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多角度看问题(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多角度看问题(11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第 10 页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一、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
2、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二、多角度看问题的关键选择参照系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
3、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
4、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对于社会问题,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产生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看法是对立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也
5、经常发生矛盾;在生产能力被限定的情况下,数量增加与质量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矛盾,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有矛盾,往往都是由于立场不同,各自站在矛盾的一个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个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规定的一个或几个最适宜的参照系。只有参照系一致了,对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一致。对待社会问题,立场不可能统一,一般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也可能通过暴力、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先选好自己的立足点十分重要。说教材:1、单元及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
6、,学习重点是议论文,要求学会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揣摩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说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与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开了讲,直到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里方可罢休,须不知学生已被那些框框“卡死”了,语文课堂上没了生气,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结合
7、语文新课程中有关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准确把握字词(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写作思路及其论证方法(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和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为此,我的教学重点是: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8、力”是我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努力的重点。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练习,以引导、激趣、突破重难点。二、说学情及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活,还课堂以活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三、说教法:在这
9、堂课中,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为他们创设情境和良好的氛围,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我的教法是情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四、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程序分以下七个环节:(一)情境导入:为了激情引趣,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我通过几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本课字词;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思路及论证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及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初
10、读课文,感知内容:1、准确把握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即使 曲线 模式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四)精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同时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5、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明确答案。(五)浏览课文,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在
11、以上三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初读精读浏览”的阅读模式,因为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同时,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育理念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消解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中那些深奥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理会,因此,教师必须指点一下,而所谓指点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开窍,这样教,就能达到不复需教的自我发展境界”,为此,我安排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这两个环节。这也是叶老的“建构主义教
12、学论”的中国式表述。(六)拓展延伸,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1、发挥你的创造思维,把文章的开头和文中实例换一下;2、识图,你看到了什么内容?(七)总结作业。五、说板书:板书的设计,我本着直观、简练、高度概括的原则设计如下:板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 摆事实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关键 讲道理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
13、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有别的答案了。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原来,创造力的产
14、生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之重要的。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进发。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在此引述了专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去提炼。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它
15、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 二、论据充分 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作者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第二
16、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又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
17、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生动。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具体。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
18、“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进发。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学习作者阐述问题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议论文阐述问题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点在本文中是较为明显的。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体会、感悟本文的说理方式以及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议论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
19、述、论证自己的主张、观点的正确性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前,用了一个具体事例即“观察四种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来引入,采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之后又在第段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阐明。作者还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式之一。应和学生一起用心体验、感悟、积累。 【教学方式】 、问题导读式:用问题的方式导读文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课文中的作者的主张、观点,用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生发出要探究出个究竟的心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对话讨
20、论式:对话本身包含着平等的意味。教师要极力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就有了依托。师生一起在探究、讨论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辨别事理的真伪,明白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地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认识,达到能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一般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教学构思】 一、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 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中的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二、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求?、为什么说“
2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 链接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处理和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每一种方法都能较圆满地解决吗?【课堂实录】 师:(板书 )这个数学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齐答):。 师:确实的答案就是等于。这个数学题它的答案就是这么回事,这么惟一。可是,在
22、我们生活中,有时所遇到的一些事情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那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大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一起去看一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 (师板书课题,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发现很多孩子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记号) 师:好,很多同学读完了第一遍,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本) (师板书讨论的话题:“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你认
23、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生读完文本静下来)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文本中圈占勾画,在稿纸上记录) (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孩子们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们个别对话)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
24、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生仍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的没有记录、无勾画的学生悄悄补上这一环节)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有准备代表小组意见发言的中心发言人)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5、,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当然不相适应。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
26、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6个问题。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是向我们进一步说明有时候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假
27、如说约翰。古登贝尔克没有想到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结合在一起的话,也许印刷术和排版术的发明会推迟,假若说罗兰布歇内尔没有想到可以把电视机作为接收器的话,也许我们游戏方式还很落后,所以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们人类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师:他的回答,可以说明他们组探究得比较深,回答得也很有道理。但我还想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后,我再说。 生:我们这个组认为:这个例子还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道理。 师:注意,第个问题是在着重探讨这个例子的作用,(在“事物有什么作用”下加着重号以提示学生注意)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这两个例子就是用来证明作者提出的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材料。作者证明了创造性
28、思维就是要注意突如而来的灵感,不放弃追寻、探求。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就会有成果。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二是
29、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那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外,课文中我们还有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生:第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
30、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生: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课文倒数第段的第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决呢?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
31、手的呀!师:就是说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在这儿呢,我把这段话转送给大家,希
32、望我们在座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把我们的未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好,课就上到这儿,下课!【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如此敏捷,知识是如此丰富,表达是如此流畅真让人欣喜高兴。欣喜高兴之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中充分体现了,他们拿到文本、问题后,不是简单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只有对问题理解透彻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兴之二,在分组学习、全班讨论时,他们能那样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张,看得出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兴之三,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
33、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兴之四,孩子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链接生活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决办法不止一个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说服力不够充分。另外,对文本语言的严密、准确探究不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
34、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
35、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开启创造之门,让想象飞起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中学宋彦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较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
36、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要点及方法 正确的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早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旦承认了惟一性,我们也就陷入固步自
37、封的泥潭,只有不满足于惟一,我们才能不停止探求真理的脚步。而要继续探求,就有赖于创造性思维;每个人其实都有创造力,但只有善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进行反复推敲,持之以恒,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中心展开论述,提出的观点很多,思路却很清晰。文章先由一个问题引入,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引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观点,论述了只有一个答案的危害,强调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要探求第二个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作者进而分析发挥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提出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并列
38、举两个事例论证。通过两个设问句,引出下文,论证了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只有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持之以恒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富有创造性的人。全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学了本文,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很有启发。阅读本文,可采用层进式的三步导读法:第一步,理清思路,解决如下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第二步,小组讨论,重点探讨:围绕这一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这些观点的?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三步,联系实际拓展延伸:一个人应该怎样培养创新的精神?一、引导学生确立课文学习目标一般说来,可以确立为以下两条:第一,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第二,创造
39、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围绕这两条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自己另外确立学习目标也是应该鼓励的。二、可以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除课后练习外,还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和课文练习中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