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4025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第 15 页课程设计报告( 20122013 年度 第 1 学期)名 称: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 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 院 系: 自动化系 班 级: 1001班 学 号: 201002020122 学生姓名: 吴国昊 指导教师: 刘鑫屏老师 设计周数: 1周 成 绩: 日期: 2012年 12 月 31 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一、 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二、 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

2、,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3、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三、 主要内容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

4、析。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6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四、 进度计划序号设计内容完成时间备注1基础知识、数学模型2012年12月31日2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2013年1月4日3根轨迹分析、系统校正2013年1月5日4整理打印课程设计报告,并答辩2013年1月6日五、 设计成果要求上机用MATLAB编程解题,从教材或参考书中选题,控制系统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每章选择两道题。第六章校正选四道,其中根轨迹超前校

5、正一道、根轨迹滞后校正一道、频域法超前校正一道、频域法滞后校正一道。并针对上机情况打印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题目、解题过程及程序清单和最后的运行结果(曲线),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以及参考文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二、设计正文1.基础知识、数学模型题目一:求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如图)方法一(在Matlab中直接编程建模)MaG1=tf(10,1 1);G2=tf(2,1 1 0);H2=tf(1 2,1 3);H1=tf(5 0,1 6 8);GH=feedback(G2,H2,+1);Gc=GH*G1;G=feedback(Gc,H1)结果为:Transfer fun

6、ction: 20 s3 + 180 s2 + 520 s + 480-s6 + 11 s5 + 43 s4 + 67 s3 + 118 s2 + 252 s - 32方法二:(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搭建模型)求传递函数模型如下:输入下列程序:A,B,C,D=linmod(untitled);%将模型转为状态空间模型num,den=ss2tf(A,B,C,D);printsys(num,den,s) %将模型转为传递函数模型运行结果为num/den = 7.1054e-015 s5 + 3.5527e-014 s4 + 20 s3 + 180 s2 + 520 s + 480

7、 - s6 + 11 s5 + 43 s4 + 67 s3 + 118 s2 + 252 s - 32 可以看出仿真产生了很小的误差,但是不影响实际作用分析:经过第一个题的尝试,我已经能够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一些系统模型能建立一些相对复杂的模型,并求出它的传递函数,这个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时很有用的,工作中,很多系统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人工运算,只有能用计算机建模,分析不仅运算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准确率提高! 同时,在题中尝试使用simulink工具搭建模型解答,这种方法能够大大缩短我们的编程实践,如果有复杂题目,我们应该使用simulink搭建模型进行仿真,可以的出与理论结果相差很小的结果!题

8、目二:已知一系统的传递函数 求其零极点及增益 并画出零极点图。 程序如下:num=1 4 11;den=conv(1 6 3,1 2 0);G=tf(num,den)z,p,k=zpkdata(G,v);pzmap(G)Transfer function: s2 + 4 s + 11-s4 + 8 s3 + 15 s2 + 6 sz = -2.0000 + 2.6458i-2.0000 - 2.6458ip = 0 -5.4495 -2.0000 -0.5505 k = 1 分析:题目二是求零极点模型和增益,零极点模型在控制系统中很重要,因为它是根轨迹分析的基础,通过这个题,我会构建一个函数的

9、零极点模型,画零极点图。从数学模型入手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利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就可以撇开系统具体的物理模型,探究系统的共同规律,可以对控制系统有普遍意义上的研究。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题目三: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是判断次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解:首先要求闭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程序代码如下:运行结果为:dens = s4 + 4.3 s3 + 4.3 s2 + 1.4 s + 0.4z=-2;p=0 -0.5 -0.8 -3;k=0.2;Go=zpk(z,p,k);Gc=tf(feedback(Go,1);dc=Gc.den;dens=poly2str(dc1,s)根据特征多

10、项式,求其特征根来判断系统稳定性。运行结果如下p = -3.0121 -1.0000 -0.1440 + 0.3348i -0.1440 - 0.3348i程序如下:den=1 4.3 4.3 1.4 0.4;p=roots(den)由于只有负实轴的特征根,所以此系统是稳定的。分析:题目三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稳定性,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研究一个系统往往都是想把它投入使用造福人类,而系统的稳定性与否,与系统的实用性息息相关,此题是通过求系统闭环函数的特征跟来判断稳定与否,如果特征跟位于坐标平面作伴平面,则系统稳定,反之不稳定,我们在设计,制造控制系统的时候就有法可依,做了这

11、个题目以后,我能够很快的在计算机上得出系统稳定与否,为我们下一步研究奠基,只有系统稳定可行了,我们才能做出一个稳定使用的系统!题目三也给我们提供一种方法求稳定新,即看其特征根分布!题目四:典型二阶系统传递函数为Gc(s)= 1.对于 , 求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2将阻尼比的只固定在0.55,绘制在各频率 下的单位响应阶跃曲线1. 程序如下:wn=1; zetas=0:0.1:1,2,3,4,5;t=0:0.1:12;hold onfor i=1:length(zetas)Gc=tf(wn2,1,2*zetas(i)*wn,wn2);step(Gc,t)endgrid on,hold offma

12、tlab运行后曲线如下:2.程序如下: wn=0.1:0.1:1;z=0.55;t=0:0.1:12;hold onfor i=1:length(wn) Gc=tf(wn(i)2,1,2*z*wn(i),wn(i)2); step(Gc,t)endgrid on, hold off运行结果; 分析:题目四通过对典型二阶系统不同阻尼,不同频率进行了分析,通过第一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阻尼(1)的时候时间响应的调节时间最长,进入稳态很慢,没有超调量。临界阻尼()没有超调量且响应时间较过阻尼小。无阻尼()的时候系统表现出等幅震荡,没有稳态。欠阻尼()的时候上升时间很快调节时间很短,但是有超调量,但

13、是如果选择合适的可能使超调量较小,调节时间较短,这在我们实际设计控制系统中有指导作用,我们应该重点研究欠阻尼的情况,力求控制系统性能最优!通过第二问,可以的出结论当振荡频率增加时,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但是响应曲线的峰值保持不变,也可以利用这点,对系统的快速性进行调整! 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题目五: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求当系统阶跃响应单调收敛时K的值。解题程序如下: num=1 2 4;den1=conv(1 0,1 4);den2=conv(1 6,1 1.4 1);den=conv(den1,den2);G=tf(num,den);rlocus(

14、G);hold on;grid off; axis(-8 2 -5 5); 运行结果如下:分析:题目五是对一个较复杂的系统,用软件绘制其根轨迹,这个题让我对rlocus函数,axis函数,hold on ,grid off等绘图时用到的重要函数语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可从途中给出的信息知道当0k9.49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单调收敛,在图中也可以对系统稳定性作出判定,当K值使根轨迹在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反之不稳定。题目六:如图,试求采样周期分别为T=2s,1s,0.5s时,用根轨迹分析使闭环系统稳定k的取值范围。程序如下:z=;p=0 -1;k=1;Gzpk=zpk(z,p,k);G=tf(Gz

15、pk);for T=2 1 0.5Gd=c2d(G,T);rlocus(Gd);hold on;axis equal;endset(findobj(marker,x),markersize,8);set(findobj(marker,x),linewidth,1.5); set(findobj(marker,o),markersize,8); set(findobj(marker,o),linewidth,1.5);结果如下:由图中数据显示可知,当采样周期为T=2s时,0k1.49闭环系统稳定,采样周期为T=1s时,0k2.41闭环系统稳定;当采样周期为T=0.5s时,0k45o Wc165r

16、ad/s, 20logKg15dB.解:根据设计要求,K=1000,初步设计时,把,Wc=168 运行以下程序,求的校正装置:K=1000;pm=47;wc=168; ng0=K*1;dg0=conv(1 0,conv(0.001 1,0.1 1);g0=tf(ng0,dg0);t=0:0.001:0.07;w=logspace(0,4); 运行结果为:mu,pu=bode(ng0,dg0,w);Transfer function:0.01917 s + 1-0.001474 s + 1 ngv=polyval(ng0,j*wc);dgv=polyval(dg0,j*wc); g=ngv/dg

17、v;theta=180*angle(g)/pi;alf=ceil(pm-(theta+180)+5);phi=(alf)*pi/180;a=(1+sin(phi)/(1-sin(phi);dbmu=20*log10(mu);mm=-10*log10(a);wgc=spline(dbmu,w,mm);T=1/(wgc*sqrt(a);ngc=a*T,1;dgc=T,1;gc=tf(ngc,dgc)0.01917 s + 1-0.001474 s + 1 可知校正装置的函数为g0c= 将校正结果前后的bode图显示出来程序如下 显示结果如下:g0c=tf(g0*gc);bode(g0,r-,g0c

18、,b,w),grid on,gm,pm,wcg,wcp=margin(g0c)Kn=20*log10(gm)gtext(校正前) gtext(校正后) gtext(校正前) gtext(校正后) gm =7.8374pm = 51.3893 wcg =779.4914wcp = 188.1143 从结果中可看出pm45o, Wc165rad/s, 20logKg15dB满足题目要求!将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图绘出,程序如下b1=feedback(g0,1);b2=feedback(g0c,1);t=0:0.001:0.07 step(b1,t,b2,t)grid ongtext(校正前)gtext

19、(校正后) 分析:题目十一是用频域法做超前校正,校正发生在系统的中频段,当我们在工程中,系统的动态特性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穿越频率和相角裕量偏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串联超前校正来时穿越频率Wc和相位裕量同时增加,在阶跃响应中,表现在调节时间减小,超调量减小,效果明显。题目十二:(频域法滞后校正)已知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设计滞后校正网络,是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s-1,相位裕量不小于40o解:由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要求Kv=30s-1,可得K=1500.编写程序进行校正,程序如下:delta=6; %调节参数s=tf(s);G=1500/s/(s+10)/(s+5);

20、%得到原系统 figure(1)margin(G) %查看原系统的稳定裕度figure(2)step(feedback(G,1) %查看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ex_pm=42 %期望相位裕度 phi=-180+ex_pm+deta; %期望幅值穿越频率处相位 mag,phase,w=bode(G); %由bode函数返回系统参数wc=spline(phase,w,phi); %由bode函数返回系统参数mag1=spline(w,mag,wc); %期望剪切频率处的原系统幅值magdB20*log10(mag1); %幅值单位转换beta=10(-magdB/20); %求校正器参数betat=

21、1/(beta*(wc/10); %求校正参数tGc=(1+beta*t*s)/(1+t*s); %得到校正模型figure(3)margin(Gc*G); %查看校正后的bode图figure(4)step(feedback(Gc*G,1) %查看校正后的阶跃响应曲线校正前的的bode图(不稳定):校正前的bode图:校正前的阶跃响应:校正后的阶跃响应:分析:本题是用频率法对系统经行之后校正,从得出结果可看出,校正效果很明显,达到了需要的要求,基于bode的滞后校正是利用了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校正后幅值的穿越频率下降,借助于校正前系统在该幅值穿越频率处的相位,是系统获得足够的相位裕

22、度!可以得出结论,滞后网络有高频衰减特性,减小系统带宽,降低系统响应速度,当系统响应时间要求不高而对抑制噪声要求高时,我们通常选用串联滞后校正,此外,若系统的稳态性能不满足指标时,也可采用串联滞后校正提高系统稳态精度!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设计总结与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初期,我仔细阅读了一些老师给的资料,对整个设计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设的立意,选题有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在做完课设以后,我把我以前做过的一些书本上的习题搬到Matlab中,实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3.控制系统模型设计主要是从数学模型入手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利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

23、型,就可以撇开系统具体的物理模型,探究系统的共同规律,可以对控制系统有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这次设计选取了求传递函数和确定零极点模型,通过这两个题对软件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后续的研究意义重大。 4.在对系统合理建立模型以后,就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在时域分析中选用了判定稳定性和阶跃信号响应的题目,得出结论,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所有闭环特征根全部位于复平面左半平面,并研究了典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这在工程中运用很广泛,RLC电路,忽略电枢电感后的电动机,弹簧质量阻尼器的系统都属于二阶系统,对二阶系统的研究,得意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5.对根轨迹的研究大致可以的出下列几个观点1.稳定性:要

24、求系统稳定则全部闭环极点在复平面左半平面2.快速性:要求快速性越好,则闭环极点应该远离虚轴以便使阶跃响应中各个分量衰减最快3.工程最佳参数:要求系统的平稳性好则共轭复数极点应位于,的地方、 此外,还研究了离散系统中用根轨迹判断稳定性的方法,离散系统中,如果根落在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那么系统稳定,反之不稳定。 6.在时域中描述系统较为直观准确,但是对于高阶系统,很难列出他的微分方程,这时我们采用了频域法研究,以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做数学模型,不必求解系统的动态方程,通过时域与频域之间的关系分析来解决问题。 7.工程实际中,我们常常按照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去设计一个系统,当一个系统的部分性能指标不

25、能满足要求,我们就得对它做适当的调整,这就是校正!通过校正的 学习,我现在能很好的对一个系统进行调整,并且明白了超前后之后校正的使用场合及作用,可以说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启发! 8.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汇总,我再一次对自动控制原理全部知识做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领悟,让后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在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法大力帮助,特别是我的指导教师刘鑫屏老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四、参考文献1 赵广元.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9.62王海英 吴勃 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与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2009.23丁希宁 孙建平 自动控制原理 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二版 2007.2 4 刘坤,刘翠响 matlab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精解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4年5王正林 王胜开 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一版 2005年6瞿亮,凌民 基于MATLAN的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