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第 18 页1)帕累托效率是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也就是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2、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
2、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即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决策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MSB,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MSC。结果:价格失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3、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4、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指政府部门在一个财政年度内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耗费的资金总和及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过程。公共支出数额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反映公共财政在
3、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5、预算决策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指因这样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预算决策的效率评估就是要以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即评估和比较同样一笔资金由公共部门和由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这笔资金的预算决策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效率的。6、公共收入(Public revenue)公共收入又称财政收入、政府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是政府将私人部门的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
4、这一过程是公共部门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公共收人也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公共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价值。公共收入的原则把政府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分配给社会成员是公共收入的基本问题。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7、税收原则是同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现代税收原则理论主要渊源于凯恩斯主义及福利经济学,基本上围绕税收的经济职能作用立论。比较一致的是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两大原则。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的财政政策称为扩张性
5、政策。在衰退期,GDP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总需求不足,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l 增加政府支出,包括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增加政府对物品或服务购买,增加政府对个人转移性支出,一方面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提高,从而直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增加总需求。在政府支出乘数作用下,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引起GDP和就业量一轮又一轮的增长。GDP增加额可以达到政府支出增加额的数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繁荣期,GDP高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应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包括减少公共工程开支,减少政府对
6、物品或服务购买,减少政府对个人转移支出。一方面使社会总需求中的政府开支部分降低,直接减少总需求;另一方面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间接减少总需求。在政府支出乘数作用下,减少政府支出引起GDP一轮又一轮减少。GDP的减少额可以这到政府支出减少额的数倍。9、社会边际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以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测定。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10、正的外部效应(Positive Externality),也称为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
7、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买卖双方均未意识到其间交易会给其他人或企业带来益处,如消防设备。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交易量不足。11、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向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 将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和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视作一个封闭区间的两个极点,居于它们之间的显然就是既带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又带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的物品或服务。12、政治均衡,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这就取得了政治均衡。税收份额也称税收价格,是事先
8、公布的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税收数额,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投票者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大小,是由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或提供成本所决定的。13、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商品、公共工程和劳务的方式占用和消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各种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它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的购买使这些社会资源流入到公共部门,意味着私人部门将无法使用这些资源,产生了所谓的“挤出效应”公共部门的支出替代或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14、税收中性,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其一,政府征
9、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其二,政府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15、税收公平原则(principle of tax equity)是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税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悬殊差距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爆发革命或社会动乱也是不可或缺的。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各个纳税人间的负担
10、水平保持均衡,是相对于纳税人的纳税条件而言的。16、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即找到了税收归宿。l 税收负担可以分为两类: 直接负担:纳税人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自己负担,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间接负担: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纳税人不是负税人,或不是全部的负税人。17、社会边际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MS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可以用为补偿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所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测定。它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8、负的外部效应(
11、Negative Externality),也称为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买卖双方均未意识到其间交易会给其他人或企业带来损害,如工业污染。在存在负的部效应的情况下,交易量过度。19、混合物品或服务居于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与纯粹私人物品或服务之间,既非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又非纯粹私人物品或服务,兼有公共物品或服务以及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20、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惟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21、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自身并不
12、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将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再分配,它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只是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加以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最大的特点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转移性支出,政府支出没有对应的商品和劳务补偿,而是将资金直接划拨给受益群体,是社会财富在不同人群间的再分配。22、税收效率就是政府征税,对于社会资源配置,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影响,和税务行政和管理的效率,可分为税收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判断标准是,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查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状况,
13、其检验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23、拉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和税收收入关系的曲线。基本内涵: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少。“拉弗曲线”原理,描述了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少。但是税率提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税基减少的幅度大于税率提高的幅度,税收收入反而减少。24、自决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消除经济波动,实现无失业无通胀的稳定增长目标。自决指人
14、为。任务是:需要反经济衰退时,扩大总需求,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反通货膨胀时,抑制总需求,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25、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可用以解释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措施。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的非一致性,那么,政府的矫正措施应当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的调整。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被调整到足以使得个人或企业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考虑实际的社会效益或成本时,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26、效用的不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
15、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说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社会成员也不能拒绝这种消费。私人物品或服务则是效用可分割的(divisibility),即它可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效用单位,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谁付款,谁受益”。27、多峰偏好(Multiple-peaked Preference):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某些情况下,依据简单多数规则取得的政治均衡并不
16、是惟一的。就某种特定公共物品或服务,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提案均获得多数赞成票。29、课税主体,也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法定的课税主体有缴纳税款的义务,直接同国家的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发生关系。在不能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课税主体或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税负承担者,即负税人。课税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税本,税本是产生税源,形成税收收入的经济基础,包括人力、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及由此结成的生产经营单位等。 30、分类综合所得税。分类综合所得税,也称为混合税制,是将分类和综合两种所得税的优点兼收并蓄,实行分项课征和综合计税相结合分类综合所得
17、税是当今世界上广泛实行的一种所得课税类型,它反映了综合所得税与分类所得税的趋同态势。主要优点在于,既坚持了按支付能力课税的原则,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实行综合计算征收(综合所得税的优点所在),又坚持了对不同性质的收人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所列举的特定收人项目按特定办法和税率课征(分类所得税的优点所在)。此外,它还具有稽征方便,利于减少偷漏税等优点。因此,它被经济学家们视为一种比较好的所得课税类型。31、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32、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指通过调整
18、公债流动性程度,影响社会流动性状况,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其传导作力过程课表述为:公债的流动性程度变动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33、林达尔均衡(Lindahl Euilibrium):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可以达到有效率的最佳水平。林达尔均衡条件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
19、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存在问题上述的假设只在人数非常少的群体中,才是有可能存在的。而在人口众多的社会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34、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但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这即是说,这种物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的人数达到拥挤点之后,消费者人数再增加,其边际成本不为零。35、税率是课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是课税的尺度。在课税对象既定的前提下,税收的负担程度和政府课税的规模主要体现在税率上。一般
20、说,税率越高,税收负担越重,政府的税收越多;反之,税率越低,税收负担越轻,政府的税收越少。税率可以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前者指全部应征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后者指课税对象数额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比例税率,就是对课税对象规定的课税比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变化而变化,而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平均税率的高低,同课税对象的数额无关,与边际税率相等。 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它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前者计算简便,但累进比较急剧,在累进的临界部分可能出现税负增加超过课税对象数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后者计算比
21、较复杂,但累进程度缓和,更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世界各国主要采用超额累进税率。36、从量计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影响。负税者容易感觉,购买者倾向少买或不买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要素),多买或全买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要素)。税收转嫁困难,趋势较弱。l 从量税,以商品(服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面积等为课征标准,按一定单位计征,也称“单位税”。37、后转(Backward Shifting),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一般是由于市场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 (税收无论是向
22、前转嫁还是向后转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以及转嫁的程度,取决于许多经济因素和经济条件,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有时表现为纯粹的前转或后转,更多的则是同一笔税款,一部分通过前转转嫁出去,另一部分则通过后转转嫁出去,此即为“混转”或“散转”)38、周期预算平衡论 政府干预经济导致了周期预算平衡论的预算准则,出发点是政府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作用的同时实现预算平衡,此时的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经济周期波动条件下的预算平衡。基本观点:l 衰退期,减税增支,财政赤字,直接扩大投资和消霉补充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间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有效需求。l 繁荣期,增税减支,财政盈余,直接压缩投
23、资和消费抵消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过旺,间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有效需求。l 公共财政将在发挥反经济周期乃至“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威力的同时,使其预算实现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l 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周期预算平衡以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即它始终围绕着某个正常水平上下波动为前提,而经济循环的上升或下降的深度和持久性决不相等。繁荣期的盈余不可能与衰退期的赤字正好相等而相互抵消。实际往往是,长期严重衰退后紧接着是短期有限繁荣,衰退期的大量赤字无法通过繁荣期的少量盈余弥补,结果不是周期平衡,而是周期赤字。39、政府支出乘数 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GDP更大幅度
24、的增加。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政府支出增加的每1元可购买1元的物品或服务,进而转变为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如果从这些增加的每1元收入中拿出80分用于购买消费品(即其边际消费倾向为45),则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的收入等量80分;如果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45,他们从增加的80分中拿出64分购买消费品,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的收入增加64分;这些居民在下轮交易中拿出51,2分购买消费品;如此下去,GDP的增加额GDP总计为:GDP=1元1+4/5+(45)平方+(45)三次方+ =1元1/(1-4/5) =5元 每增加l元政府支GDP将增加5元,否则相
25、反。 GDP变动与引起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即政府支出“乘数”,大小由边际消费或者边际储蓄倾向决定。以GK代表政府支出乘数,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S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则:GK=GDP/G=1/(1-MPC)=1/MPS,政府支出变动会引起GDP相应变动,大小由乘数决定。80、按受益范围大小可把公共物品或服务区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或服务和40、地方性公共物品或服务。前者是指与国家整体利益有关、所有社会成员均可享用的物品或服务,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外交等,应由中央政府负责生产或提供。后者则是指满足某特定区域(而非全国)范围内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或服务,如公路路灯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受
26、益范围有地方局限性,应由各级地方政府生产或提供。l 全国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三个:(1)其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家的疆域内;(2)其受益在整个国家疆域内散布得相当均匀;(3)其生产或提供者不可能是某一级地方政府,而只能是中央政府。l 地方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三个:(1)其生产或提供者是各级地方政府,不是中央政府;(2)其受益范围基本被限定在某一区域,受益在区域内散布均匀;(3)其受益者主要是本辖区内企业和居民。 需要注意的是:l 纯粹公共物品或服务不一定是全国性公共物品或服务,混合公共物品或服务也不一定是地方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也有全国性和地方性之别
27、,也有层次划分问题。l 公共物品或服务层次划分的上述原理并不存在逆命题。即不能倒过来,地方政府提供的是地方性公共物品或服务,中央政府提供的是全国性公共物品或服务。41、免费搭车者问题人口众多的社会中,存在隐瞒边际效益的可能和动机,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从低呈报自己的边际效益而减少出资额,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人们也不会因出资额的减少而失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任何效益。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而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这些寻求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被称为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免费搭车者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理性选择。在
28、合作性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担制度下,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发生不足,而低于其应当达到的最佳产量水平。社会成员越多,公共品配置低效率的状况会越严重。42、隐含的投票交易 (Implicit logrolling)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发生。事例:两个本来不相关的议题对纺织品进口限额和新型轰炸机的研制被放在同一项提案中。每一特殊利益集团是否对组合性的包括一揽子项目的提案投赞成票,取决于其对这些项目的相对偏好程度。若获得的效益遭受的损失,即可带来正的净效益条件下,投赞成票,进行隐含的投票交易。43、特殊利益集团是指谋求增加对其成员
29、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集团,它们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或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特殊利益集团的活动常常左右税收负担的水平及其分布、政府财政补贴的去向、政府支出项目的设置,并对政治均衡的最终形成产生重大影响。44、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狭义的税收成本是指税收征收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包括税收征收费用和税收奉行费用。45、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它是税收收入的源泉,也就是指税收的具体出处和最终来源,例如,所得税的税源在于应税利润或所得。46、所得课税:总体描述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工薪
30、税)。.所得税的特点:所得课税的对象是扣除了各项成本和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净所得并非应税所得,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所得课税通常按累进税率课征。累进税率适用范围虽然并不限于所得课税,而且所得课税也并非都采用累进税率,但实行累进税率却是所得课税的一大特点47、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就是GDP的变动量与所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乘数的数值永远是1。政府支出增加引起GDP增加,税收增加引起GDP减少,如果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等量增加,将对总需求产生两种不同影响,前者会使总需求水平上升,后者则使总需求水平下降。但二者的作用不会完全抵消,净影响
31、并不会趋于零。原因在于,政府支出的乘数大于税收的乘数,其差额正好是1。所以,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等量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是不一致的。在两者同时等量增加条件下,总需求水平仍有上升,上升的幅度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量或税收的增加量。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45假设下,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增加GDP5元;税收每增加1元,减少GDP4元,差额或净影响是GDP增加1元。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时等量减少,净影响不会趋于零,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45条件下,政府支出每减少1元,将减少GDP5元;税收每减少1元,可增加GDP4元,其差额或净影响就是GDP减少1元。这种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
32、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就是平衡预算的“乘数”。乘数的数值永远是1。48、“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联合国1990年国民账户制度修订案)不仅指政府间财政资金转移,也包括政府同居民与企业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上级政府)为引导地方政府(下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管理行为,协调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状态,调节地区间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财力水平差异,将中央(上级)财力一部分转移给地方(下级)的再分配制度,是与分税制相伴随利益调节制度。49、税收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种种途径将
33、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此时纳税人和负税人并非同一人。50、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个人或厂商对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减少他人或厂商享用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私人物品或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rivalness),个人或厂商对某种一定数量的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享用,实际上排除了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52、预算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l 预算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
34、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l 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l 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 详尽计算每个项目的直接成本和效益,恰当计算社会成本和效益。 计算实际成本,剔除金钱成本。 不但要计算有形成本,而且也应计算无形成本。l 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 (效益/成本)比率,最低限是1。 (效益-成本)/成本比率,最低限是0。l 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l 把上述分析和其它限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项目或方案抉择和决策53、通货膨胀税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物品或服务市场价格上涨,同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
35、币购买力下降,政府部门所能支配的资源即公共收入增加。这样,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即将私人部门占有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是一种隐蔽的形式,如此,它又被称为“通货膨胀税”。54、税收额外负担,亦称“税收成本负担”或“税收拖累”,是指课说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之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即: 税收造成了价格的扭曲,使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这样,价格便不能真实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因此,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作用,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这称为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额外负担说明经济处于无效率或低效率
36、的状态,额外负担越大,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越大。它可分为两类:资源配置的额外负担。政府征税一方面减少私人部门支出,另一方面又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的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即发生税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经济运行机制的额外负担。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因征税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干扰了私人消费和生产的正常或最佳决策,同时相对价格和个人行为方式随之变更。55、社会保险税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是一种“专税专用”的税种。它最早由美国在1935年开征,是当代税
37、制中最新的税种之一。l 课征范围。全体工薪者和自营人员。税负一般要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l 社会保险税的课税对象。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以及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通常附有最高应税限额规定,不允许有宽免或费用扣除,不包括纳税人除工薪收人外的其他收入。l 适用税率。由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大小决定,随着覆盖面和受益面的扩大,社会保险税的税率也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大多数国家是采用比例税率。l 课征与管理。多采用从源课征法。56、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指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其传导作力过程课表述为: 公债的利率水平变动金融
38、市场利率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57、矫正性的税收是指政府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成本相等。58、中间投票者定理(Median voter rule):若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的产量,就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中间投票者是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简单多数规则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最终获胜;多数规则所保证的是
39、,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偏离度最小。任一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59、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在他建立的所谓“非均衡增长模型”(unbalanced growth model)中,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即有技术进步的部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前者如制造业,后者则为服务业和政府部门。鲍莫尔假定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相等,且工资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上调。据此,他对两个部门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并获得了下列结论: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上扬,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
40、成本或是维持不变,或是不断下降;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长缓慢部门的产品需求富有弹性,该部门的产品产量将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完全停产;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如果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断降低。根据以上推论,鲍莫尔得出了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60、公债应债来源(亦可称公债发行对象),就是公债发行的资金收入来自何处,也就是公债出售于何处,由何者认购。按照发行影响的不同,可将公债应债来源划分为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两大类别。61、财政政策是政府
41、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实现一定时期预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其要旨是把预算盈余和赤字作为调节器调节社会总需求,求得经济稳定发展。根据财政措施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财政政策分为两大类,即自决的财政政策和非自决的财政政策。62、消转(Diffused Shifting),亦称“税收的转化”,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纳税人并未把税负转移给他人,也没有特定的负税人。因而严格地说,它是一种特殊的税收转嫁形式。63、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理
42、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它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国家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完成一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必须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一般而言,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行政权力(事权),就应当有相应的财权,以便从财力上保证各级政府实现其职能。64、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指中央政府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或者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或者指定了资金的用途,或者两者同时指定,地方政府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时才可以获得这笔转移支付资金,又分为有条件的配套性转移支付和有条
43、件的非配套性转移支付。l 有条件的配套性转移支付不但指定资金用途,而且还要求地方必须提供相应比例或数额的配套资金。有条件的非配套性的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只指定资金用途,不需要地方政府出资。65、矫正性的财政补贴是指政府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66、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
44、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这样做的成本太高。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他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自己的享用范围之外。私人物品或服务在受益上必须具有排他性(excludability),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67、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投票者必须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投票,既有投票者赞成的,也有其反对的,投票者对提案具有不同的偏好程度,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68、税收的额外收益。政府将自身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不过,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只有在市场机制发生失灵,才会产生税收的额外收益,否
45、则,由此而产生的很可能是税收的额外负担。增加税收额外收益的主要途径,在于重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区别各种不同情况,适时采用灵活、有效的调整措施,使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水平。69、房屋税。房屋税是以附着于土地上的房屋及有关建筑物为课税对象课征的一种税收。各国多将房屋连同土地一起征收房地产税。按照课税标准的不同,房屋税可以分为财产税性质的房屋税、所得税性质的房屋税和消费税性质的房屋税三个类别。70、财政乘数与GDP的均衡水平财政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三个乘数的统称,乘数就是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支出和税收是决定GDP的重要力量,其变
46、动会引起GDP均衡水平的相应变动,可以通过“财政乘数”刻画,乘数(multiplier)即GDP的变动与引起变动的最初注入比率。“注入”可以是投资、政府支出、税收、净出口等,对应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等。财政乘数即是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71、非自决的财政政策即随着经济形势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对经济波动发挥自动抵消或抑制作用。非自决即它不是政府斟酌经济形势决定,而是一种非人为自动调节,不需政府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而是靠财政和税收制度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收到稳定经济效果,也称“内在稳定器”。72、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央政府和
47、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侧重地执行一系列公共部门职能,具有不同的支出责任与收入权力,共同组成特定的国家财政活动体系财政管理体制。在不同级次政府间协调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并为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组织收入而产生的收支划分和收支往来关系,统称为“政府间财政关系”。73、 价格排它的公共物品(Price-excludable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特点: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 在受益上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事例:政府兴建的公办学校和医院74、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在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看来,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
48、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环境卫生、法律和秩序、电力、教育等,这些公共投资对于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国家步入“起飞”,并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私人部门投资起补充作用的方面,公共投资的规模虽有可能减少,但由于这一时期市场失灵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因素,从而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显然要以公共支出的增加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支出结构,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这些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的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这又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