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70654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第 6 页1.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二、关节活动技术1.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2.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持续被动运动(CPM)。3.适应证: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身体的该部分,昏迷、麻痹、完全卧床、休息、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者可主动收缩肌肉,有或无辅助的条件下可活动

2、身体的该部分;肌肉较弱(低于3级)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有氧练习时,多次重复的主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练习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特殊情况: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上下部位的关节功能,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卧床患者避免循环不良、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的降低。禁忌证:运动破坏愈合过程;运动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运动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4.注意事项:熟悉关节结构;早期活动;全范围活动;与肌肉牵伸相结合。5.关节挛缩:指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三、体位转移技术1.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2.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3、两平面尽可能相等;两平面的物体应稳定;两平面应尽可能靠近;椅面应有一定硬度;利用体重转移;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转移时注意安全;以最安全容易的转移方法为首选。四、肌肉牵伸技术1.牵伸: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2.作用: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兴奋性;防治粘连,缓解疼痛;预防软组织损伤3.挛缩: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自我牵伸:是患者在通过治疗师的讲解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的一

4、种牵伸技术。通常情况下,自我牵伸、主动牵伸和弹性训练互相使用。4.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禁忌证: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质增生;神经损伤或神经吻合术后1个月内;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挛缩或软组织短缩已经造成关节僵硬,形成了不可逆性挛缩。此外,对于瘫痪或肌无力严重者,为了维持

5、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持一定的肌力,应慎用肌肉牵伸技术。五、关节松动技术1.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临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2.分级标准:根据关节在附属运动或生理运动时以疼痛还是僵硬为主。1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2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3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4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终末端

6、,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3.治疗作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本体反馈4.适应症:任何由于力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禁忌症:关节活动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关节炎症、恶性疾病及未愈合的骨折。5.操作程序:P97六、肌力训练技术1.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2.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是肌肉

7、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距离缩短。3.离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肌肉的起止点之间距离被动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4.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传递神经冲动训练(01级),助力训练(13级):徒手辅助、滑面上辅助、滑车重锤、浮力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训练(13级),主动训练(3级以上),抗阻训练(4级或5级),等长训练(25级),等速训练(35级)等长训练: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等张训练:肌肉收缩时,肌肉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式。5. 肌力训练基本原

8、则:抗阻训练原则和超量恢复原则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的选择原则: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个体化6.适应症:肌肉萎缩,骨关节畸形,脊柱稳定性差,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不平衡,内脏下垂、尿失禁。禁忌症:全身有严重感染和高热患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皮肌炎、肌炎发作期、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等张或等速肌力训练。注意事项: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

9、练节奏;注意调节阻力;注意无痛训练;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注意心血管反应;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作好详细的训练记录。七、牵引疗法1.牵引疗法:指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学原理,通过手法、器械或电动装置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脊柱或四肢关节,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关节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2.治疗作用: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利于病损组织的恢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3.适应症:颈椎:各型颈椎

10、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轻度脊髓型但脊髓受压症状不明显。颈椎关节功能紊乱、颈椎侧弯、后突畸形、颈椎骨折、脱位的固定。颈部肌肉挛缩、颈椎退行性疾病、肌筋膜炎等引起的严重颈肩痛。儿童的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 腰椎: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退行性疾患、腰椎滑脱、无并发症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前凸、侧弯、后凸畸形;亦可用于腰扭伤、腰肌劳损、要背肌筋膜炎。 四肢:四肢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障碍;肌肉韧带外伤手术后软组织挛缩;关节附近烧伤后瘢痕粘连;软组织损伤化骨化(骨化性肌炎);稳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和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

11、恢复期。禁忌症:颈椎:颈椎结构完整性受损害时 如:颈椎及其邻近组织肿瘤、结核等疾病;颈椎活动绝对禁忌的疾病 如:颈椎严重失稳,颈椎椎体骨折,颈脊髓明显受压,颈椎突出的椎间盘破碎,陈旧性颈椎外伤未痊愈这,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动脉瘤;牵引治疗后症状(疼痛)易加重的疾病 如:颈部肌肉等周围软组织急性拉伤、扭伤、急性炎症等;严重的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先天性脊柱畸形,妇女月经期,孕妇等;相对禁忌 椎动脉硬化、畸形,心肌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腰椎:脊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椎板骨折、重度骨质疏松、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出

12、血倾向、全身显著衰弱,孕妇及经期妇女慎用。 四肢:孤星关节强直;新近骨折后;关节内及其周围的炎症或感染;关节运动或肌肉拉长时疼痛剧烈;有血肿或其他组织损伤征兆时。八、平衡与协调1.平衡::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包括静态平衡、自动态和他动态平衡。平衡反应: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平衡训练的原则:安全性;循序渐进(支撑面积由大到小、稳定极限由大到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从睁眼到闭眼);

13、个体化原则;综合性训练平衡训练方法:偏瘫患者:仰卧位(桥式运动,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端坐位-站位;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长坐位-站位。2.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3.协调训练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复性训练;针对性训练;综合性训练。4.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位。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九、步行功能训练1.步行: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地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2.步态分析(GA):利用力学概念和解剖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

14、析。3.步行的条件:肌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运动控制功能。4.基本训练:体位适应性训练、躯干和下肢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协调性训练、步态训练、过障碍步行训练、辅助具步行训练等。十、神经发育疗法1.NDT(神经发育疗法):应用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来改善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2.共同特点: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运动(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15、,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应用多种感觉刺激;把治疗与日常生活活动(ADL)结合起来;3.Bobath技术:通过抑制异常姿势、病理反射或异常运动,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治疗小儿脑瘫和成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技术。基本技术:关键点的控制(头部,胸椎,肩胛和上肢,躯干,下肢和骨盆);促进姿势反射(调正反射,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平衡反应);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关节负重,位置反应,保持反应,拍打);4. Rood技术的原则:由颈部开始尾部结束;由近端向远端;由反射运动过度到随意运动;先利用外感受器后利用本体感受器;先进行两侧运动,后完成一侧运动;两侧运动后进行旋转

16、运动;颈部和躯干先进行高难度运动,四肢先进行低难度运动。促进技术:触觉刺激;温度刺激;轻叩;牵伸;挤压;特殊感觉刺激抑制技术:挤压关节以缓解痉挛;在肌腱附着点加压;用较轻的压力从头部开始沿脊柱到骶尾部按压;持续的牵张;其他方法;5.Brunnstrom技术:用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技术。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主动用力的部位可位于患侧或健侧。特点:1、伴随患侧肌群肌张力的出现而出现,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越持久,只要痉挛存在,联合反应就不会消失;2、软瘫期(Brunnstrom级)不存在联合

17、反应;3、联合反应基本上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在上肢几乎是左右对称的。下肢内、外旋时对称,屈曲时相反,同侧上下肢之间存在同侧性联合反应(见表17-12)4、与随意运动不同,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肌肉张力改变引起的一种不随意的姿势反应。共同运动: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特点:1.由意志诱发但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可称为“半随意运动”,又称连带运动。2.动作定型,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收缩强度都是一样,没有选择性运动。3.多见于偏瘫的恢复初期,最常见于肢体刚刚出现随意运动的时期,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各个关节出现协同/共同运动,而难于产生独

18、立关节的独立运动。4.临床上,患者处于这个时期时,身体的运动功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共同运动模式的影响,使得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进行各个关节的独立运动;5.一般来说,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6.简述Brunnstrom技术关于偏瘫恢复6个阶段的特点。第1阶段:弛缓阶段,患侧肌肉呈弛缓状态,肌张力消失。第2阶段:痉挛阶段,患肢开始出现运动,这种运动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特点,患者试图活动时出现不伴有关节活动的微弱肌肉收缩。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加重,患者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始终 伴随着共同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第4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开始减轻,运

19、动模式开始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运动模式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的模式,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组合。第6阶段:协调运动阶段,痉挛消失,各关节可以完成随意运动,运动的协调性和速度接近正常。十一、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PNF(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2.基本手法:手法接触;阻力;扩散和强化;牵伸;牵引和挤压;时序;体位和身体力学;言语刺激;视觉;模式。特殊手法:主动肌定向

20、技术,即反复牵伸和节律性启动;拮抗肌反转技术,即动态反转和节律性稳定;放松技术,即收缩放松和保持放松。运动模式:螺旋对角交叉目测步态分析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相评定,做出步态分析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成分较多。3.步行周期: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成人左右。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步长:指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约为5080cm。步幅: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

21、长,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步宽: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8。足夹角:指足的中心线与人体前行方向之间的夹角。左右侧分别计算。步频: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8.0 steps/min。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步速: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站立相(支撑相):是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也是

22、该下肢承受重力的时间,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摆动相):是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4.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步态)。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步态。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

23、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1.持续性被动活动(CMP):是利用机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3. 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只是治疗患病部位。需要通过全身活动、躯干运动机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5.运动学习:运动学习方法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运动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

24、的各种异常表现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缺失成分和功能性活动,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6.旋转运动:骨环绕垂直轴运动时称为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侧旋转时为内旋,相反则为外旋。在前臂,称为旋前和旋后。 8.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收缩的方式、收缩的速度、收缩时关节的角度及收缩时的心理状态均可以影响肌力的大小。其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2.拮抗肌是指 原动肌 与作用相反的肌群。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4.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常用的有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在学习技术5.运动再学习的三个阶段:认知期、联系期、自发期6.关节运动方向包括: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翻转7.

25、体位转移一般分为:独立转移、辅助转移、被动转移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9.人类的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后一种平衡又分为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11. 关节松动技术的基本手法:摆动、滚动、滑动、旋转、分离和牵拉12.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治疗有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13.助力训练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14.正常成人颈椎牵引重量约相当于体重的10%5.简述共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治疗原则通过负重以及给关节施加压力控制姿势张力调整及保持能够促进共同收缩的姿势,鼓励患儿自己保持姿势,逐渐脱离保护通过活动时负重以及准确的动作促使患儿从一种姿势变换成另一钟姿势有选择的做动作,尽量促使患儿以

26、身体为轴心旋转促使平衡和自我保护反应能力怀抱患儿时要注意抑制其异常姿势、保持良好姿势:头部端正,躯干尽量处于正常的位置,双侧手臂不受压、双手伸直向前,双腿分开。将患儿从床上抱起和放回床上的方法是否适当与强化或抑制异常姿势反射有关。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将他抱在适当的位置,使之感觉舒适和安全。头控制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其双手抓住抱者的衣服,环搭抱者的颈、肩部,并且不要把头控制差的患儿背在背后,这样会使他的头部后仰或倾倒。为了防止患儿丧失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怀抱患儿时,应尽量避免其面部靠近抱者胸前。不要把患儿当作婴儿般抱着,尽量让患儿学习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8.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实施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入选标准是什么?发病后3个月以上。主动运动:受累腕伸展10,重复3次/分钟;拇指及至少另外两个手指掌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重复3次/分钟。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屈曲、外展90,外旋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30。当健手被固定,行走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具有独立安全的转移能力。可以理解和执行康复训练程序的指令。方法:让患者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治疗师交替给主动肌与拮抗肌以阻力,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对抗性反应(肌肉的等长收缩)适用范围:关节不稳定、平衡能力较差、关节活动受限下的肌力训练、疼痛的患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