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6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四语基默写文言文阅读第30练古代文化常识-第 7 页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
2、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
3、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学: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
4、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D饷银:用于军队日常开支的银两。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
5、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
6、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D“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
7、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为 “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
8、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B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C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D佩鱼即佩戴鱼袋。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度”。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C“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14下列对词语
10、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
11、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答案精析1B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2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
12、的主要科目之一。3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4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5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6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7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8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9D“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10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11D论语不属于“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12A参加殿试的为贡士,非举人。13B“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14D无“肱股之臣”。15D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