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8877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 11 页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考试分值计划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 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 分值35分左右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二 、复习重点第一章 总论1、简述新闻心理学的任务。答: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2、;B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是对我国现状的总结。 “初级阶段、粗具规模”是从学科“界定”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更高层次的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的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

3、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答: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采访对象的选择性新闻受众的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第三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1、简述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作用。答: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2 、试分析:当情感

4、与认知不协调时,新闻工作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答: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较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情感。) 把握好情绪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从采访的角度分析,记者应有意把握情绪情感的平衡,对采访对象不可“春暖秋凉”,时亲时疏,应一往情深,保持时间上的情绪情感平衡,同时记者还应对各种采访对象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 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绪情感触发的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各类受众,寻找自己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量及表达方式以期达到较佳的传播效果。)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1、简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内涵

5、。答: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与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维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新闻敏感的思维有:顿悟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四个特点。2、试论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68-75)答: 怀有一种动机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条件:A作知识的准备;B了解被报道者的情况;C要有大量的对比性材料)形成一种初步构想 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出现顿悟3、简述记者如何在采访中

6、做到正确认知采访对象?答: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A这个人在角色丛里扮演角色的数量;B这个人的角色扮演是否成功;)对采访对象个性特征的认知;正确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A访问前的准备;B访问中的观察;)4 、简述如何认识和面对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答: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有: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羞怯认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拘谨、扭捏的个性;另外一种是在某一时刻暂时性的羞怯;面对:采访他们时机制都必须随和、亲切。比如聊聊天、对其活动、穿着进行夸奖。多疑认识: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心眼”。面对:开始时多费口舌,从正反两面充分消除他们的疑虑;在其言谈过程中要不动声色地听,多给予鼓励。傲慢认识:这是一

7、种不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面对:对有轻微这种倾向的,可不予理睬;对影响采访进程的,最好办法就是“釜底抽薪”。马虎认识:信口开河,无论事情紧要与否从不认真面对:要对其随便说话、不用心商讨有所警惕。自卑认识:他们在接受采访时一般都表现得畏缩、沉默、胆怯、缺乏信心,缺少肯定。面对:多肯定他们的成绩与长处。5、分析:采访中的社会认知效应。答: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晕轮效应(

8、一好百好)和扫把星效应(一切都坏)定势效应(以名取人、以貌取人、以衣帽取人)和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第五章 新闻写作心理1、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答: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量与质的区别;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2 、影响记者写作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有哪些?(96)答: 环境:A 催人奋进的环境激发写作热情;B安静而不嘈杂的环境有利于记者处于积极单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写作,特别是撰写一些有深度见功力的新闻报道更是如此。 采访对象:A采访对象的魅力激发强烈的

9、写作冲动;B 采访对象不良的甚至罪恶的行为引起冲动、激发记者的激情; 受众:A 记者意识到自己的作品与受众相吻合,可能产生“轰动效应”时比较高昂、信心十足的心态中;B 有“落差”甚至引起受众误解时容易陷入消极的心境里。需要调整心态,变换写作角度,化消极为积极。3 、试论述新闻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97-102)答:新闻写作最佳心态的构成因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选择最佳写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协调; 记者个体对写作最佳时间的选择(新闻写作最佳时间,即记者个体思维较为活跃、精力较为充沛、注意力较为集中、感知事物能力

10、较强的一段时间。有三种选择:猫头鹰型、百灵鸟型、混合型); 写作意图对记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写作意图,即新闻记者通过某一作品写作达到其目的的打算。) 受众意识对记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受众意识就是立足于受众、为受众服务的意识。)4 、简述如何协调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98-99)答: 情绪情感按其表现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常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激情,激烈、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 协调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它们主要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协调

11、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还需要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5、 分析: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否会发生矛盾?(113)答:当然不会。应该说创造性思维与坚持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坚持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写真人真事,抒真情,论真理,不容虚构;要求人物、地点、原因、结果、过程、情节、细节及人物心理活动都要准确无误;要杜绝想象,严格遵守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 运用创造性思维,则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经过消化、分析、综合、判断、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尽量拓宽拓深材料的意义,揭示材料的实质,找寻到最佳表现角度及最适

12、合的表现形式,将事实如实准确又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好,以取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客观效果。 作者愈从客观真实的材料出发考虑问题,愈能更好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因此,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是辩证的关系。6 、如何认识发散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116)答:发散思维,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 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寻求新闻写作的多种方案。 发散思维有助于开掘新颖别致的主题。 在写作方法的采用上,发散思维能帮助寻求最佳表现方案; 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标题的制作。综上所述,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记者要善于发散思维,以求得

13、最佳报道方式。7 、简述材料驱动归纳与理论驱动归纳的关系。(121、125)答: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特点: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主动、效率较高;材料驱动归纳: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事情发生变化或出现突发事件时,事先的写作意图、计划必然被打乱。那么这时,写作主体只能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作出新的考虑。这种考虑是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的,因此称为材料驱动归纳。特点:随机应变、应对灵活;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有时有矛盾。比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实际情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该替代理论驱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两者之间更多的时候是统一的,当理论驱

14、动归纳中的原有主观意图符合客观实际时,那么两者趋于一致。一旦使用材料驱动归纳的思维策略,这期间也有理论驱动归纳的思维策略在起作用,从这方面看,她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两种思维策略在新闻写作中往往交替使用,作用互补。8、简述理论驱动归纳与主题先行的区别。(121-122)答: 理论驱动归纳这种意图、计划,往往产生于客观实践在社会运行中势所必然的结论。这种结论是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 理论驱动归纳,并非无中生有。A 这种“理论”应是来自于记者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写作意图、计划。B 其次,这种“理论”应是来自于记者的政策意识。C 这种“理论”显然不同于“主题先行”,因为

15、理论驱动归纳的前提是社会存在。D 而“主题先行”它是脱离社会实际、社会存在的主观臆断。9、 联系实际、谈谈最佳写作时间。(100)第六章 新闻编辑心理1、简述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135)答: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比如制作标题、修改稿件、编辑版面、版面内容和形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导向性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谦虚自信,虚怀若谷;A 明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接受形势与政策信息;B 明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C 接受来自作者的信息;D 谦虚自信、虚怀若谷的品性和风格,不仅表现在以上主动接受信息方面,还表现在编辑豪不吝啬地为他人释放信息上。E 要“海纳百川”,吸收各方面知识信息。 不大外露,偏于内向

16、。对于编辑来说,其职业特征要求编辑性格偏于内向。2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为什么?(143)答: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目的还在于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将发生在任何一处的孤立的事情开掘出普遍意义。 新闻报道中的平庸之作、浅薄之作往往是只见局部不见全局。 立足全局,把好舆论导向关、内容质量关。3 、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45)答: 在考虑稿件内容时,应满足受众共同需要,特别是应反映群众当时的愿望和要求,针对受众的兴趣和爱好。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

17、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用平民化的视角和方式,讲述平民事情。 关注受众情感需要:A 要尊重并关注受众普通情感,增添作品人情味;B 重视以所编作品为高级情感的载体。第七章 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1、简述对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求应是怎样的?(158)答: 应把自己当作“大众中的一个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 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见解; 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 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要讲良心; 要有丰富知识,缺乏知识的人格是没有力量的。2、论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159-165)答: 角色定位,实际上就是

18、将从事某一职业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规范在一定职业所必需的思想行为准则中。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即是将从事播音和主持人的所作所为规范在播音员、主持人所需的思想修养及行为准则中,以满足受众对他们应有的角色期待。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个体的身份和媒介的代表)。A 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B 媒介的代表:“我”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媒介亦然。C 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定位。D 个体的身份和媒介的代表,这一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其实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得好,既善于“临场发挥”,又能“自我约束”;统一得不好,失去个人身份特征,机械地毫无创造性地表达媒介,会使

19、媒介表达得无生趣。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与共性(个体的个性与媒介的共性)。A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为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B 共性,指媒介角色的共性,媒介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媒介信息的传达者。界定为:包括媒介节目收视率、媒介传播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媒介权威形象的真正确立。C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一方面是播音员、主持人的终极努力目标;另一方面是节目制片人、编导不可忽视的成功条件。作为播音员、主

20、持人,要尽量体现共性;作为制片人及编导,要尽可能把好主持人入选关。 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形式:A 编播分工。编辑用第一人称写稿,主持人主播;B 编播合作。编辑编稿,主持人参与编辑、采访;C 编播合一。编播统于一身;D 节目组织者。国外叫高级主持人,是某一活动的总组织者,指挥、控制群众场面,现场播出节目。具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表达能力。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他们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的编撰者,同时又是播出者。3 、简述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答: 应变的实质,即活动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外

21、在体现,是思维的外化。广播电视以语言为载体,应变能力由口头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表达来体现。应变能力取决于思维的诸多品质,如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变动性)、独创性等。 应变能力的强弱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程度成正比。A 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播音员和主持人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表现在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具有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特点。B 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表现在能根据现场发生的变化,机智灵活的应对。C 思维和语言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点。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1、 如何理解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2

22、02)答: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 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强势地位。而受众恰恰相反,在大众传播中他们是被动的,处于弱势地位。A 大众传播在传受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大众传播的机器与设备;B 大众传播机构集中于大都市,并且是一般人难以进入的地方,这就更增加了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神秘感;C 由于大众传播是面对千千万万的社会传播,传播者在这里可以一呼百应、千应、万应。 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新闻传播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强大的;而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间接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

23、微弱的。A 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B 还以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2 、简述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改变。(210-212)答: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来自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原因: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比如采写新闻报道失真、失实、失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受众方面,其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改变: 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和舆论监督。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 对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不能迎合。受众消极

24、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第九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1、简述新闻受众态度的内涵是?(216)答: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含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部分组成; 受众态度的主观性; 受众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2、论述:影响新闻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221-237)答: 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睡眠者效应)A 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

25、素。包括: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两个方面。(形成原因:因为受众自己在某方面所知甚少或了解不充分,人们心目中客观上都存在着慕名心理,佩服那些地位较高、资历较深、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愿意和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认为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某个党派、团体或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言人,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B 喜爱性,指传播者所具备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产生原因:人们都有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倾向,通过对他的服装样式、行为举止的模仿,会容易接受他的观点。)C 可信性,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产生原因:传播者的传播动

26、机对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对传播者来说,让传播对象相信自己是一个客观公正、没有自私目的的人是非常重要的。)D 睡眠者效应,也译作“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产生原因: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因素。首先,从动机上来说,受众使用媒介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第二,受众对信息源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 新闻信息自身的因素:A 态度差异,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B 唤起恐惧,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是

27、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C 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两种方法。D 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引出和得出是两种说服方式。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传播者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还是用事实说话,让受众自己得出观点。)结论的引出,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一般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摄影等)。E 信息呈现秩序的先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新闻受众自身的因素A 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麦克盖尔认为:当受

28、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B 受众的人格变量(自尊心、智力、气质、性格) 新闻传播的情景因素(A 群体规定的情境;B 事先预告的情境;C 分散精力的情境;D 信息重复的情境)3、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因素。(222)答案:详见第2题点内容第十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1、简述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242)答: 具有良好的社会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心理;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

29、格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2、简述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253)答: 社会原因:宏观:A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和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原则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闻机构体质和功能的变化给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心理压力;B 新闻实践的超前态势与新闻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对新闻工作者带来心理冲击;C 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与参与意识的增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微观:A新闻工作者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家庭负担也较重;B 单位体质改革“末位淘汰制”。 职业原因:职业特征是造成新闻工作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外部(客观)原因;表现在:A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的艰巨性;B 新闻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给予新闻工作者以最大限

30、度地观察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他们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既获得了人生的经验,也同时感受到许多苦恼;C 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认知原因:认知原因是造成新闻工作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内部(主观)原因。表现在:A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缺乏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又一重要的原因。B 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的单薄和心理知识的缺乏同样也表现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综上所述:社会的变革、职业的挑战、认知的误区是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3、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内容有哪些?答: 合理宣泄(方法:找亲朋好友或领导、同事倾诉;写日记;体育锻炼等;如日本的“发泄室”、我国的“心理减压室”) 转移注意力; 精神升华(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 用幽默法化解矛盾; 用自慰法安抚自己(“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