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第 7 页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4、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
2、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
3、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 ,法国著名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中短篇小说有羊脂球、两个朋友、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 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4、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 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 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
5、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
6、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
7、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
8、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
9、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 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
10、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
11、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