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4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90830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4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4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4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42页).doc(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第 41 页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

2、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

3、。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

4、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

5、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 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子思 公元前483

6、 - 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

7、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

8、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9、。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

10、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

11、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扬雄 公元前53 - 18 西汉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 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

12、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王充 (约) 2

13、7 - 97 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专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徵,以病未赴。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

14、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歭儒家经典变为教条。论文章则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并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同上)。所著有论衡。 嵇康 224 - 263 三国魏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銍(今安微 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15、。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王弼 226 - 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16、。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 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

17、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韩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18、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頴成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发展,气势雄健,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维护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为善,下品之人天生为恶,中品之人可引导至善或恶。但在师说中,又以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19、弟子”之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772 - 841 唐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 ,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刘禹锡 772 - 842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20、人,自言 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柳宗元 773 - 819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

21、(今山西运城县解 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在哲学观点上,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主宰。并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反对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天对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又有

22、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所著有河东先生集。 李觏 1009 -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南城(今属江西 )人。曾任太学助教,升直讲。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质生活要求。又说:“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的主张。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宇宙之中,因为三者都是“气”聚而成的物,天地之

23、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他严格的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追问这是以下那种观点:1.观客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3.形成上学观点。4.唯物主义观点回答1.观客唯心主义。 3.形成上学观点。追问是一条单选题回答1.观客唯心主义。请问: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如何体现辩证法的 现象与本质,无论现象如何变化,本质不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告诉了我们美德才能净化人的心灵 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

24、灵魂的杂草”的道理。 实际中我们会被大大小小的利益所迷惑、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迷茫、不知多错。然而,对于社会当中的纷扰,我们应该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德、这样才能抵抗诱惑,让自己的心灵更美满 我只给你抛个砖,你的玉要你自己去发现知识可以学,发现知识后面的真理是大脑的事情以一个原点开始,四面八方都是路杂草,为什么叫杂草,因为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然而土地却什么都能孕育,你需要杂草还是稻谷?丰厚的材料可以组成各种东西,可以造模型,可以造机械那么造什么呢知识就是土地,就是材料目的决定使用价值旷野不生杂草,除了种庄稼外,也可以是让它不成为旷野但是,哲学家的目的是发现真理,所以旷野还必须是旷野灵魂

25、的价值是有所成就,或者是得到升华每个人的灵魂都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可以是神,可以是魔但是,哲学家的目的是发现秩序,所以灵魂还必须是普通的灵魂哲学家的弟子们从找到“除掉旷野里的杂草的方法”里感悟到“要想让心灵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你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感悟吗?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很多时候宰相不一定肚里能撑船,但肚里能撑船便有宰相之才,哲学家这个问题很象一个有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记的一句话说,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你也不必在意别人的感悟,毕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26、惠施 荀子 公孙龙 董仲舒 王充 扬雄 向秀 郭象 葛洪 法藏 韩愈 朱熹 程颐 范缜 陆九渊 王守仁 王廷相 方以智 黄宗羲 王夫之 颜元 戴震 熊十力:现代新儒家之开山代表人物。 冯友兰 金岳霖 梁漱溟 唐君毅 牟宗三哲学家芝诺用“圆的面积”来比喻已经掌握的知识,用“圆外的空白”代表尚需学习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四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格言的?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不真正了解的东西就越多。也就是说,人在探索当中,随着探索的深入,探索求得的知识会增多,探索中出现的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这一格言要求我们要做好深入探索、求学的准备,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视野,这样我们才能看

27、到更多我们想知道的东西。学的越多,发现自己学的越浅。就是随着学到的东西越多,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越多,反而衬得自己学的越少。知识是无界的 ,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多了! 1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

28、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 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这指得是在中国文明体制的价值观念方面,也就是表现在中国政治哲学及家庭伦理观念上,以儒家价值观为基本立场,从而展开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人际伦理的规范,整

29、体地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2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

30、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3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哲学。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31、此臣之所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由于法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承袭荀子的性恶论,并且从经验层面观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实际行为,主张人性普遍好利恶

32、害,贪婪自私,完全不能期望以礼乐化之,只有依靠法治统治才能禁民为非。因此,帝王君主的角色,即在于善用其本身的权势与法术,治理国家;而百姓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创造自由,只有在整体国家的利益考虑下,才谈得上真自由与真利益。 4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哲学。要谈到纯粹的方法学研究,或专门从事概念分析,试图建立思维法则的共通原理,那就非狭义所谓名家莫属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正就是以这种逻辑及形上学的命题之研究为其理论兴趣,发展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派。简言之,惠施的名辨思想较具形上学特色,其著名的历物十事,涉及探讨万物的本质与关系、宇宙与空间、大小与同异、相对与绝对等问题,反映出纯智性的思想体系。公

33、孙龙子的名辩思想相对而言,更着重于认识论上经常探讨的问题,如认识能力的恰当应用,认识作用的可能条件,认识对象的详细分析,认识范围的明确界定等,使得他的学术思辨的纯粹度要高于惠施,而其成就也超过惠施远甚。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辩论是白马非马的假说。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

34、亡则白马竟非马。这在逻辑学上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马和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个问题里来进行论证,并作为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来分析。在哲学上,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 5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哲学。儒墨两家哲学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显学。与儒学不同的是,墨学思想同样是站在西周文化的传统中,却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此外,墨学的开创者墨子是有神论者,认为天与鬼的智慧和权威远远超过古代圣王,是因为 继续追问: 来自手机问问 请注意我问的是什么问题.OK? 匿名 回答采

35、纳率:27.2% 2011-11-17 15:49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

36、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Confucious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37、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38、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作者:低调份子2007-3-2223:03回复

39、此发言 2回复: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邓析 ()公元前545-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

40、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顶 0 知识结构 3回复: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庄、孟、墨。 作者:依法治国2007-3-2223:09回复此发言 4回复: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子思 ()公元前483-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

41、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

42、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

43、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作者:低调份子2007-3-2223:31回复此发言 5回复:中国古代哲学家简介 荀子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

44、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

45、有荀子。 2007-05-29 21:45 回复 知识结构 3楼 董仲舒 ()公元前179-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扬雄 ()公元前53-18 西汉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