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普陀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第 9 页普陀区2015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8题(25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2、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汇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
3、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淑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
4、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此在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_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咏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
5、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
6、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
7、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1文章第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2写出文章第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2分) 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3分)4根据文章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阐述的内容诗歌的作用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8、1)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2)(3)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5文章第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2分)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B第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7根据文章第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4分)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分)辋川闲居赠
9、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_(人名)。(2分)(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C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D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20分)向日葵冯亦代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
10、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和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
11、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
12、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地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
13、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方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
14、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
15、却难能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9文章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2分)10文章第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A宁静 沧桑 B忧郁 阴沉 C哀愁 寂寞 D悲伤 颓废11文章第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12文章第段中画线句中做这行懂得的“道理”是_。(2分)13作者在文章第段中为什么要描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4分)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作者当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买下向日葵的复制品是出于对梵高的崇拜。B作者到北京工作时没有带向日葵,是因为觉得这幅画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协
16、调。C作者描写劳改农场那几株“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对生活既热爱又伤感的矛盾心态。1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6、(1)其为人也,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3)锦江春色来天地,_。(杜甫登楼)(4)落木千山天远大,_。(黄庭坚登快阁)(5)此去经年,_。(柳永雨霖铃)(6)陈涉太息曰:“嗟乎,_!”(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7)_,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8)_,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四、阅
17、读下文,完成1721题。(18分)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婧惧,乃造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故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
18、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晏子惕然而悟。明日朝,谓景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谓之暴;崇玩好,威严令谓之逆;刑杀不正,谓之贼。夫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也。崇玩好,威严令,是逆民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公曰:“寡人敬受命。”晏子出,景公实时命罢守槐之役,拔植悬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西汉】刘向 列女传(有删节)17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乃造于相晏子之门( ) (2)罪故当死(
19、 ) (3)寡人请自当之( ) (4)晏子惕然而悟( )18下面的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A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B北面稽首曰C明日朝,谓景公曰 D景公实时命罢守槐之役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且加罪焉/进而问焉 B妾闻明君之莅国也/穷民财力谓之暴C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今必当以人祀 D不损禄而加刑/妾恐伤执政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2)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21刘向列女传中将所记载的女子分为“母仪”、“贞顺”、“节义”、“辩通”等,你认为“齐伤槐女”应归入上述哪一类?请结合
20、文章第一段阐述理由。五、阅读下文, 完成2226题(11分)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
21、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吏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元】 邓牧 吏道(节选)注:并缘:相互依附勾结。二帝三王:尧舜禹汤等上古明君。仆:消灭。22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批评后世吏道
22、黑暗现状的一组是( )(2分)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A B C D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须要德才兼备。B作者认为官吏对百姓的疯狂掠夺是国家出现动乱的根源。C作者用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官吏依仗权势,戕害百姓的恶行。D作者认为官吏作恶是上天不仁,表现了对现状的悲观无奈。2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2分)26简析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写作部分(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
23、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阅读 80分一、1A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来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来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5D6C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8(1)陶渊明(2)A(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
24、1分。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10C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来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
25、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14B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角度:总体构想、各部分的组织、写作顺序及理由等)三、16(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玉垒浮云变古今(4) 澄江一道月分明(5) 应
26、是良辰好景虚设(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 水至清则无鱼(8) 宁可枝头抱香死四、17(1)拜访;(2)同“固”,本来 ;(3)担当,承担;(4)警觉省悟的样子18D19D20(1)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能够遵循天道、爱护百姓呀。(2)不正当地处以死刑,是严重残害百姓的行为啊。21答案示例:应归入“辩通”。齐伤槐女为了救父,大胆陈辞齐相晏婴。她并不直接为父申辩求情,而是针对晏子的心理,站在治国之道的高度进行游说。先引用宋景公的爱民事迹,今昔对比,突出景公“伤槐者死”的君令不恤百姓、有害明君之义;再进一步指出刑杀不正的本质为爱物贱人,这将会在邻国产生恶劣后果。论述逻辑严谨、层
27、次清晰,深刻透辟的一番分析最终为父避去杀身之祸,可谓能言善辩。五、22有才而贤明的人本不屑为官,因为君王诚恳急切地求访方才入朝。23B24D25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择官不贤,官吏苛政扰民、侵害百姓的现象及危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之意和痛心、愤怒之情。2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将古今君民关系、择吏数量和标准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后世吏道的黑暗;将盗贼的下场、危害程度与害民之吏进行对比,尖锐地谴责了后者祸害之大。写作 70分27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
28、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齐伤槐女
29、译文:齐国有一个伤槐女,是那个伤害槐树者衍的女儿,名字叫婧。齐国国君景公非常喜欢一棵槐树,不但派人守护,而且在树旁立有木桩,上面写道: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伤槐女的父亲叫衍,因喝醉了酒,撞伤槐树。齐景公听说此事后,说:“这是他先触犯我的禁令。”便让官吏拘捕起衍,将要治罪。婧很为父亲的性命担忧,便跑到晏婴的家门口曰:我不能忍受那种欲望,希望能够在晏相家里充个数。晏子听说这件事后,笑着说:“我晏婴难道有沉迷美色的名声吗?为什么老了还有女人来投奔我?大概是有人传说我喜欢女色到极点了吧。”婧进了门,晏子看见她后自言自语说:“奇怪呀,她看起来好象有深深的忧愁!”进而问她有什么事情。婧回答说:“我的父亲叫衍
30、,有幸能够在这个城邑做国君的臣民,他见阴阳不协调,风雨不应时,五谷不生长,便到著名的大山上和灵水旁祭祀,因不胜酒力,冒犯国君的禁令在先,醉酒而弄到这样的地步,论罪该死。不过,我听说明智的君主统治国家,其成功之道在于不减少俸禄,不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损害国法,不因为六畜伤害百姓,不因为野草伤害禾苗。从前宋景公执政时,曾经大旱三年不下雨,就召来太卜卜算,太卜说:应该用人祭祀天神。宋景公于是到殿堂面朝北叩头至地说:我求雨的原因,是为百姓着想,现在如果一定要用人来祭祀天神的话,那我就请求用我自己的身体承担吧。话未说完,方圆千里就下起了大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遵循天道爱护百姓呀。
31、如今我们的国君培养槐树,明令触犯的人当死。打算因为撞伤槐树的缘故处死我的父亲,使我失去父亲,我恐怕这样会有损执政的法度而玷污了贤明君主的“义”呀。邻国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认为国君爱惜树却贱视百姓,这样好吗!”晏子警觉省悟。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对景公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情,使百姓缺乏财物叫做“暴”; .沉迷于玩赏与爱好而制定严厉的刑法叫做“逆”;刑罚杀戮不恰当,叫做“贼”。这三种情形,是治理国家的最大祸害。如今君王使百姓缺乏财物,来使自己饭菜丰盛鲜美,广罗歌舞音乐,追求宫殿的宏伟美观,这实际上是在做最残暴的事情啊。沉迷于玩赏与爱好而制定严厉的刑法,这是违背民心的举动啊。冒犯槐树的人受刑,伤损槐树
32、的人处死。刑罚杀戮不恰当,是残害百姓最狠毒的举动啊。”景公说:“我听你的。”晏子出去后,景公立刻命令撤走看守槐树的人,拔掉立在树旁边的木桩,废止伤槐的法令,放出冒犯槐树的囚徒。吏道参考译文: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
33、恳相待唯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
34、(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如果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反抗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