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题(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复习题(28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复习题-第 8 页中国文学史复习题明代诗文曲部分一、 填空题1、明初的杨基、张羽、( 徐贲 )、高启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2、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是最有成就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他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3、(宋濂)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4、刘基的(郁离子)是他在元末弃官归田后所着的一部寓言散文集,其中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5、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其主要人物是“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6、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是以李东阳为领袖的( 茶陵)诗派。7、前七
2、子是以( 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8、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是一部受人们重视的文学批评著作。9、后七子中创作数量最大的作家是(王世贞),他的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他人。10、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是在( 复古 )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11、明朝嘉靖年间,文坛有以王慎中、唐顺之为代表的(唐宋派)。这个派别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 归有光 ),他的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12、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对晚明文坛有着启蒙作用。13、晚明时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派别,主要人
3、物有袁氏三兄弟,其中(袁宏道 )的影响尤为突出,他在叙小修诗中提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14、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 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较大的影响。15、晚明散文的最后一位大家和集大成者是( 张岱 ),其散文代表作品为西湖七月半。16、明末江南地区一些文人组织相继崛起,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 复社),与此同时,( 陈子龙 )和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彼此呼应。17、明代民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梦龙)投入相当精力编辑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两部明代民歌专集。二
4、、名词解释1、吴中四杰 (明初 吴中 诗人 高杨张徐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2、 台阁体 (明初 台阁重臣 “三杨”歌功颂德 雍容华贵 缺乏社会内容和真情)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诗文内容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
5、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3、 童心说 (明后期 李贽 文学主张 真心重情 个性精神 打破复古)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
6、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4、 公安派 (明后期 湖北公安 “三袁”“性灵说”真趣淡奇 率直浅俗)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5、 唐宋派 (明中期 散文流派 文以明道 文学意味 归有光
7、)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6、 茶陵诗派 (明前期 李东阳 “诗学汉唐” 冲击台阁体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7、
8、 前七子 (明中期 李何 “诗必盛唐”“真诗乃在民间” 泥古缺乏情感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提倡诗必盛唐,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李梦阳对当时受理学风气影响的文学创作深恶痛绝,因此,李梦阳提出文学创作应重视真情的表达。8、 后七子 (明嘉靖中期 李王 承接前七子 法度格调 难脱模拟蹈袭)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
9、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褊狭,有的通达,故其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9、 竟陵派 (晚明 钟谭
10、“性灵派” “幽深奇僻” 视野狭窄)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竞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但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
11、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10、 复社和几社 (明末 文人团体 张溥 陈子龙 “兴复古学” 政治主张 关心现实)复社:明末文社。崇祯二年成立于吴江(今属江苏),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吴伟业复社纪事),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几社:明末文社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
12、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他们宣扬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他们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公安竟陵。但他们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后的作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三、简答题1、简述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明中期文学思潮,具有复杂性积极,重视文学地位,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提倡真情弊端,主张与实践脱离,缺少真情,模拟蹈袭影响,法度格调说为清代沈德潜继承,重举复古大旗;肯定俗文学中的新精神,“真诗在民间”,为袁宏道所肯定。2、简答晚明小品文的特点。内容题材生活化、个人化(自然美景
13、、赏玩情怀)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结合袁宏道 、张岱的作品内容进行分析明戏曲部分一、填空题1、王九思的杂剧(中山狼)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2、王骥德在曲律中称“徐天池(徐渭)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3、(南词叙录 )一书,一般认为是徐渭所作,这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剧是指李开先的( 宝剑记 ),梁辰鱼的浣纱记,还有据说是王世贞所作的鸣凤记。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 昆山腔曲 )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6、汤显祖所创作的“临川四梦”完整地展现他的戏剧理论,也就是“( 至情论 )”论。7、汤显
14、祖的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话本( 杜丽娘慕色还魂 )。8、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 紫钗记 ),该剧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9、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 )和相传为贾仲明所作的录鬼簿续编是明代前期产生的重要戏曲文献。10、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11、沈璟后半生以“词隐生”自署,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戏曲创作和研究,他一共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二、名词解释1、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的一种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画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
15、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2、 明传奇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它将南戏这种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进行了雅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上也趋于精美,不但兼用南曲和北曲,而且用宫调来区分曲牌。由于它在体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使其规模宏大,形式上更加活泼,更适合文人施展才华、抒写情志,也更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其发展流行很快,成为明代戏曲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形式。3、 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
16、玉茗,帮又称“玉茗堂四梦”。4、 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5、 汤沈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
17、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6、 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在清代,但是它的源头在明代。划分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表现一个故事完整的片段段落,是为一折。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三、简答题1、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其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理想实现的艰辛过程中历经四个阶段的成长,由最初的
18、端妍恭顺的大家闺秀到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再到生死相恋的至情人,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勇敢斗士。在杜丽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思想,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人生的向往。2、概述徐渭四声猿的思想内涵。徐渭的由四个剧目组成的四声猿,独立看来,情节单一,内蕴单一。综合起来,恰恰全面反映了徐渭的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严厉批判统治阶级、对非人性戒律进行挑战、对女性才能高度重视的民主思想四、论述题1、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
19、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
20、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明代章回体小说部分一、 填空题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2、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代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3、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创作的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在虚实结合方面比较成功,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4、三国志演义在人格建构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5、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6、余邵鱼编写的列国志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
21、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7、明末金圣叹将水浒传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8、水浒传最早的书名叫忠义水浒传。9、明代的杨家府演义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的。10、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致勾勒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并且书中已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11、封神演义是许仲琳、李云翔根据民间创作改编而成的,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12、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也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13、关于金瓶梅的作者,现在还是一个谜,金瓶梅词话卷首欣
22、欣子所作的序称此书为“兰陵笑笑生”所作。14、清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崇祯本金瓶梅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15、金瓶梅的书名,乃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16、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明代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17、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18、“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标志着古代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19、凌蒙初编著
23、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已经是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20、明末“姑苏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出佳作四十篇编成的今古奇观是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小说的选本。二、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每回情节独立、故事完整;以宋元话本为基础,带有说话艺术的特征;三国演义水浒传是章回小说体制形成的典范。2、 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题材之一;从宋元话本“说公案”、“说铁骑儿”发展而来;歌颂反封建压迫的英雄或超凡的传奇人物;水浒传是典范,另有杨家府演义等作品。3、 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题材之一;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通俗语言讲述战争兴废、朝代
24、更替的故事,反映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典范,另有新列国志等作品。4、 神魔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题材之一;从宋元讲经话本发展而来;以神魔怪异为主角,揭露现实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矛盾,崇尚奇幻的审美艺术;西游记是典范,另有封神演义等作品。5、 世情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小说;内容丰富,或写情爱婚姻、或叙家庭纠纷、或讥讽儒林、官场、青楼;金瓶梅是开山之作,另有醒世姻缘传等作品。6、 拟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专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创作的供案头阅读小说;以诗词点缀、故事情节曲折完整、人物注重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突出、语言通俗流畅;“三言”“二拍”代表最高成就。7
25、、 “三言二拍”明末拟话本小说代表作品;冯梦龙编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蒙初编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从“三言”到“二拍”体现了白话小说从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三、简答题1、简要叙述三国志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七分事实:故事的主要框架、人物、事件发展主要依据历史真实。三分虚构:采用虚构、想象等艺术创造手法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增添事件细节。写作技法:(1)移花接木(2)想象铺排(3)采用民间故事(4)重新构思2、分析水浒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将人物置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刻画性格成因,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如108将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各不相同;运用同中见
26、异的对比手法,刻画性格相似人物的不同个性,如鲁智深和李逵;圆形人物典型的树立,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如林冲。3、谈谈西游记中的“游戏笔墨”。调侃世情,隐喻讥讽。庄严变鄙俗,如佛祖伸手要人事;善意嘲讽,如猪八戒自嘲嘲人;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神性、人性和自然性,如孙悟空神通广大、追求自由,捣乱的猴性;语言通俗风趣,具趣味性和讽喻性。如观音用“一毛不拔”恰切形容孙悟空的吝啬。4、为什么说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题材:世情小说开山之作。写平凡人物的日常琐事。叙事结构:网状结构人物塑造:复杂、立体、全息叙事手法:白描、实录、讽刺审美艺术:审丑,暴露假丑恶 语言特点:个性化、口语化、俚俗化5、
27、简述“三言”、“二拍”反映哪些新的时代内容?作家以市民阶层视角重视人的价值,成人人情、人欲的合理性。商人成为故事主角,赞美商人品格,肯定商业活动;尊重女性,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歌颂青楼女子的真情;揭露官场黑暗、科考腐败;清代诗文曲部分一、填空题1、清初遗民诗歌的代表人物是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大学者。2、船山先生指的是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表现“孤愤”是其诗歌突出的内容。3、写作文学散文的“清初三大家”是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是桐城派的嚆矢,代表了从明末文风向清初文风的转变。4、清初的诗坛上,(钱谦益)、吴伟业是明末就有诗名,入清后继续保持着相当影
28、响的诗人,他们和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5、吴伟业在继承元稹、白居易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6、揭开清词帷幕的词人是(陈子龙),他的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7、清初词人(陈维崧)在词作上学习苏轼、辛弃疾,使豪放词大放异彩,他继承诗经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8、清初词坛,流派纷纭,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9、清初独成一家的满族词人是(纳兰性德),他的词集纳兰词又名(饮水调)。10、(况周颐)把纳兰性德推到“国初第一词人”的位置。11、钱谦益去世后,清前期诗人王士
29、禛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12、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是(清忠谱),表现的是晚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等人,引发了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13、(李渔)是清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其戏剧理论主要收入笠翁一家言中的闲情偶寄。14、李渔作剧10种,总题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其代表作。15、康熙年间,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两位作者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称誉。16、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17、沈德潜论诗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18、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
30、、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19、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二、名词解释1、南洪北孔“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创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2、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
31、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3、 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
32、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服膺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戴名世是桐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桐城派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散文理论上前后
33、相承,发展了明代“唐宋派”的散文传统,形成了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4、 阳羡派中国清代前期词坛流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5、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
34、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梅村体”为中国古典叙事诗开拓疆宇?“梅村体”诗歌,突出显示了吴伟业的艺术创造力,奠定了他在清初诗坛上的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钱仲联说:“梅村体”体制“为古典叙事诗开拓疆宇”,这个评论是精当的。我国最早的叙事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是比较完整的叙述周民族的史诗。国风中的十月、氓
35、、谷风等也是叙事性强的诗歌。但它们的情节极为原始简单,叙述方式只是略加形象化的排比,不能算是纯粹的叙事文学作品,只能说是我国叙事诗的萌芽。汉代乐府诗,继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叙述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叙事诗的“双璧”,标志着我国的叙事诗已经高度成熟了。这之后,我国叙事诗却衰竭了,抒情诗一统诗坛。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写下了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等一批杰出的叙事诗,开了唐代叙事诗的先声。到中唐,李绅、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继承杜甫的诗歌精神,掀起了“新乐府运动”,叙事诗的创作更加繁盛。白居易的
36、长恨歌和琵琶行,尤其显示出超凡的创造力,树立了我国叙事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宋、金、元、明几代叙事诗不够发达,没有出色的叙事诗人,是我国叙事诗发展的低潮期。从清初开始,叙事诗的境界大开。吴伟业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开辟出清初叙事诗发展的全新局面,以往还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写下过像他这么多的以重大时事为题材的叙事诗,包括白居易,包括杜甫。吴伟业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这类诗歌约有四种:一种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水和宫词、洛阳行等。第
37、二种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等。第三种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最后还有一种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暴虐和下层民众的痛苦,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捉船行、芦洲行等。此外还有一些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等,几乎可备一代史实。这种以“诗史”自勉的精神,使他放开眼界,在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梅村体勾画了明亡前后的社会面貌,包含了广阔的历史容量,被誉为“诗史”。“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
38、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吴兆骞的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步吴梅村,是梅村体的继响。到了清末,梅村体的写作蔚为高潮。这种影响,确立了吴伟业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梅村体诗歌,既是中国古代叙事诗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把中国古典叙事诗推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誉纳兰性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谈谈你对此的看法。纳兰性德在他三十一年的短暂生涯里,留下了三百多首婉丽秀隽,清新超逸的小令长调,字里行间灼灼真情天然流动,用情至深而又用情至真,天然清新不加雕饰,以清水芙蓉之姿荡涤清初词坛,并以自然真切之风卓立于世。况周颐认为纳兰词“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同样论词
39、重真切的王国维更是对纳兰词激赏不已,认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视纳兰词为清词之冠冕。虽不免有过誉之嫌,但却准确抓住了纳兰词的特点。纳兰性德善用白描笔法,平常地道眼前景,真率地抒胸中情,以情节、形象的细致传神带动情感的深沉热烈。他写与情人相遇:“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他悼念妻子:“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胆小怯空房”,“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完全不事雕饰,只是流露内心的一片真情。运笔如行云流水,毫不沾滞,任由真纯充沛的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出色地用自己的感受感动读者。纳兰词
40、以意境哀婉取胜,纳兰以纤柔善感之词心来感受人间万物,使凄婉欲绝的愁情抒写成为其词之主旋律。其追念亡妻的悼亡之作哀感缠绵,沉痛欲绝自不必说,即使其他的写情之作,也常常夹杂着失恋或离别的痛苦,充满吞吐掩抑,悱恻伤感的气氛,其咏怀词或叹繁华易逝,或伤飘零无着,多陈黯淡的身世之感;出塞诸作,虽写得悲壮苍凉,但情绪低沉,包含了缠绵伤感的思家之苦和世事无常的兴亡之叹;赠友诸作也常抒发人生的失意之感,饱含酸楚之味。当然纳兰词中也偶有意气横溢的“银河亲挽,普天一洗”,慷慨豪迈的“大笑拂衣归矣”,或是“德也狂生耳”、“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的狂放与不平。但通观饮水词却是万种凄婉汇聚,偶尔的年少轻狂、意气
41、风发只带来更深的惆怅与失落,让人愈发感到词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失意与缺憾,锦衣华服下包裹的却是一颗落寞与孤寂的心灵。纳兰词以哀婉动人,以至情感人,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纳兰性德随着清词中兴之势而登上词坛,与陈维崧、朱彝尊鼎足而立,用短暂的生命发一声长叹,道尽世间多少凄凉多少失意,在太平盛世里吟唱着一曲曲末世悲歌,将清代词的创作推向繁荣与鼎盛,以“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之词风独树一帜,诚无愧为满洲第一大词人之称号。3、长生殿与之前写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有何不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他们的离合生死之情是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深邃的历史内蕴,自发生之时便有诗人咏叹。杜甫的哀
42、江头已开其端,诗中抚今追昔,意多哀悼。到中唐时期,更有许多文人进行历史的反思,出现了许多咏叹诗和多种追忆天宝遗事的稗史小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诗人的才情,叙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采用了民间传说,突出唐明皇在马嵬事变后对杨贵妃的深挚的思念。但诗中也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婉而有讽的诗句。后来,身历金元易代之变的白朴作梧桐雨杂剧,演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乱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被迫让杨贵妃自缢,最后着重表现他失去杨贵妃的悲哀,成为一幕“纯粹的悲剧”也同样是借历史故事抒写兴亡之悲的。长生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取舍,构成其独特的面貌。而最为突出、与前代写同一故事的文
43、学作品显得明显不同的地方,为以下两点: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虽然“情”本是杨、李故事的中心,但长生殿的写法却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有把它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的用意。剧本开场曲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即点明这一主旨。而作为历史题材,长生殿又以一种距离感避免了对人心的强烈刺激。这样,长生殿既在一定程度上沿承了晚明文学的特色,又退缩到一个比较文雅和安全的范围之内。其二,在写“情”的同时,长
44、生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使得此剧显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这一双线平行交织、互相映衬的结构,把杨、李的爱情故事具体地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除了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外,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而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特别像弹词一出,写皇家乐工李龟年于安史乱军破长安后流落江南,对人弹唱宫中旧事与马嵬惨象,所谓“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令人生不堪回首之感。而李
45、龟年自述流离的一曲一枝花,则又抒发了普通人在历史变乱中的悲怆。清代小说部分一、填空题1、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说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描写委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之粗陈梗概,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2、儒林外史一书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3、清中叶的小说中,镜花缘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其作者是李汝珍。4、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 二、名词解释1、讽刺小说采用嘲讽的态度讽刺敌对事物、势力或思想的小说;真正奠定古典讽刺小说基础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讽刺封建社会
46、政治制度制约下扭曲变态的儒林百态;晚晴长篇谴责小说大都受其影响。2、 脂评本红楼梦八十回本;除正文外,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包括总批、眉批、夹注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j h su)为多;这种抄本系统简称“脂本”。三、简答题1、简述聊斋志异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以及对传奇手法的超越。志怪题材:绝大部分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幻境幻域、人物互变,写现实也有虚幻之笔。唐传奇笔法:有别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篇幅繁衍,情节曲折。超越:淡化情节,写人为主,形成性格小说或散文小说;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心理细节描写生动。2、 简述儒林外史中两种对立人物及其意义。追求功名富贵的扭曲与堕落的群丑:范进、周进、严贡生等人;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讲究文行出处的独立人格的贤士:王冕、杜少卿、虞育德等人;寻找探索儒林新的人生道路,追求德治仁政的思想。四、论述题1、论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写实与诗化人物形象塑造网状结构叙事视角语言典雅与个性化2、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封建文化由盛转衰的社会悲剧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男女青年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外国文学复习资料1、现实主义概念: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2、现实主义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