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实施方案(4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实施方案(42页).doc(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实施方案-第 - 35 - 页XXX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实施方案XXX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 录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及意义- 1 -1.2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2 -1.2.1 指导思想- 2 -1.2.2 目标任务- 2 -1.3 基本原则和依据- 2 -1.3.1 基本原则- 4 -1.3.2 编制依据- 6 -1.4 规划范围、期限- 7 -1.4.1 规划范围- 7 -1.4.2 规划期限- 7 -1.5 编制程序- 7 -1.6 技术路线- 10 -2 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11 -2.1 准备工作- 11 -2.2 调研分析- 11 -2.3 基础研
2、究- 13 -2.3.1 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 13 -2.3.2 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 14 -2.3.3 重大问题研究- 20 -2.4 拟定方案- 21 -2.4.1 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战略目标- 21 -2.4.2 土地整治总体布局- 22 -2.4.3 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 24 -2.4.4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24 -2.4.5基本农田整备区空间安排- 25 -2.4.6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 25 -2.4.7 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25 -2.4.8 制定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26 -2.4.9 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 27 -2.4.10
3、近期规划安排- 29 -2.4.11 规划效益影响评价- 29 -2.4.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制定- 30 -3 规划成果- 31 -3.1 文本- 31 -3.2 图件- 32 -3.2.1 图件名称- 32 -3.2.2 比例尺要求- 33 -3.2.3 图例和图面配置- 33 -3.3 规划说明- 34 -附件 XXX土地整治规划资料收集清单- 35 -1 总则1.1 编制目的及意义XXX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面临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为贯彻落实XXX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相关指标,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县域济平稳较快发展。
4、通过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引导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健康有序推进,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顺利实现。根据河北省关于土地整治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XXX实际,特编制本方案。(1)土地整治规划是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的现实需要当前土地整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单纯的农地整理走向了农地整理和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土地整治已成为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抓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对于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各项活动,促进耕地
5、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对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迫切需要为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指导各地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工作。1.2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1.2.1 指导思想适应土地整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既
6、要落实总规纲要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服务于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的实施,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又要体现新要求,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纳入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整治规划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促进XX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7、、跨越发展,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1.2.2 目标任务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
8、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目标年,可展望到2020年。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深入调研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情况,全面总结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编制新一规划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调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9、上,以土地二次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统筹分析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及分布。3、明确土地整治的任务目标。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节余的规模和重点区域布局。落实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规划,明确补充耕地、“建设用地节余”等任务,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实现。4、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预测。5、组织开展土地整治规
10、划专题研究。紧紧围绕我省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提高规划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开展土地整治潜力研究、上一轮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整治工作评价、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布局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础条件评价研究。1.3 基本原则和依据1.3.1 基本原则土地整治规划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
11、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点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等,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
12、点项目安排上必须做到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1.3.2 编制依据县级规划的编制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
13、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8)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1990);(10)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12)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1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 1011-2000);(14)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15)农
14、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1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1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18)市级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19)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4 规划范围、期限1.4.1 规划范围县级规划范围为县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相一致。1.4.2 规划期限XXX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5年为目标年,可展望到2020年。1.5 编制程序规划编制一般分为以下阶段:1、准备工作区
15、域基础资料收集:(1)在发改委、统计、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林业、农业、人口计生委、电力、旅游等部门收集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的基础性资料。(2)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门及农业部门收集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资源专项调查资料、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土地评价及土壤分级资料。(3)历年土地开发整理资料在国土资源部门收集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制定与实施、项目实施、重大(重点)工程安排与实施情况。(4)有关规划资料包括收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种涉及人
16、口、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粮食安全的相关规划,并收集相关的规划图件。收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资料,包括各级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各级部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等资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汇总整理要与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机结合,以各县县区自身资源和经济状况为基础,初步确定各县县区要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个数、进度、要求和规模。2、调研分析调研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实在踏勘等形式进行,通过调研获取全县各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难度;落实各地耕地补充任务和年度计划;土地整治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农业结构调整和规划情况;社会主义新农
17、村建设规划等内容。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主要包括:(1)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土地整治工作评价;(2)土地整治潜力研究;(3)重点项目布局安排研究;(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础条件评价研究;(5)建设用地整治研究;(6)土地整治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7)资金测算和保障措施。4、拟定方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XXX的实际情况,根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技术要求,在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编制XXX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文本、说明、图件等相关成果资料,。5、协调论证;6、评审报批;7、规划成果应用。1.6 技术路线潜力调查评价规划基础研究重大问题研究实地调查组织准备技术准备整治潜力功能分区研究
18、农用地整治潜力研究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土地复垦潜力评估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县域发展条件分析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评估相关规划协调研究准备工作阶段调查分析阶段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土地整治总体布局农村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镇村体系空间优化基本农田整备空间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县域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土地开发整治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措施研究土地整治收益估算及分配机制研究镇村体系布局优化研究基本农田整治空间布局研究土地整治生态敏感性格局研究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评价近期规划安排社会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报批应用报批应用阶段基础
19、研究阶段规划编辑阶段2 规划编制技术方案2.1 准备工作(1)成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工作计划,落实编制经费,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等。(2)组建规划编制组。编制组负责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3)进行宣传动员,对有关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2.2 调研分析(1)基础资料收集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A. 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资料;B. 已开展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情况;C. 已实施的新民居建设项目的拆旧区、建新区的建设情况;D. 二调成果;E.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资料;F. 农用
20、地分等定级成果;G. 2005-2011年统计年鉴;H.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I. 土壤志;J. 水利志;K. 宅基地建设标准;L. 高集约利用水平区片位置及分布;M. 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位置、面积;N. 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村庄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情况;O. 废弃地位置及数量;P. 待开发未利用地位置及数量情况;Q.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R.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S. 2005-2010年上级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L. 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分解指标和要求。(2)规划基数以合法审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将二调成果更新到规划基期,形成规
21、划基数。(3)基础图件准备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调整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制图要求选择和准备有关基础图件。(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根据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进行分析,掌握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2.3 基础研究2.3.1 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1)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2)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
22、,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3)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对比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4)总体效益评价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项目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的总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总结现行规划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组织、资金执行情况。(6)总结与建议评估上轮规划编制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建议。2.3.2 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
23、2.3.2.1潜力调查(1)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元,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县域内待整理、开发和复垦区域面积已开展开发整理区域分析确定增加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系数农用地整理潜力农用地集约利用区利用条件分析农村道路
24、用地比例农田水利设施用地比例田坎占地比例方案1方案2(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区域城镇化趋势分析特色村规模布局特色村规模布局
25、特色村规模布局城镇化趋势人口预测典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村庄调查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3)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废弃地损毁土地待复垦土地面积及分布土壤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排灌条件土地适宜性复垦类型及面积情况土地复垦潜力(4)未利用地
26、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面积。选取若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未利用地面积及分布土壤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排灌条件土地适宜性开发后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情况未利用地开发潜力2.3.2.2划分潜力功能区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
27、项目等内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1)土地整治潜力分区的内容土地整治区包括土地单项整理区、土地综合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A. 土地单项整理区是指农田整理区、园地整理区、林地整理区、牧草地整理区、村镇用地整理区、城镇用地整理区、工矿用地整理区、河湖水面整理区等单项内容为主的土地整治区。B. 土地综合整理区包括农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城镇、工矿、水面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的土地整治区。C. 土地复垦区是指废弃和闲散的土地,经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土地整治区。D. 土地开发区是指未利用土地经开垦达到可利用状态的土
28、地整治区。(2)土地整治潜力分区的划分方法A. 土地整治区划定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分析,确定整治区类型、规模、位置、整理目标与整理时间等,并注重确定近期重点整治区。划区的最小面积可参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B. 土地开发整理区界限要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同时尽可能兼顾行政管理界限;C. 在较大的农用地整理区,应安排主次干路、主次干渠、主次干沟、主次林带、高压电线以及相应场站;D. 应尽量采取综合整理办法划定土地综合整理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提高土地产出率。E. 土地整治区的划定要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提高土地质量,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F.
29、土地整治区的划定要注重景观和生态保护,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2.3.2.3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与分级(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通过县域耕地现
30、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待整理农用地现状条件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增加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汇总、分级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叠加分析现状等级整治规划等级质量提高潜力耕地等级提高潜力图(2)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
31、测算建设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法散户归并法待整理区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典型调查可增加耕地系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3)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
32、力进行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4)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2.3.2.4 土地整理潜力汇总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
33、总表。2.3.3 重大问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2.4 拟定方案2.4.1 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战略目标2.4.1.1 目标确定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规划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4)规划期内规划地区可实现的土地整治潜力。2.4.1.2 规划目标的内容(1)土地整治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2)
34、土地整治后提高的土地生产率和产出率;(3)土地整治提高农用地质量情况;(4)土地整治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5)土地整治对规划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2.4.1.3 确定方法(1)规划目标初步确定根据规划区调查分析和潜力评价结果,初步确定土地整治的方向、规模和布局。(2)初步目标的论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特别是实现目标的限制因子进行重点分析。(3)确定规划目标依据论证结果,修正完善,确定规划目标。(4)规划的分解根据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解规划指标。2.4.2 土地整治总体布局总体布局是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县域内耕地、各类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
35、利用地、废弃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的方向,实现土地整治目标,进行土地整治的战略分区,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4.2.1 土地整治战略分区根据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结果,按照各区域土地整治的类型和特点,将待整治区域划分为土地单项整理区、土地综合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和未利用地开发区四个类型,并对其面积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2.4.2.2 划分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包括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废弃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和未利用地开发重点区域四种类型。(1)重点区域划分原则A. 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较大;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36、较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分布相对集中;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农用地整理基础条件较好;原则上一般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B.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人均或户均农村建设用地超标较多,整理潜力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零乱、分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群众基础好;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已有较好城乡空间规划基础;生态搬迁村庄集中地区。C. 废弃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划定原则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较大,可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相对集中连片,可有效提高土地复垦效率和复垦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适宜,有利于降低复垦成本;有利于保护和改善
37、区域生态环境。D. 未利用地开发重点区域划定原则待开发未利用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潜力大,具有规模开发价值;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交通条件适宜,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充分考虑生态资源承载力,不破坏自然环境。(2)划区方法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和分区原则绘制分区草图。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对有争议的区域进行调整,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应列表表示,同时编绘重点区域布局图2.4.3 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1)分析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沼泽地、荒草地、水库水面、城镇内部水域和绿地等绿色空间现状特征,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方向,优化绿色空
38、间结构和布局;(2)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提出各区土地整治关注重点与方向。2.4.4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1)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未来村镇空间体系发展方向;(2)优化村镇用地布局,结合村庄所处区位、经济、规划等因素,提出不同类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明确未来整理关注重点;(3)明确县域特色村庄保护与建设方向。2.4.5基本农田整备区空间安排基本农田整备区,即:规划实施期间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一般性耕地,当出现未知重点项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的耕地区。(
39、1)结合县域现状基本农田及农用地、建设用地等整治潜力分布,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2)明确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整治规模、空间、实施措施等内容。2.4.6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1)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应结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项目拆旧区备选区域。(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应位于允许建设区及有条件建设区内。(3)暂未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可预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预划定项目备选区域,并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启动条件及保障措施。(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及建新区还应符合其他有关规定要求。2.4.7 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1)
40、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水利及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框架;结合区域水利设施和交通骨干工程,提出田间工程与水利骨干工程、交通骨干工程的协调连接要点;(2)依据自然本底特征,划定不同的农田工程建设类型区,详细说明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要求;(3)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2.4.8 制定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1)重点工程A. 以划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为基础,立足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和土地资源利用特色,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等土地整治活动
41、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并明确整治的区域、方向等。B. 重点工程可以在重点区域内安排,也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在规模上区别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重点工程一般通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C. 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土地整治规模较大;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预期投资效益较好;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2)重点项目A. 重点项目是指规划期内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和重点工程,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重点项目主要在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内安排。项目的具体名称可根据各
42、地实际情况确定。B. 重点项目选定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基础条件好;预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对推进县域土地整治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有一定规模;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C. 项目选定的方法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重点区域及重点工程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项目的界线、测算面积。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列表表示,并编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布局图。2.4.9 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1)投资估算内容估
43、算实现规划目标所需的总投资和各项目的投资额。(2)投资估算方法第一步:测算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分地貌类型和项目类型在本地区或类似地区选择已经完成的典型项目,分别测算出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第二步:估算项目投资量。根据典型项目与规划确定的各个项目在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水、电、路)、交通条件、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对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再根据项目规模计算出项目投资量。第三步:计算总投资量。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项目个数)其中:总投资量(万元);项目总投资量(万元);项目规模(公顷);项目增地系数;规划补充耕地总量(公顷)。(3)筹资分析深入研究本地区筹资环境,明确本地
44、区土地整治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可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耕地占用税、农发基金、社会单位、个人投资、农民个人投资、其他投资等方式。2.4.10 近期规划安排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资金情况和实施条件等,对近期土地整治做出安排。2.4.11 规划效益影响评价(1)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是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主要测算投入量、预期净产出和投资回收期等。A. 投入量的测算方法参见投资估算方法。B. 预期净产出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开发整理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净增加耕地面积(公顷);
45、整理前耕地面积(公顷);整理后单位耕地面积年纯收人(万元);整理前单位耕地面积年纯收入(万元)。C. 投资回收期 式中:投资回收期(年);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万元);土地开发整理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年)。 (2)社会影响评价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指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应从增加耕地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农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造村庄建设布局、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居民点和村镇企业集约用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社会影响评价。
46、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3)环境效益评价分析和评价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预期产生的效益等,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对策措施。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2.4.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制定围绕规划目标和方案,结合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需重点关注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内容,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的具体要求。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应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