干。其次,自我定位还需依照市场价值,发展自我优势,避开人多拥挤,寻找另一片广阔天地。第三,不必存在过分自卑心理,求职路上磕磕绊绊实属常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营好自己的长处,积极面对,主动推销自己。2、多种渠道了解企业,规划好职场道路。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太多的选择,往往就是没有选择。实习是了解职场最有效途径。社交、校招活动、网络多渠道了解市场走向,主动了解企业、行业及岗位职责,通过实践培养职业素养,为自己规划好职场道路。企业应向毕业生打开大门,提
28、供更多实习机会,建立沟通的桥梁。3、行动当下,放眼未来。毕业生应放下“精英”身段,不畏难、不退缩。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选择基层岗位做起,并不意味着止步基层,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放眼未来,对过热行业的竞争产生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4、高校广开渠道,企业转变管理方式。人力资源专家呼吁: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高校与企业合力解决,国家层面,要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和机制,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建立不同地域之间的就业联动和支援机制。高校需要在专业、课程、技能、推荐渠道等方面更加“接地气”,企业也要创新人
29、才管理方式,进一步了解新生代毕业生思维方式及诉求,用合适的方式吸引、培养人才。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0-290. 2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08-110. 3杨宜勇,周帅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172-183. 4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9(1)5何斌激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动性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6顾晓虎提高民办高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策略研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7赵曼,杨海文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优势劣J社会科学战线,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