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附答案(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附答案(6页).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附答案-第 6 页区域经济学教程考前复习(2)知识要点: 1、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分为(1)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2)双中心型城镇体系2、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一般而言 城镇体系的首位度在23时,是比较合理的。3、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从地理重心、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及经济重心四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状况。4、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5、综合性区域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6、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7、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的阶段。
2、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第二阶段,1979-1994年,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市化初期过度的阶段。第三阶段,1995年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8、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划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和黑龙江等6省区。第二层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6%-50%之间,主要包括吉林、浙江、内蒙古、福建、江苏、湖北、海南和山东等8省区。第三层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27%-36%之间。主要包括山西、青海、新疆
3、、重庆、宁夏、陕西、湖南、广西和安徽等9省区。第四层次: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7%大约落后于全国水平10年以上。主要包括江西、四川、河北、甘肃、贵州、云南、河南和西藏等8省区。9、首位城市是城市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10、城市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是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11、城镇体系特征: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12、区域经济
4、基础设施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13、区域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及城市交通;14、公用事业系统包括能源、供排水、管道煤气、电信、环境保护等;15、公共工程包括防洪工程、灌溉工程、防护林工程等。1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1)区域性、(2)预见性、(3)综合性、(4)可操作性。17、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是 (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2)基础设施手段。(3)政府行政手段。(4)区域开发手段18、区域经济政策的适用地区:(1)重点发展区域。(2)问题区域。1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包括: 区域合作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20、地区形象塑
5、造的内容由区域定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设计 、地区意识的确立几个方面组成。2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条件:工业化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22、世界主要国家城市确定的标准分为: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2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有:具体目标、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总目标组成。24、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有:(1)调节资源配置。调节区域资源结合
6、的形式和配置的数量比例。(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包括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资本区际流动、技术区际流动。(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25、区域财政金融政策包括:区域财政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26、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基础研究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主导产业领域 27、地区形象具有地域性、继承性、动态性特点。28、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部门(产业)发展战略。29、区域投资环境的定性分析包括:(1)经济环境 (2)政治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30、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有两种(
7、1)投资环境因素分析法(因素大分法) (2)投资环境系统评价法3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2、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有:(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要。 33、区域规划的内容是:(1)城市发展规划指一
8、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小城镇和郊县组成的地区规划。(2)工业区域规划只由工业聚集形成的各类专业化的工业区,规划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工业建设与农业相协调,对外交通布局和居民区布局等。(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资源开发区应包括水、土、森林、矿产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区域。(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指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的发展规划。(5)农业区开发规划指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地区的开发规划。(6)综合性区域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 34、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是:(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
9、分一 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个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总和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 35、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36、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作用)(1)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有效的提高地区知
10、名度,扩大地区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2)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增强地区的内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3)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37、重点产业的选择是确定该区域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下列条件:(1)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2)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3)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4)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38、区域空间结构是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空间组合形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39、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沿海地区铁路的线路长度、路网密度及货流密度都明显高
11、于中西部地区。(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 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40、论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条件:工业化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城市化对工业化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和促进包括促进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工业化质量。(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
12、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镇。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路径。(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张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很大,制定发展战略必须要考虑到区域的发展现实情况,
13、因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战略类型。 (一)处于待开发阶段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类地区一般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形成投资供给和市场容量、投资引诱双不足,使单一经营和低劳动生产率循环反复难以突破,使区域经济长期陷入地方财政靠国家补贴、群众生活等国家救济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处于成长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已经跨过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已占主导地位,地区优势产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地区经济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这类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主要不是依靠发掘区内基本要素的
14、数量潜力,而是主要领先提高基本要素的素质-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完善投资环境。大量引进技术,购置新设备,培训职工和完善投资环境,把地区经济推进到新的阶段。 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进一步巩固、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能力,同时重视非价格竞争(如提高服务质量、重视售后服务等),建立自己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市场,扩大本区优势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形成结构效益良好的产业系列,同时要注意防止无关联产业的盲目集聚,造成产业结构的无序化。
15、(3)不断培植区内新的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贸易、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以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的区内部门储备提高地区经济的结构弹性,避免支柱产业过分单一,在市场条件突变的冲击下,造成区域经济大的波动。(4)沿主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增长极。以增加区域储备为目的,促进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建立部门储备和区域储备,都旨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使处于成长阶段的区域经济顺利地进入成熟阶段。 (三)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这类地区往往属于国家经济重心区,工业历史较长,达到了较高水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基础设施齐备,第三产业也相当发达,在极化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生产门类
16、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才素质高。但许多矛盾随着岁月的积累、沉淀,构成潜在的衰退因素,突出的如过度集中导致用地紧张、地价上涨;水源不足,水费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成本激增,生活费指数、产品工资成本提高;加之许多一度领先甚至独占的技术,随着逐步普及而丧失其垄断利益,落后导致不少产业与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42、论述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关系。基础设施几乎被用于每一个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虽然基础设施建设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但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则必然很难有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
1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并且由于工程量大,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能够以投资和劳动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基础设施涉及农用水利、交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43、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一)区域财政金融政策(1)区域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民经济总量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配合产
18、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2)区域货币政策(3)区域转移支付政策。转移支付政策是解决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的某些区域、某些产业和某些人口的发展落后,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区域经济政策。(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1)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2)投资政策。地区在进行产业投资中,应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使之有效地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任务,并增加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
19、关联性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前后向关联产业。(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四)区域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政策是指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科技政策和地区产业政策的结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44、区域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产业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1)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调节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的构成及其关联性政策,涉及结构协调和结构进化两个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较
20、快的国家,必然形成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上的差别,即发达地区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落后地区生产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在地区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落后地区必须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使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趋近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在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时,应倾向于发展规模经济,即政府支持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扩大合理的生产规模,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但倾向应当适宜,以不破坏企业竞争活力为下限。(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如果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地方化经济,但取得集聚规模效益的同时,会引起区域差异的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