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1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7683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完整版-大将军-第 13 页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案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案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

2、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案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案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3、(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案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案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案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案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

4、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M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

5、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A.消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C ) A.马斯洛 B.韦纳 C.班杜拉 D

6、.阿特金森 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一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这样一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C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下列哪一条学习规律?( B )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近因律 第六章 1.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B )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贝尔

7、D.加涅 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 ) A.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加涅 D.桑代克 4.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第七章 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案称为( B ) A.支架教案 B.情境教案 C.探索教案 D.合作教案 2.根据乔

8、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三阶段模式,高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哪种方式( C ) A.练习 B.反馈 C.学徒关系 D.经验 3.随机通达的教案是由谁提出的?( A ) A.斯皮罗 B.马斯洛 C.维特洛克 D.列昂节夫第八章 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 ) 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 D.获得好名次 2.某一学生怕老师,说明他在班上最缺少马斯洛所说的下面哪一种需要的满足?( C ) A.求知需要 B.自尊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D )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

9、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4.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 D ) A.比较难的任务 B.非常难的任务 C.非常容易的任务 D.难度适中的任务 5.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 ) A.较高水平 B.较低水平 C.非常低的水平 D.中等水平第九章 1.“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得多”讲的是什么知识?( D ) A.陈述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隐性知识 3.概念教案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 D ) A.正例 B.规则 C.反例 D.变式 6.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

10、、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这表明何种因素其主要作用?( A ) A.相似性 B.概括因素 C.学习策略 D.心向 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 A ) A.同化迁移 B.顺应迁移 C.重组迁移 D.逆向迁移 9.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B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第十章 1.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C )。 A.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技能就是潜能 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高的 D.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3.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是( C )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

11、两步应用题 D.听到声音 5.下列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练习包括有意义的重复和反馈 B.练习就是不断的重复 C.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 D.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慢变化不大三种形式第十一章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B ) A.定势 B.功能固着 C.缺乏生活经验 D.粗心大意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 ) A.脑激励法 B.分合法 C.自由联想技术 D.创造性思维法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

12、什么特征?( C )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第十二章 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B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后一样快 D.没有规律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 ) A.谐音联想法 B.分散学习 C.多种感官参与 D.画出系统结构图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D )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路策略第十三章 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 ) A.

13、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D )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C )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第十四章 2.直接教案模式适合于( A ) A.事实性知识 B.教授论文的写作 C.结果不良领域知识 D.态度学习 3.比较适合新手教师采用课堂设计形式是( B ) A.特殊的课堂设计 B.基本的课堂设计 C.暂时的课堂设计 D.全班

14、讨论 4.掌握学习模式是由心理学家( C )提出的。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斯莱文第十五章 1.需要重点监视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和程序的年龄阶段是( B ) A.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年级 C.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2.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 D ) A.分配时间 B.教案时间 C.投入时间 D.学业学习时间 4.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 ) A.非言语线索 B.反复提示 C.应用后果 D.表扬 6.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B )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 二、简

15、答题(共4道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第二章3.支架式教案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教案中有何应用? 关系: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形成支架式教案的理论基础,而支架式教案则是“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教案理论中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因为,(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案,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

16、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案决定的,即教案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案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2)而支架式教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

17、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案走在发展的前面。应用:在运用支架式教案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案,教案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到教案支架。 5.简单说说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依据埃里克森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理论,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

18、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应该注意: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并且对这时的他们来说,学校是定义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因此,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及课堂组织的方法,要注意引导他们对自我概念的正确认识。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在青少年个体面临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和选择时,会产生四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是获得角色同一性;第二种是同一

19、性拒斥;第三种是同一性迷乱;第四种是同一性延迟。而教师通常是最适合和最有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同一性的人。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伴学习的效果在中小学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个热情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在该专业的成就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和强化,进而影响学生统一性的形成。第三章3.如何区分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这对教案有何意义? 区分:“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取的理论”是研究者对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案与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的分类。前者是教师容

20、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的知识,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更多地当属于观念层面,所以它基本上不能对教案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后者虽然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但却能直接对教案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它更多地归属于行为层面。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案活动产生影响。 意义:区分“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取的理论”这两类知识,对于现实中教案有着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观念层面的内容能否转化到行为层面上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教案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当前很多的教案改革之所以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忽

21、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的教案思想便可以自然而然的导致教案行为的更新,却不知教师还在用老一套思想进行教案。第五章4.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分化性强化等方式。他们有何优点?各自适用范围怎样?(1)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是给学生呈现厌恶刺激,或者使用隔离性措施,让学生体验到不愉快地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立刻让学生从不适宜行为中脱离出来,但是其持久性不强,且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一般,惩罚比较适合于比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斗殴等。但应用时,要把握好时机

22、和程度。通常,在教案中,我们不强调运用惩罚。 (2)消退。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教案过程中运用消退比较困难,有时即使某些问题行为减弱后, 它也可能突然重新出现,这是自然恢复现象。教师在使用消退时应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 (3)分化性强化。分化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差异作出反应。分化性强化是指我们要利用一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来强化某些特定的行为、目标等。在教案过程中,教师为强化某一行为,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作出某一反应会得到某种奖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很明确,学习动机就会增强。要使学生学会分化,还必须对他们反应的正确

23、和错误提供反馈。 9.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异同? (1)相同点: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建立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都强调外在的刺激和能够测量的外在反应,而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重视。(2)不同点在于:联结建立的顺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通过将无条件刺激与某一中性刺激结合一次或多次后,最终建立与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建立某一正确反应与某一强化刺激之间的联结。简言之,前者是建立S-R联结,后者是建立R-S联结;刺激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指不能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后者是指具有奖励性质的强化刺激,而不是中性刺激;反应的含义不同。前者主要

24、是指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或内脏和腺体的一些反应,而后者是指个体能够主动控制的肢体的外在反应;适用条件不同。前者主要用于解释人们的各种情绪性反应、内脏或腺体的反应是如何与各种中性刺激建立联系的,其内在机制是怎样的;而后者主要是解释如何有效地建立、形成新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利用强化手段来形成良好的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 行为 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 有意的顺序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后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学习的发生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匹配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例子学生将课堂(开始是中性的)与教师的热情联结在一起, 课堂引发出积极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后受到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加第六、七章 6.与认知主义和

25、行为主义相比,人本主义的特色是什么? (1)三者差别在于:学习的行为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人格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特色还体现在其对教育教案改革方面的启示:改变传统的教案理念,倡导生本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情感,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策略组织知识,进行有意

26、义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第八章 8.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教师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6)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7)适当进行归因指导,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材答案: (一)教案吸引。1)利用灵活的教案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案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

27、趣激发。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归因指导。第九章 94.为了消除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分化性强化等方式。他们有何优点?各自适用范围怎样? (1)惩罚。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常是给学生呈现厌恶刺激,或者使用隔离性措施,让学生体验到不愉快地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立刻让学生从不适宜行为中脱离出来,但是其持久性不强,且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

28、理影响。一般,惩罚比较适合于比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斗殴等。但应用时,要把握好时机和程度。通常,在教案中,我们不强调运用惩罚。 (2)消退。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教案过程中运用消退比较困难,有时即使某些问题行为减弱后, 它也可能突然重新出现,这是自然恢复现象。教师在使用消退时应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的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 (3)分化性强化。分化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差异作出反应。分化性强化是指我们要利用一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来强化某些特定的行为、目标等。在教案过程中,教师为强化某一行为,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作出某一反应会得到某种奖励,这

29、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会很明确,学习动机就会增强。要使学生学会分化,还必须对他们反应的正确和错误提供反馈。 教师答案: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要想在教案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从而带动更好的学习,就要遵循以下几点: (1)突出不同学习情境中的相同要素,促进学生对教案知识产生正迁移。(2)抓住关键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对相近概念的理解。(3)改革教案方法,为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创造条件。(4)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5)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教材答案:教师在教案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合学科内容 2) 加强知

30、识联系 3) 强调概括总结 4) 重视学习策略 5) 培养迁移意识 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在每次学习前,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消极迁移。 网络答案: (1)精选教材。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合理编排教案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经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 (3)合理地安排教案程序。 (4)注意教案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教案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第十二章 7.利用交互式学习的方法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

31、 交互学习的方式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进行一种学习方式。它旨在教会学生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它要求教师首先要示范这种策略,然后由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从而通过教师树立的榜样行为,使学生自己能做,最后改变自己的角色。这种学习方式能增加成绩差的学生的成绩。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其中学业求助策略表明,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必须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在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更需要向他们寻求助力

32、。而他人的帮助就如同课本一样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性学习策略。因此,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运用这四种策略,尤其方便学生充分运用学业求助策略。 第十三章 8.你对常见品的问题的矫正有哪些建议?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在着手工作时,要注意下列几点:(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第十四

33、章3.简述直接教案的过程及其使用条件。 教案功能活动:(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的内容吧并赋以结构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 使用条件:直接教案模式尤其适合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直接教案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学生对某些基本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必须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或者为了促进后续学习而必须进行过度学习。当然,如果教案的主要目标是深层的概念转变、探究、发现,或者是开放的教案目标,那就不宜使用直接教案。三、案例分析题(共2道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案例一:

34、江老师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一年。他所在的四年级班级有25个学生,男女生基本均等。江老师将34张桌子排成一组,以便于学生在某些课程工程中进行合作。学生似乎都挺喜欢这样安排的。但是,在这一学年的前几周,仍出现了问题:有一组的一个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是在聊天,回答问题也经常是答非所问,他们成绩也总是最差。如:江老师时常展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如乘法计算,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告诉学生不可以互相抄袭,同时鼓励学生想到帮助。这个方法通常挺有效的,但是,王华、李丽、张艳这三个孩子总是装作相互帮助在讨论或者在练习本上比划着,但当老师走到他们身边时却发现他们是在谈论其他事情,练习也没有完

35、成。此外,他们嬉闹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特别是他们小组的第四个成员安容。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再反复提供他们要注意安静,并按时完成练习,便是不起作用。老师也尝试着忽略他们的嬉闹,或不完成作业就剥夺他们的消息时间,但发现效果更差。后来,江老师又想到一个策略,即告诉那个小组的成员,如果你们能认真、有质量的完成练习,并不打扰其他孩子学习的情况,就给你们额外的聊天时间。江老师做了这样的调整后,可喜的发现,王华、李丽、张艳这三个孩子在课堂上比以前专注、确实在相互帮助学习,只为了能有时间聊天。一周后,又发现了问题,即这个小组的第四孩子安容越来越感到受挫,因为这个组的其他孩子都在她前完成了练习。这让她觉得题目太难

36、了,老师很多次听到她说“我做不到”、“太难了”,有时甚至把笔扔在了桌子上号啕大哭。于是江老师又调整了策略,将要求修改为:如果这个小组的四个成员都能认真、有质量的完成练习,并不打扰其他孩子学习的情况,就给他们额外的聊天时间。同时,还通过种方式,不断地证明安容能做的很好。不久后,这个小组不再是问题。请分析:(1)你认为四年级的学生相互帮助是个好方法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样方法帮助这些出现问题的孩子,从而让他们能专注于作业?(3)这个案例运用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学习理论?结合案例加以论述。答:(1)从案例中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似乎都挺喜欢这样安排的),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相

37、互帮助是个好方法。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大多在1011岁左右,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与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体积、重量等的守恒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中进行逻辑思维。只是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都必须与熟悉的具体事物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另外,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渐渐能够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逐渐开始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四年级儿童这种认知发展水平使得上述案例中的儿童间学习的相互帮助的可能性与现实

38、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来看,学生、周围的环境、学生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案例中的互相帮助学习如果组织得宜,就能够充分地发挥交互决定理论的效用。 (2)案例中的教师主要是应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且通过普雷马克原则解决了王华、李丽、张艳这三个孩子的问题,运用交互学习理论解决了安容的问题。除了这种解决方式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方面入手,上述案例中王华、李丽、张艳这三个孩子的情况,属于学习动机不强,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教案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3)依据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的

39、强化理论、普雷马克原则(教师通过种强化物作为奖励)、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交互学习理论 普雷马克原则(教师通过种强化物作为奖励):这一原则是指教师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从案例中来看,“江老师又想到一个策略,即告诉那个小组的成员,如果你们能认真、有质量的完成练习,并不打扰其他孩子学习的情况,就给你们额外的聊天时间。”这正是运用了普雷马克原则,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于是江老师又调整了策略,将要求修改为:如果这个小组的四个成员都能认真、有质量的完成练习,并不打扰其他孩子学习的情况,

40、就给他们额外的聊天时间。同时,还通过种方式,不断地证明安容能做的很好。运用了强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再奖励他们额外的聊天时间外,降低对安容同学的要求,增强她的自我效能感。 案例二:一天吃晚饭的时候,达伦的母亲问他:“你在学校一天都是怎么过的?”达伦耸了耸肩,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让我想想。”“你学会了什么?”他父亲问。“没有学到多少东西。”达伦回答。没有多少东西!真的吗?让我们来看几个达伦在学校一天中的生活片段,看看事实上他到底学了什么东西。在数学课上,达伦正在学习乘法表中数字9的运算。他发现有些乘法运算容易学习些,因为他能把这种运算与他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92=18就像是9

41、+9,而95=45则可通过连加数字5得到。其他的如94=36和98=72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他无法把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数字知识联系起来,卡福雷拉小姐发现达伦和他的一些同学遇到了困难,她教给学生在做乘法表中9的运算时的两个小窍门:(1)结果中的第一个数字是9的被乘数减1,如96,结果中的第一个数字就是6-1即5.(2)结果中的第二个数字与第一个数字相加等于9。因为5加4等于9,所以96的结果就是54.有了这两个小窍门,达伦发现了九九乘法表的规律,并把这个表正确地记了下来。在地理课上,卡福雷拉(Caffarella)小姐描述了去年夏天在希腊的旅行。她拿着一张巴特农神庙的明信片,向学生解释说这个建筑

42、全部是由大理石建成。达伦坐在教室的后面,明信片看的不是特别清楚,他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与他们家曾经有过的相似的由大理石造成的建筑物,惊叹古希腊人是如何把它们粘在一起的。在体育课上,达伦的班级练习踢足球,达伦以前从没踢过足球,他刚开始用脚移动和控制球的动作显得笨拙而不熟练。他的老师仔细观察了他的脚部动作,当他能够正确地用脚做动作的时候表扬他。最后达伦终于能够成功地控球并传给其他同学。在下午的艺术课上,达论的班级学习如何用纸做面具。他的朋友卡拉(Carla)在面具眼睛下部的孔上放了一个用纸做的褶皱填充物,粘上几张纸覆盖好并弄出形状来,给面具做了一个很大的鼻子。结合上述案例回答:达伦在学校的一天中是否

43、真得如达论所说的那样:没有学到多少东西?理由是什么?从他身上能看出那些学习规律?答:并非真如达伦所说的那样没学到什么东西,达伦实际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理由:比如说:在数学课上他学会了做乘法表中9的运算时的两个小窍门;在地理课上他知道了巴特农神庙这个建筑全部是由大理石建成;在体育课上他学会了正确用脚做足球动作;在艺术课上他学会了用纸做面具。从达伦的一天生活中可看出的学习规律:行为主义的理论、认知加工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一、从行为主义角度分析。我们研究学习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看见诸如“记忆”“注意”或“学习”等思维的过程。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有行为:即人们的所言所行。比如,我们

44、不能观察到学生在“识记”,我们只能听到学生说:“我现在开始记”。我们可以从达伦的体育课上看到了个人从行为主义角度观察学习的例子。老师观察达伦的 脚部动作(R),并在他做出正确动作时给予表扬(S)。老师不是去担心达伦是如何考虑踢球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达伦的外部行为并在他有所提高的时候给予表扬。老师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简单的行为主义原则:给予了正强化的反应更容易再次发生。 二、从认知主义角度分析。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除非他们把思维也当作一种行为,否则就不能完满地解释学习。他们开始把学习更多的看作是一种心理的而不是行为的改变。这些心理学家把注意力从对刺激与反应关系的详尽分析,转移到了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过程上来。 (一)认知加工的角度。我们通过以下两个小例子来说明认知加工所起的作用。一是达伦把 9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