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全.docx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3708721 上传时间:2020-10-18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8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全.docx(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小学 二年级数学组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想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

2、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辩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二、教学重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想乘。三、教学难点:1、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想乘。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

3、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3、能辩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四、教学安排:1、长度单位 第1周 6课时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2-3周12课时3、角的初步认识 第4-5周 12课时4、表内乘法 第6-7周 12课时5、观察物体 第8-9周 12课时6、期中复习及考试 第10周 6课时7、表内乘法(二) 第11-12周 12课时8、统计 第13-14周 12课时9、数学广角 第15-16周 12课时10、总复习第17-18周 12课时11、期末考试 第20周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长度单

4、位 一、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二、本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意识。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约4课时五、本单

5、元教学注意点:1、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2、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

6、、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长是多少, 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得出:

7、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

8、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2、学生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

9、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课堂练习用铅笔量自己的手臂长和手掌长。六、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例3,做一做, 练习一1、2。【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

10、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

11、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3、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4、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

12、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

13、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五、随堂练习用厘米尺量一下自己喜欢的物品。六: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 第三课时 认识米、米和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4,例4,例5,, 练习一3、4、5。【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

14、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学生回答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教师指

15、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 (让学生说。)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

16、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17、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四、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五:随堂练习用尺子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六: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18、:课本P5,例6,例7,做一做, 练习一6、7。【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建立线段的表象。【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尺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

19、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6(认识线段)。(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拉直,现在呢?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

20、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7(画线段)。(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

21、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说说哪些是

22、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五:课堂练习你知道怎样测量一棵树的树干一圈的长度吗?请你找一棵树,测量出树干一圈的长度。 工具:长绳、米尺。 方法:两人合作,用长绳绕大树一周,再用米尺测量绳子的长度,记录下量得的长度

23、。六: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 第五课时 厘米、米、线段的练习课【教学内容】:学习评价1、2、3页【教学目标】:1、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卷尺,尺子。【教学过程】:1、填一填。我们已经学习了( )和( )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1米=( )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 )75( )厘米,我的身高是( )。在下面的尺上:从刻度线0到刻度线1,长度是( )厘米;从刻度线3到刻度线8,长度是( )厘米;从刻

24、度线6到刻度线9,长度是( )厘米。什么是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一支粉笔长约7( ),教室的门高约2( ) 一棵树高约8(),一支牙刷长约8( ),一块橡皮长约6( )2、量一量纸条长( )厘米。 纸条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纸条长( )厘米。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钢笔长15( ) 长颈鹿高4( ) 小华身高120( ) 数学书长26( ) 4、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5、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 画出一条比8厘米小5厘米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6、三角

25、形,长方形,正方形包含几条线段。7、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条线段。 8、学习评价1、2、3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名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二、本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6、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提醒学生满十向十位进1.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提醒学生不够减向十位退1.3、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1-P13例1、例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

27、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

28、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练习二第1题,交流算法并汇报。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

29、算方法。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4 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

30、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完成练习二第4题,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

31、样化,理解算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2、完成15页练习二第4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完成第15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成第15页练习第6题。教师巡视,学生开火车解答,教师讲解。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5-

32、P16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33、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1、完成第15页练习第3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2、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点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和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3、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

34、思路。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5、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指名汇报。 7、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1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四、随堂练习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7、18例1,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

35、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

36、掌握算法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19页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第19页练习三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37、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随堂练习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9例2、例3【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8、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

3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5、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总 节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1-P22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教学过程】: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7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