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以《雪》为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以《雪》为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论文:以雪为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第 5 页初中语文论文以雪为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摘要】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就在于它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当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可以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很多。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选择、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怎样的理据,怎样的教学内容是合宜、有效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本文旨在以笔者备雪为例,着重从直面文本、参考名家解读、体现课程目标、了解学情四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 语文 教学内容 确定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备课并非一件轻松的活儿,而语文老师的备课要比其他学科老师的备课要困难一些,难就难
2、在语文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上。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在教材上呈现出来,不同的科学老师教同一章节,在教学内容上几乎大同小异。而不同的语文老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教学内容完全因人而异。这与语文的课程目标有关,语文的课程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它往往并不直接具体规定教学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或创造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所以语文备课第一位的问题是备“教什么”的问题,第二位才是备“怎么教”的问题。如
3、果“教什么”还没明确,就一味地研究“怎么教”,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本文就以我自己备雪的经历为例子,来初步探讨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一、要直面文本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既有“原生价值”,又有“教学价值”。何谓“原生价值”?“原生价值”就是“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何谓“教学价值”?“教学价值”,是指“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便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同时
4、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以上这段话摘自王荣生、李海林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应该说,“原生价值”往往浮于文章的表面,容易发现,容易把握。而“教学价值”一般蕴含在语言文字的深处,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很难发现,很难掌握。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价值”是在依附于“原生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价值”实现的外显标志和结果“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言语作品,体验作者是如何运用精湛的语言艺术表情达意的。在学习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积累知识,积累和运用语言,积淀文化,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形成
5、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直面文本,把所有的参考资料、教学资料甚至自己以前读这篇文章的见解统统抛在一边,静下心来研读,捕捉阅读的第一感觉,发现文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在众多的教学价值中分清哪些是“有效价值和核心价值”,哪些是“冗余价值”,然后以学生的角色再次阅读文本,预估学生会看懂哪些内容,学生会对哪一部分感兴趣,会对哪一部分感到困惑,哪些内容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去挖掘的。我反复研读了雪后,不仅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南方雪的喜爱和对北方雪的赞颂,感受到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还发现了一些很有嚼头的词,如“坚硬”、“灿烂”、“仿佛”
6、、“闹”、“终于”、“孤独”、“精魂”等。当我以学生的角色再次阅读文本后,我预估学生会对塑雪罗汉这一部分感兴趣,盲点可能在于北方雪的象征意义,困惑之处可能在与对下面句子的理解:1、为什么说“雪花”既是“坚硬”又是“灿烂”的呢?2、“文章写雪,为什么开头写暖国的雨”?3、如何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个人对文本的解读内容是否就能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只能说你只走出了第一步,要想确定教学内容还不能缺少下面三步。二、参考名家解读在独自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参考名家解读文本的资料。之所以找名家的解读一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学术界公认的,他们解读文本的可信度比较高
7、;二是因为名家对于文本的解读肯定比我们自己的解读要深刻得多,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我在备雪时就阅读了一些研究鲁迅的著作和名家解读雪的文章,有钱理群的与鲁迅的生命相遇、心灵的探寻和孙玉石的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钱理群在与鲁迅的生命相遇中写道: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精魂。” 这又是鲁迅式的发现:“雪”与“雨”(水)是根本相通的;那江南“死掉的雨”,消亡的生命,他的“精魂”已经转化成朔方的“孤独的雪”,在那里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而且升腾 我们也分明地感到,这旋转而升腾的,也是鲁迅的精魂 这对我确立教学
8、内容有什么启发呢?钱理群从雪与雨是相通的这个角度解读死掉的雨的精魂转化成孤独的雪,启发我从雪与雨的形态入手突破难点对“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和“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精魂”的理解,预设:雪与雨有什么关系?雨经受严寒凝结成雪,可联想到没有经受严寒的考验,便不可能拥有生命的坚硬和灿烂,坚硬和灿烂是指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言。雨变成了雪,它的外形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不死,它的不屈抗争的灵魂升华为孤独的雪,所以说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钱理群解读朔方的雪即是鲁迅精魂的外化,启发我初步设想从解读朔方雪的孤独、抗争特点切入来解读鲁迅的精魂即不屈的战斗精神。总之,备雪时阅读一些研究鲁迅的著作和名
9、家解读雪的文章并非照搬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在确立教学内容方面能对自己有所启发。三、要体现课程目标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教材是新课标内容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发掘所选文本的有效价值,并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指向语文的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写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10、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预设教学内容之一是在让学生感受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却不持久和北方雪的孤独奋飞的特点时,紧紧抓住“闹”和“撒” 等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询问学生能否换成“叫”和“飘”,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提高他们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学生认识了两地雪的特点的基础上出示写作背景:1925年的北京正处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反动势力猖獗,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后来新青年解散了,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谓之野草。”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重新认识朔方的雪。再出示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中的一句
11、话,引导学生领悟朔方雪的象征意义。四、要了解学情指向课程目标,综合个人解读所得和专家的解读意见的内容是否就能作为教学的内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确定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情,因为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想要教给学生什么”,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如果你的教学内容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不是无效的吗?了解了学情就能保证教到学生的需求上,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能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努力地学,就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了解学情对于确定教学内容很重要。怎样了解学情?最简单
12、的方法是发下小纸条,让学生把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教师进行梳理,找出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备雪之前,我收集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枝节”,有些是“主干”。雪写于1925年,当时正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些障碍是在所难免的,例如有的同学提出对“消化”、“居人”不理解的问题,但这只是“枝节”问题,我们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不能因为“枝节”问题而干扰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最后我把了大多数同学都提到的以下问题列入了我的教学内容:1、为什么说“雪花”即是“冰冷”又是“灿烂”的呢?2、如何理解“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其壮健的处子的皮肤”3、如何理解“那是孤独的
13、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些问题当中我把一和三两个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仅难度大,而且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而问题二大多数学生的困惑在于对“隐约着的青春”和“处子“的不理解,只要告诉他们“隐约” 就是“蕴育”,“处子”就是“处女”的意思,我想学生就能理解。五、综合考虑,确定教学内容个人解读所得参考专家的解读,结合课程目标,再根据学情,四者综合考虑最后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合宜的。融合这四者后,我把雪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我先用江天鲁迅
14、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句诗导入课文,接着抓住 “血红”、“深黄”、“冷绿”、“明艳”等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和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奋飞”,然后抛出问题: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引导学生从环境和晴天下的表现两个方面比较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从而明确对比是衬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但战斗不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抛出问题: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在学生沉思时适时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中的一句话: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再
15、出示和与雪写于同一时期的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抓住“一”和“独”感受鲁迅的孤独寂寞,让学生回过头来重新的认识朔方雪。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这时回到文本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孤独的词语,感受鲁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屈原的“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适时追问: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出示材料:鲁迅,终其一生,他单枪匹马与黑暗战斗。新青年解散后,鲁迅成为孤独的勇士继续战斗,彷徨与野草倾吐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与绝望地抗争。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抓住“抗争”再联系上文的“荷戟”感受鲁迅不屈的
16、抗争。然后再次让学生回到文本,从文中找出体现朔方雪的抗争的句子并指导朗读。再出示钱理群与鲁迅的生命相遇中的一句: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最后让学生配乐齐读4、5、6三段,来感受鲁迅孤独不屈的战斗精神,此时无需任何煽情的语言,学生的情感已沉浸其中,朗读渐渐达到了高潮。在达到高潮时就用读一段江天的诗民族魂鲁迅读点鲁迅来结束本课。最后,我想说: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更是变化的,课堂上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的内容也得随时调整,不能拘泥于预设而一成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备课不仅在课前、课中、也在课后。参考文献:1、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2、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3、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5、 钱理群,与鲁迅的生命相遇6、 孙玉石,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第四册第59页)7、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