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第 9 页问题与难点1, 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面临的问题(柳州市政府网)企业技术改造扩张性需求与资源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国家出台新的用地政策,工业用地审批困难,影响了项目的进度。据调查,2007年我市计划实施的项目中存在建设用地问题的有19项,涉及项目总投资140亿元,影响到今年计划投资30亿元。这些项目共需新增建设用地9682亩,目前仅落实977亩,占10%。二是有些项目资源配套不落实,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如:鹿寨县雒容工业区、柳江县新兴工业区、柳南区桃花岭工业区等。工业用地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严重制约今后我市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资源性约束日趋严重。特别
2、是柳州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时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时期。土地、资金、重要原材料等资源约束趋紧,煤电油运仍然较为紧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产生制约影响。技术改造投资资金短缺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两年来,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项目融资难度更大。我市工业项目建设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2007年国家连续两次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银行总行上收贷款审批权,信贷规模进一步紧缩,加剧了我市工业项目融资困难的局面,工业技改资金的投资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企业资产规模不大,自身有效抵押物不足,很难向银行申请到固定资产贷款,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改造投资
3、十分有限,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十五”期以来,我市中小企业共获技改贷款3.3亿元,仅占全市获技改贷款资金的31%。另一方面,企业研究开发资金缺乏。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指标,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技术改造的固定资产折旧资金和用于技术创新的新产品开发基金。据统计,2005年全市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比例0.8%左右,与1.53%的全国平均水平相距较大;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也只有0.98%,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目前,柳州市78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国家、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
4、技术研究中型21个,仅占企业总数的26.9%,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则较为普遍。据柳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2097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41472人,具有大专学历者90885人,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0.43%、8.55%、18.7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846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48387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者75331人,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74%、9.97%、15.52%。而这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者当中,还包含着不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领导人员、统计人员、党政工作人员等,真正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人员数更少,其所
5、占比例更低。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投资吸引力柳州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重工业、中上游产品比重过大,产品技术水平偏低,质量不稳定,产品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产品的比例严重失调。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改造难度大、投资回报率低,很难吸引投资,造成了工业招商项目少,投资小,在争取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布局上处于劣势,重大工业项目的缺乏,使得工业投资难以取得跨越式增长。2, 县域小微企业技改面临的问题破解县域小微企业技改难题的思考黄翊(一) 认识上有误区。一是企业把技改混同于设备改造。认为所谓技改就是设备引进、设施建设,忽视提高管理、人才建设等。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只强调缺乏资金、用
6、地不足等问题,对管理水平、人才需求等不以为然。有的对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完全搞不明白,也跟风技改,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小微企业定位没有形成共识。认为技改是企业为追求高效益,而采用的先进工艺方法和劳动手段,与政府没有必然关系,应完全市场化。甚至认为小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微乎其微,不值得对其技改过度关注。据该县统计,2011 年约1329 家小微企业产值仅占全县企业产值的一成,税收贡献仅为两成,据此其存在的重要性往往不被重视。( 二) 政策落实缺失。近年来, 国务院、银监会、工信部等四部委及福建省相继出台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等扶持性政策。但对县域小微企业而
7、言,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相关政策基本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也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给小微企业技改有保证的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在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小微企业都反映,从没有那家银行、财政或税收等相关单位给他们以政策指导帮助。(二) 资金缺融资难。规模小、实力弱、利润薄、资金少、融资难,一直是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小微企业用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很难再拿不出资金用于技改。同时,小微企业可抵押担保品少、经营变数大风险高、资信等级较低,难入银行“法眼”获得放贷。但调研显示,依然有89.84% 的小微企业寄希望于银行。而民间融资的成本又较高,有的年利率60%,企业不堪承受。且该县民间
8、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有限。据统计该县目前有经营许可的担保公司13 家、小额贷款公司1 家,截至2011年底累计提供担保和小额贷款不足10 亿元。(三) 用地受阻受限。众所皆知,小微企业多因无用地、无厂房、无产权而贷不到款,也无法扩大再生产。调研中,不少企业认为:房地产是企业的杀手,使企业用地更加困难。希望政府沉下心来办企业,让企业有一个生长的过程。言外之意是说,政府热衷于房地产,对企业用地不上心。调查发现,虽然金融危机使出口贸易受阻,但该县多数农、渔加工企业的市场前景依然看好,海外订单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包括厂房在内的生产用地、设施等“硬件”无法达到欧盟的标准,最终都与欧洲市场失之
9、交臂,企业也因此一次次错过做大做强的良机。(四) 庙小难留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的新鲜血液和活的灵魂,是企业兴亡的关键,这个道理似乎已成共识,但真正付之实践往往南辕北辙。招工难,招技术人才更难,始终是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瓶径和难题。一是薪水待遇不高所致。许多技术人才认为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太小,无用武之地,且薪水待遇都达不到目标要求,庙小难留人。二是需要复合型多面手人才,增加了人才招聘的难度。三是所需人才各式各样,但又不多,二、三人即可。企业没有能力培养,送出培训既舍不得花钱,又怕被人挖走,到时人财两空。四是政府囊括人才资源。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人们都费尽心思往公务员队伍挤,企业倍感人才
10、匮乏。企业人才一旦考取公务员,政府可以不管不顾其与企业用工合同是否期满而随时调用,给企业的用人环境造成特别不好的影响。相关措施1,柳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措施(柳州市政府网)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目前,我市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和化工、造纸等五大优势产业的企业在技术改造上,应该以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主导,以产品创新决定工艺创新,使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上发挥主要作用。同时,企业改造技术要以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前提。企业的技术改造是积累性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不是一个间断的静态行为,避免重复过去那种“落后引进
11、在落后”、“落后技改再落后”的技改老路。企业的技术改造水平由其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同时,又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积累技术改造能力。因此,企业选择什么水平的技术改造项目不是随意的,除了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外,还要以自身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为前提,而不要选择超出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技改项目。二,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技术改造取得实效企业的技术改造是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尽管许多技术改造项目采用的是成熟技术,但企业的技术改造还是存在着很强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技术改造项目立项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后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还要看到技术改造对科学知识进步的依赖性,技术改造是用先进技术改造现
12、有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有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素质,否则,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设备,在低素质低技能水平的员工来操作和管理,都是徒劳的,这样的技改是产生不出效益的。三, 设立扶持基金,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市政府可以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或者成果转让基金,以鼓励产、学、研三方申请基金,以基金和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相结合,支持和推动全市的技术改造。促进我市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同时,建议市政府制定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出台产品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具体政策,大力支持开展技术创新设计及相关的研究活动,促进全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四, 完善扶持创新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3、和引进大量的科技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目前,政策引导不足和科技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市各类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加强人才的引进,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切实将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外,还应创造条件,加大培养能够进行创新性设计的人才,包括科技、艺术、市场需求分析、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多学科、全方位的产品创新人才。同时,还需要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包括引导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五, 牢牢抓住技改和创新的载体,加快人才小高地和技术中心建设工业企业要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形成以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合理的人才组织结构。柳州市的汽车、工程机械等人才小高地和各类技术中心,要及
14、时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形成主导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特别要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积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政府部门及工业企业要研究制定鼓励人才小高地和各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人才小高地和技术中心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检查、监督机制,增强人才小高地和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的技术价值观和创新责任感。六,措施具体到位,全面推进技改工程2,河北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九大措施(中国经济网)一,完善工作思路 五个“更加注重”促进技改升级贯彻关于技术改造工作决策部署,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的新要求,严格产业政策导向,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计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
15、能,研发一批核心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更加注重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千项名牌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加注重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基础;更加注重产业聚集发展,引导企业、项目、要素向基地集聚,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协作配套、集约高效和循环化方向发展,力争产业结构调整有新成效、转变经济发
16、展方式有新进展、科技创新有新成绩、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二,用好财政资金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省、市两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完善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用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助,加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跟踪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设区市设立本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纳入各设区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考核指标,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各设区市的支持与各设区市设立专项资金情况挂钩。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
17、项资金支持。各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要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对灾后重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扶持力度。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用好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机器设备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按规定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技术转让减免企业所得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所需、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
18、备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享受进口税收优惠等。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四,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企业技改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运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创新担保抵押模式,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大对符合河北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重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技术改造信贷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融资租赁、股权投资、信托投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方式融资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十大工业基地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投融资机构,加大对基地
19、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保险资金以资本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鼓励融资性担保、再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开展互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改造信贷支持。搭建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满足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并积极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鼓励以第三方服务方式参与企业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五,强化用地支持 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对工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建设不改变用途,且符合规划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视地方政府财力在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
20、套费时给予优惠政策。推动企业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需异地安置的搬迁工业企业,可采取协议方式提供新的安置用地,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出让价收取土地出让金。企业原用地由政府收回后,土地收益可根据安置企业的需求用于企业搬迁改造。“十百千工程”技术改造项目纳入“项目用地快速审批通道”,项目用地不受批次限制,可单独组卷报批,对报批资料齐全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容积率高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六,鼓励技术创新 支持“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政府投资建立的科研基地、高校和科研基础设施等向企业开放,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国内外科研成果在河北省转移转化。
21、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研发基础好、知识产权多、行业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强开放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以技术标准引领发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施技术改造。加大对品牌培育试点企业、质量标杆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两型”建设示范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电子商务、软件测评、软件开发、物流、环境保护、两化融合等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整合相关资源,面向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质量安全技术示
22、范平台、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鼓励基地(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中心、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推荐河北省具有国内先进工业设计水平的作品参加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支持软件企业改善研发条件,开展CMMI认证。八,突出支持“十百千工程” 省级技改支持额度超50%优先推荐“十百千工程”重点企业和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申请国家相应资金支持。各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要给予倾斜支持,省级技改专项资金支持额度不低于全省总量的50%,对
23、百家优势企业每年可支持2个项目,可连续支持2至3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要突出支持“十百千工程”领域中小企业和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省级融资担保机构对其提出的技术改造项目融资担保和再担保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担保、优惠担保费率。加强生产要素保障,采取措施优先保证“十百千工程”重点企业和县域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技改项目建设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九,完善工作机制 开辟技改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各有关部门要开辟技术改造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切实做好城乡规划、用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取缔不合理收费,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各级投资管理部门要加强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优化办
24、事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开展一次对各设区市技术改造工作的绩效考核,对前三名给予表彰奖励。建立省级重大技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跟踪调度和季度通报机制。建立技改投资统计体系,加强企业技改投资的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3,县域小微企业技改难题解决方法建议破解县域小微企业技改难题的思考黄翊一,正确认识技改,树立创新意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小微企业技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小微企业,要克服技改只是单纯引进设备、增加设施的思想。一要知弱点识不足。在技改中坚持不盲目攀比跟风,走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路子, 力求“ 新”“ 特”。比如, 用好用足该县“ 海带之乡”的名牌效应和年数十万
25、吨的海带产量,发展绿色海带食品加工。坚持有计划、渐进式地技改推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二要重技改敢创新。技改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一个直接面对市场,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创造性技术。作为政府不能认为纳税少就不重视甚至歧视小微企业。调研中,反映最普遍的、言词最激烈、态度最不满的,是认为县领导只关心和宠爱规上的、知名的企业,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锦上添花,而对迫切需要雪中送炭的小微企业,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小微企业或许暂时对地方财政、税收的直接贡献率不大,但它与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就业岗位的85% 是由小微企业提供,小微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26、。调研也显示,该县小微企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3 万多,间接(相关上、下游产业)受益者却达20 多万。因此,它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政府在市场激励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公共服务机制中的作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原则;坚持“最小干预,最大支持”的方针;坚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扶持目标,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帮助小微企业搞好技改,实现产业升级。二,发挥政府作用,服务企业技改。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政府应发挥作用,不断调整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一要用心落实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2012 年中央财政安排150 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
27、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应当安排不低于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18% 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微企业。执行和落实是考验各级政府是否真心、是否用心扶持小微企业的关键。地方政府要舍得“小账”,让财政出点血,来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账”。二要奖励小微企业技改和为之服务的单位。对于参加技改的小微企业和为之服务的单位,应以贡献论奖励,如商业银行对技改贷款的额度大小不同,奖励标准也不同;小微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为其技改提供服务的金融等单位,旨在增强各部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三要完善技改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国家
28、设立技术改造基金,专项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地方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由财政、金融、企业等自愿参股的方式。一来为小微企业技改提供担保,比如购置设备时提供分期付款担保,这是调研中许多企业所急盼的。二来有利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改信贷的支持。四要实行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放款贡献相挂钩。对财政存款进行合理调控,选择存放银行原则上要考虑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技改贷款。三,创新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渠道。小微企业资金缺融资难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法破解。一要大胆创新、用活政策。金融机构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原则,以防范经营风险为首责,以追逐最大效益为目标,以自
29、主选择信贷为权利,不愿给小微企业提供技改资金无可厚非。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是金融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只要准确把握国家对企业技改的信贷支持政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完全可以化解风险、获取效益,实现双赢。对讲诚信、勤纳税、有市场、多订单、前景好的企业技改贷款应低息、无息或贷款模式上灵活多样。如允许企业以新购设备、新建厂房等固定资产为贷款抵押;允许品牌等无形资产、应收账款、仓储货物等为贷款担保;允许企业间的联户联保等等,敢于创新给予信贷支持。二要“量身定做”、个性服务。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说过,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项目要“量身定做”。根据县域小微企业技改融资需求短、急、快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提
30、高办事效率,创新信贷产品,简化服务环节,下放贷款审批权、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层级等,探索并建立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专门金融机构,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三要拓宽渠道、放宽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高度依赖银行的融资途径,推动民间资本入场,加快地方基金会、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及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试行和建设,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小微等民营企业,打破金融垄断,改变融资成本昂贵的格局,扩大县域小微企业技改资金的来源,促进企业升级发展。四要练好内功、摒弃依赖。小微企业自身要加快产权结构改革、规范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意识,练好内功。改变单纯依赖银行、过度
31、仰仗政府的习惯, 增强技改资金自主筹措的意识, 善于借力使力、“ 借鸡下蛋”,走企业兼并重组、股权置换、增资入股的路子,聚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政府资助、社会力量等各方之力为我技改一用。四,大胆“先行先试”、优化土地配置。小微企业技改所需要用地某种程度上说比融资更难,需要政府真正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用好用足“ 海西”“ 先行先试” 的试验权, 放远眼光,鼓足勇气,痛下决心。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对县域小微企业技改用地实行政策倾斜,纳入计划,明确比例。将小微企业纳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进行“捆绑式”包装,以扩大用地点指标。二要加大补贴力度。对租用入驻标准厂房或购买标准厂房的,给予较高
32、的补贴奖励,并允许采用“按揭”方式支付。三要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发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开辟小微企业生产园区,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引领小微企业进驻,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道路。五,创造和谐环境、加强人才建设。人才是一种潜力无穷、不断再生的资源,它决定着企业兴衰存亡。一要尊重人才,让环境留人。通常人才大多桀骜不训、心高气傲。经营者需要营造一种尊重、爱惜、信任、肯定人才的环境,以宽容的心态,用心和感情留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建立员工诚信制度,防止和杜绝恶意“跳槽”,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劳资关系。二要唯才是举,知人善用。不以学历以能力论人才,做到唯才是举、不拘
33、一格。同时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做到知人善用,懂得用高薪奖励、提高待遇来肯定人才的价值。三要重视培养,造就骨干。除了引进人才,县域小微企业更要重视自有人才的培养。一是根据技改的需求,选送人员到相关培训机构或企业去学习培养。二是有规划、有目的地请“师”进厂,对一线技术队伍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理论、技术素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技术获取途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姝,刘殿和从全球各国工业化进程的普遍经验来看,技术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依靠本国企业或研发机构自主创新;二是利用技术扩散获取其他国家的技术,并对其进行模仿。首先,简单依靠技术引进难以实现工业发展,必须要通过自主创新对所引进
34、的技术进行改造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为企业所用。当前,技术已经被作为商品在全球市场进行传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引进欧美国家的技术成果作为获取技术最主要的来源,但是企业对技术适用性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事实上,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如果想要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满足特定条件或约束。有些甚至是相当严格的约束。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仅仅依靠简单的技术引进是难以达到目的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吸收两方面能力,对引进的技术进行适应化处理,使其能够真正为企业所掌握。其次,更加合理地对企业获取技术来源进行搭配,使其能够同时提升企业的规模与效率。实践已经证明,由于
35、存在众多的约束和限制,先进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许多辅助技术,则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获得,这才是最具效率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动态需求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结合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引进渠道,寻找最佳组合。最后,提高获取技术经费的使用效率,尤其是要避免技术的重复引进以及重复开发,在保持企业之间竞争的同时,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拓宽国内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渠道。目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同质化与过度竞争现象同样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长期的发展,不利于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为避免上述情况,政府应在企业技术引进或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协调行业内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