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61991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生物的考试复习材料-第 11 页第一章 绪论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大类小类特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粘细菌等无核膜包裹细胞核、不含组蛋白、缺乏完整的细胞器。真核微生物真菌、粘菌、卵菌、原生动物、藻类具有核膜;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非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无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特殊;单一核酸;活性细胞内寄生;有侵染能力。2 微生物的特点(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2 细菌的大小:通常微米( m)计。3 细菌细胞组

2、成结构:4 革兰氏染色反应的步骤和结果、革兰氏反应的原因分析、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肽聚糖结构的相同点和差异、磷壁酸和脂多糖分别为哪种类型的细菌的特有成分?溶菌酶和青霉素的作用位点。步骤: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番红或沙黄复染结果: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G+)、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G-)原因分析:细胞壁结构和成分不同。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肽聚糖结构的异同:项目G+菌G-菌聚糖骨架(相同)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交替重复排列,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肽聚糖较厚(20-80nm

3、); 达50层较薄(1-3nm);1-3层四肽侧链常见氨基酸构成第三个氨基酸为: m-DAP(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交联方式肽间桥连接一个四肽侧链的第3个氨基酸和相邻骨架四肽侧链上的第四个氨基酸,交联度达75%一个侧链上的第四个氨基酸与相邻骨架上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直接相连,交联度为25%空间结构三维立体结构二维平面结构溶菌酶敏感不太敏感青霉素敏感不敏感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脂多糖为革兰氏阴性菌特有成分。溶菌酶的作用位点:-1,4糖苷键青霉素的作用位点:肽间桥与相邻四肽侧链上第四位氨基酸的连接处。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磷脂双分子层;6、核糖体的主要成分

4、和功能主要成分: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7、链霉素等抑制核糖体30S亚基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更加敏感;8、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布在:核区和质粒;核区的主要成分为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9、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表面湿润、有光泽、粘液状的细菌为产荚膜的细菌; 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表面干燥、粗糙的细菌为不产荚膜的细菌;10、运动器官-鞭毛;着生位点-细胞膜。11、菌毛的功能:粘附作用、聚集细菌;不是运行器官,不参与运动;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后期,在菌体内形成的一种折光性强、壁厚、含水量低、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1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

5、面或深层,一个或几个同种的微生物细胞局限在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14、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裂殖。15、“泥土的芬芳”-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产生的土腥味素。16、链霉菌的基本构造: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17、主要繁殖方式:分生孢子:孢子丝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在气生菌丝或基内菌丝的一端膨大形成孢囊,成熟后释放大量的孢囊孢子。18、蓝细菌也称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19、蓝细菌的主要个体形态:单细胞和丝状体;20、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营养,已知最小的原核微生物。细胞膜中含有甾醇。21、立克

6、次氏体与支原体的区别:有细胞壁但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区别:细胞较大、无过滤性和存在产能代谢系统。22、衣原体的特点:产能的酶系统不完整,须严格在细胞内寄生。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1、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假菌(卵菌)、黏菌、藻类、原生动物。2、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葡聚糖3、真核生物细胞膜中含有甾醇,能进行胞吞作用;原核生物细胞膜具有电子传递和基团转移的作用。4、真核生物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体、核仁和核质;5、细胞质中的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三种蛋白纤维构成细胞骨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6、真核微生

7、物的运动器官为鞭毛。7、按照内质网膜上是否含有核糖体,分为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前者的功能为合成和运送胞外分泌蛋白,后者功能为与脂类和钙代谢等密切相关。8、真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较大:80S,由60S和40S的2个小亚基组成;原核细胞及线粒体、叶绿体中的核糖体:70S,由50S和30S的2个小亚基组成。9、线粒体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重要细胞器,功能是把蕴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潜能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能量(ATP),是真核细胞的“动力车间”。10、叶绿体由双层膜包裹,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颗粒状细胞器,存在于植物和藻类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1、高尔基体作为大分子物质化学修饰的场所12、真核

8、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差别。13、真菌包括:酵母菌:单细胞霉菌:外形疏松、绒毛状菌丝体的真菌,如毛霉、根霉、青霉等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多细胞真菌,如蘑菇、木耳等14、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几乎所有细胞都长出芽孢子;其他的繁殖方式?15、霉菌的形态:菌丝(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菌丝体(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伸展区16、营养菌丝体在长期适应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过程中,特化成不同形态,如假根和匍匐丝、吸器、附着胞、菌环和菌网、菌索和菌核等;气生菌丝体的特化主要表现在形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其内部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17、霉菌的繁殖方式:18、有性生殖的过程:

9、当两个不同性别的细胞结合后发生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19、蕈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通过芽殖、菌丝断裂以及产生分生孢子、节孢子进行典型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孢子是通过担子形成的20:粘菌又称裸菌,其营养体是没有细胞壁的粘变形体,通常以摄食性吸收营养(主要以细菌、真菌的孢子和有机颗粒作为食物)。生活循环近似原生动物,但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以孢子繁殖,又与真菌类似。21、原生动物为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运动、捕食生物),因其形体微小(10-300m)而被列入微生物学范畴。22、藻类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低等植物的一种。第四章 病毒1、非细胞微生物2、

10、病毒的特点缺乏细胞结构。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组成;病毒体仅含一种类型核酸。要么DNA,要么RNA;繁殖方式特殊。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宿主专一性,无独立代谢酶系,依赖宿主自身复制,基因水平的寄生;有侵染能力。细胞外不表现出生命特征,却可以感染使其敏感的寄主细胞,并使寄主产生相应的症状;更加多样化。总体水平上,相比于其他生物更加多样化。3、病毒的大小:个体极其微小,纳米级生物,必需在电镜下观察。4、病毒的结构:基本结构核酸(核心)和蛋白质(衣壳)。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为病毒的基本结构。有些复杂的病毒在衣壳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由脂类和多糖组成的包膜。有的

11、包膜上还长有刺突。5、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二十四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结构(偶数噬菌体)6、病毒核酸的类型:单链DNA(ss DNA)双链DNA(ds DNA)单链RNA(ss RNA)双链RNA(ds RNA)7、病毒的包膜基本结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类似;包膜突起、刺突:包膜脂双层上嵌有的糖蛋白;8、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其他9、病毒的包含体实际上是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在细胞内集中合成及装配成病毒粒子的场所,即病毒工厂10、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原核微生物的病毒叫噬菌体。11、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吸附、侵入和脱壳、复制与生物合成、装

12、配、释放;12、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13、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原现象。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化学分子组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脂质类、维生素、抗生素、无机盐类2、微生物有五种营养要素,即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3、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为数众多的异养微生物。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其碳源又同时兼作能源,这种碳源又称双功能营养

13、物。凡只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则是自养微生物。4、氮源:凡是能被用来构成菌体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5、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不可或缺,需要量一般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6、【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据其生长所需的碳源、能量与氢供体不同分为种类型:7、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吞噬作用和渗透吸收,其中渗透作用包括: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8、培养基配制时,缓解pH值变化的方式:加入磷酸缓冲液、加入CaCO3、培养基中所含氨基酸、肽、蛋白质等物质也可起到缓冲作用。9、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4、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新陈代谢是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2、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4、ATP的作用和转化反应式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代谢的能量流通中扮演着“能量货币”的重要角色,它作为能量的载体参与代谢途径中能量的储存、释放和转移。5、生物体具有三种磷酸化方式产生ATP:底物水平

15、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基团直接从磷酸化合物(底物)转移到ADP而形成ATP。无氧条件下主要的能量来源。 底物水平磷酸化: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链,将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用于ADP合成ATP。 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把所捕获到的光能通过电子传递链转化为以ATP和NADH形式储存的化学能。6、有机物生物氧化产能的过程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受氢(或电子),共3个阶段;根据受氢体的种类不同,微生物的氧化产能代谢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受氢体为氧分子)、无氧呼吸(受氢体为无机氧化物:如NO3- 即反硝化细菌)和发酵(受氢体为有机物)

16、三种代谢途径,前两者在递氢过程中经过电子传递链,故通过氧化磷酸化而产能,而发酵不经呼吸链,故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根据对氧的需求不同,对微生物分类: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注意】代谢底物均为有机物,即有机物为碳源,故为异养型的营养类型。7、EMP糖酵解途径:第一阶段:C62C3第二阶段:2C32丙酮酸+2NADH2+2ATP第三阶段:丙酮酸代谢第二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形成细胞物质、个体生长、繁殖9、实现CO2的同化的微生物(即以CO2为碳源的微生物)包括: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光能自养型10、生物体吸收硝酸盐的方式:硝酸盐的同化还原,即硝酸盐(+5)是一种高度氧化态的无机氮源,它首先要还原

17、为氨(-3)才能同化为有机氮化物,这个过程称为硝酸盐的同化还原;11、微生物吸收硫元素的方式:硫酸盐的同化还原;12、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1、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是指个体数量增加2、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即繁殖)的过程:DNA的复制、细胞壁增生、横隔的形成。3、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胞数量测定法:总细胞计数法(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活菌计数法(稀释平板计数法)、滤膜计数法;细胞生物量测定法:细胞干重法、含氮量测定法、DNA含量测定法、生理指标测定法(各细胞数量测定法的应用)4、【重点】在批式培养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单位体积里的

18、细胞数,以单位体积里细胞数的对数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画出的曲线,就是非丝状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正确画图,并对每个阶段进行描述)迟缓期: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对数期:生长速率常数最大且为常数,世代时间最短且稳定,酶系活跃,代谢旺盛。稳定期:对数期之后,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的阶段,生长速率常数降低至0,菌体的最大收获期,产芽孢的菌开始形成芽孢;次生代谢产物(抗生素等)开始大量合成。衰亡期: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生长速率常数R小于0;细胞形

19、态发生多形化。5、对数期细胞的应用:适宜做发酵工业的“种子”; 研究基础生理、代谢的良好材料; 噬菌体增殖的最好阶段; 革兰氏反应最为典型; 诱变育种;6、当培养基中存在两种均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时,微生物先利用较容易的进行生长,进入稳定期;经过短暂适应后,开始合成第二种底物的酶类,微生物再利用第二种营养物质开始新一轮对数生长进入稳定期,变现为两阶段的生长过程,称为二次生长。7、作业题中的计算。8、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和渗透压、pH、氧和氧化还原电位、辐射、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声能、表面张力、液体静压力9、嗜冷微生物、耐冷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的

20、含义。10、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或消灭不需要微生物的几种措施:防腐、消毒、灭菌 防腐(Antisepsis):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 消毒(Disinfection) :利用某些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所有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灭菌 (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11、高温灭菌法(理解地记忆)12、抗菌谱:抗生素的作用范围青霉素:G+链霉素:G-头孢类:兼抗G+和G-四环素(广谱抗菌素):G+、G-、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1、遗传:上

21、一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特性2、变异: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发生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稳定,具有可遗传性3、表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4、遗传型:某一生物体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又称为基因型5、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6、基因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它是遗传的功能单位7、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转录:DNA指导RNA合成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翻译:mRNA指导肽链合成的过程,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种类8、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类型:转

22、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片段, 并与其染色体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交换,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感受态细胞)。 转导:利用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接合: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F因子)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又称细胞融合。9、真菌的基因重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独立分离和染色体之间的交换。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质配、核

23、配、减数分裂;准性生殖:不经过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时发生的低频基因重组途径。丝状真菌准性生殖的过程:异核体形成、二倍体化(杂合二倍体)、有丝分裂交换、单倍体化第九章 微生物的突变1、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细胞基因组在传代过程中自发产生非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相关环境因子无对应关系,即随机性稀有性:自发突变几率低(10-610-10)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反向的回复突变。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提高少利多害性: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淘汰或者死亡,也有极少情况下提高了物种的适应性,促进生物进化2、变量实验:基因突变自发性和非对应性3

24、、基因突变的机制: 点突变: 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 是指染色体较大范围内结构的变化,如添加、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4、除了DNA聚合酶进行校正外,还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进行DNA的修复:(1) 光复活作用、(2) 切除修复、(3) 重组修复、(4) SOS修复5、典型诱变剂的作用机理:1.化学诱变剂(1)碱基类似物-碱基置换(2)与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碱基置换(3)嵌入诱变剂移码突变2. 物理诱变剂(电离辐射、紫外线、热)紫外线:最主要的效应是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3. 生物诱变剂-转

25、座因子:插入突变和染色体畸变6、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中,设置中间培养目的是:克服表型延迟7、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不需要记忆,只要理解和判断哪种情况检出的是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的检出判断哪种情况是营养缺陷型:逐个检出法、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影印平板法8、菌种衰退的原因:基因突变,杂菌污染,质粒脱落,噬菌体、病毒感染等9、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低温保藏,干燥保藏,隔绝空气保藏,保护剂保藏; 以下七种菌种保藏法的基本原理: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学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维持生态系统运行的元素-物质、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质: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等基本元素能量:

26、根本能量来源为光能,进而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化学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等生产者:绿色植物、光能自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从生物圈外获取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消费者:各类动物、寄生性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分解者:腐生型细菌和真菌、少量腐生动物(蚯蚓等),将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无机物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4、耕作土中微生物含量最高的地方为浅层土,浅层土以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量逐渐降低。其中,细菌数量最高,其次是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淡水微生物的特点:1)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

27、关系;2)吸附于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上及水底;3)多能运动,有些具有很异常的形态4)靠近城市或城市下游水中的微生物多,并且有很多对健康不利的细菌,因此不宜作为饮用水源;5)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6、影响水体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光线、氧气和水温7、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8、水的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P和N元素的过量排放,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藻类等过量生长,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异养微生物氧化这些有机物,耗尽水中的氧,使厌氧菌开始大量生长和代谢,

28、部分厌氧微生物分解含硫化合物,产生H2S,从而导致水有难闻的气味。溶解氧耗尽,鱼和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出现大量沉淀物和异常颜色。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除通过消耗水中的氧气危害养殖业外,很多藻类还能产生各种毒素,使鱼类得病或死亡。9、海水微生物的特点:嗜盐、低温生长、革兰氏阴性细菌、耐高压10、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1)来源于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2)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3)数量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尘埃数量;4)停留时间和尘埃大小、空气流速、湿度、光照等因素有关;5)与人类的关系:传播疾病、造成食品等的污染11、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关

29、系: 1. 互生: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2. 共生:难分难解,合二为一; 3. 寄生:以小吃大,内部攻击; 4. 拮抗:产生毒物,伤害对方; 5. 捕食:以大吃小,仗势欺人.第十二章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1)CO2的固定 光合作用: 光能自养型:植物、藻类、蓝细菌(好氧) 光能异养型:红螺菌属 (缺氧)利用化学能: 化能自养型:氢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 (好氧)2)CO2的再生分解作用: 好氧呼吸:动物、植物、微生物(好氧) 无氧呼吸或发酵:动物、植物、微生物(缺氧)2、N的主要存在形式 : 有机氮R-NH2(-3) 胺盐NH4+(-3) NO2-(+

30、3) NO3-(+5) N2(0)(大气中79%分子态氮)3、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1)固氮作用:分子氮直接转化为氨和其他氮化物的过程;只有原核微生物具有该能力,厌氧条件。2)氨化作用:有机氮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氨的过程3)硝化作用:铵态氮经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好氧型 4)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指硝酸盐被生物体还原成铵盐并进一步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的过程;绿色植物、多数真菌和部分原核生物;被生物体吸收利用5)异化性硝化盐还原作用:硝酸盐作为电子传递链末端的电子受体而被还原为亚硝酸盐的过程;微生物:硝酸盐还原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6)反硝化作

31、用:亚硝化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反硝化细菌-兼性厌氧菌、化能异养型7)铵盐同化作用:以铵盐为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含氮物的过程;一切绿色植物、许多微生物8)亚硝酸盐氨化过程:亚硝酸盐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胺转化为氨的过程;注意:有机态氮向无机态氮转化的过程包括?无机态向有机态转化的过程包括? 以上过程中,只有微生物参与的过程为?只有原核微生物参与的过程为? 废水处理中,主要脱氮的过程包括:硝化和反硝化 参与硝化、固氮、反硝化的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或代谢类型? 硝化盐同化还原和硝酸盐异化还原的差别?4、同化硫酸盐还原作用是无机态硫被生物体吸收,转化为有机态硫的方式。5、磷酸盐是植物和微生物吸

32、收磷的方式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应用1、利用好氧技术去除有机物是通过创造微生物、氧气和有机物充分接触的条件,利用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分别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固态微生物细胞物质以及气态的二氧化碳,实现水体中有机物的脱除。根据微生物存在形态,好氧污水处理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悬浮态)和生物膜法(附着态)。2、将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菌胶团块,成为菌胶团,是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中心,也是其基本组成单位。3、活性污泥:指由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其它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4、活性污泥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主要作用方式:吸附和生

33、物降解5、活性污泥中钟虫、轮虫的出现说明培养的污泥成熟度较高,并且出水水质和污水处理程度较好6、微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生物脱氮主要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来完成。好氧段:通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将NH3转化为N03-缺氧段:通过反硝化细菌将NO3-反硝化还原为N2,逸出水面,释放到大气中7、生物除磷工艺的原理:聚磷菌(积磷菌)的好氧吸磷,厌氧释磷,通过排泥(排出聚磷菌)而去除磷8、同时实现脱氮除磷及有机物去除的经典工艺:A/A/O(厌氧/缺氧/好氧),即A2/O9、利用厌氧技术处理有机物,需要多种厌氧微生物的参与,包括水解菌(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酸化菌(溶解性有机物酸化产生低分子脂肪酸)、产氢产乙酸菌(将低分子脂肪酸转化为氢气、二氧化碳和乙酸)、甲烷菌(将氢气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或乙酸脱羧分解为甲烷)。厌氧处理技术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是一种产能的处理方式。第十四章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分类1、三域学说主要包括古生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生物的经典七级系统分类单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为基本分类单元。3、学名国际命名法规:属名 + 种名加词 (能够识别哪种写法是正确的) 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文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 如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