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单位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根据苏州FDI产业集群的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单位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根据苏州FDI产业集群的分析.pdf(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FDI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基于苏州 FDI产业集群的分析 姓名:吉丹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赵增耀 20090401 F D I 溢 l ;效心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中文提要 F D I 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基于苏州F D ! 产业集群的分析 中文提要 2 0 世纪6 0 年代后,对于F D I 溢出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投资领域的研究焦点, 大量国际投资领域的学者针对F D I 溢出效应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各 种数学模型分别对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模型和样本数据选取
2、的不 同,实证研究结果有很大出入。然而,近几年,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已逐步渗透到 东道国的地方产业集群中,有些产业集群甚至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形成的,因此研 究F D I 溢出效应需要考虑产业聚集效应。针对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大量集聚 这种现象,将外资溢出效应置于集群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索集群内部溢出效应产生 渠道以及影响因素,对于丰富F D I 溢出效应理论以及集群知识外溢理论将具有重要作 用,并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入手,系统回顾了F D I 溢出效应以及集群知识外溢 领域相关文献,随后对苏州地区的F D I 主导型产业集群( 简称F D I 产业集群)
3、作了 相关的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做了实证检验,运用对苏 州地区F D I 产业集群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F D I 产业集群溢出效应产生渠道以及 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实证检验结果以及现实依据,提出了本土企业利用外资溢出效 应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F D I 产业集群;知识外溢;溢出效应 作者:吉丹俊 指导教师:赵增耀 F D IS p i l l o v e r sa n dI m p a c tO i lT e c h n o l o g yC a p a b i l i t yI m p r o v i n go f L o c a lF i r m
4、s A b s t r a c t F D I S p i l i o v e r sa n dI m p a c t o nT e c h n o l o g yC a p a b i l i t y I m p r o v i n g o fL o c a lF i r m s E v i d e n c ef r o mF D I b a s e dc l u s t e r si nS u z h o u A b s t r a c t E v e rs i n c e19 6 0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nF D Is p i l l o v e r sh
5、a sb e c o m eah o ti s s u e ,al O to f s c h o l a r si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i n v e s t m e n tf i e l dh a v ep a i dg r e a te f f o r ti nf i n d i n g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d d e t e r m i n a n tf a c t o r so fF D Is p i l l o v e r s ,b yd e v e l o p i n gv a r i o u sm a t h e m
6、a t i c sm o d e l st ot e s t d a t af r o m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 A st h e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o fm o d e l sa n ds a m p l e s ,t h ee m p i r i c a l r e s u l t sv a r yg r e a t l y W h e r e a s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s o m es c h o l a r st K n kt h es t u d i e so nF D I
7、s p i l l o v e r ss h o u l dc o n s i d e rt h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f a c t o r , b e c a u s et h e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sh a v e i n f i l t r a t e di n t os o m el o c a lb u s i n e s sc l u s t e r sg r a d u a l l y , a n ds o m eo ft h o s el o c a lc l u s t e r s w e r eo r i g
8、i n a l l yp r o p e l l e db yt h e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st o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f a c i n gt h ep h e n o m e n o n o fF D I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nt h eY a n g z i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i nC h i n a , i tw i l lb em e a n i n g f u lt o e x p l o i tt h ee x i s t e n c ea n
9、dd e t e r m i n a n tf a c t o r s o fF D Is p i l l o v e r su n d e rt h ec o n t e x to f b u s i n e s sc l u s t e r T 1 1 i sp a p e rb e g i n sf r o mt h e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i nF D Is p i l l o v e ra n dc l u s t e r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 t h e nm a k e sab r i e
10、fi n t r o d u c t i o nf o rt h eF D I - b a s e dc l u s t e r si nS u z h o ua r e a , a n d t h e np u tf o r w a r d st h er e s e a r c hh y p o t h e s i s ;b a s e do nt h eh y p o t h e s i s ,as u r v e yw a s c o n d u c t e d ,a n db yt h es u r v e yr e s u l t s ,Ie m p i r i c a l l y
11、t e s t e dt h eF D Is p i l l o v e rc h a n n e l sa n d d e t e r m i n a n tf a c t o r s F i n a l l y , Im a d eac o n c l u s i o na n dp u tf o r w a r da d v i c e sf o rl o c a lf i r m st O i m p r o v e t h e i r t e c h n o l o g yc a p a b i l i t i e s ,b a s e do nt h ee x p i r i c
12、a lr e s u l t s K e y w o r d s :F D I - b a s e dc l u s t e r , k n o w l e d g es p i l l o v e r , F D Is p i l l o v e r I l W r i t t e n b y :J iD a n j u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Z h a oZ e n g y a o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13、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 盍盘堡 日期:Q3 :生: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14、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期: 翌9 :土:金 期: 盟:肇。 F D i 溢H 效戍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制造业资本不断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大量外资企业在 长三角地区扎堆、集聚,出现了不少由外资企业诱发或主导的产业集群I l 】,这些产业 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与F D I 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备受关注的苏州,利用低成 本优势和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该地区直接投资,并且在苏州新 区和工业园区形成了一些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集群,如苏州工业园区的手机、
15、I C 产 业集群,苏州新区以华硕、明基为首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外资占主 导因素,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管理先进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等特点, 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大,本土企业在这些集群内部只能承担一些低附加值的业务或者根 本无法进入,外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了成本优势并获得产业升级,而当地企业 则面临较高的升级障碍【2 1 。 这种状况和政府“市场换技术 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中方本土企业的技术及管理 创新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提高,并且一些跨国公司采取产业链移植战略,携带原有的 外资供应商整体进入形成封闭的生产网络,这对于提升当地企业的配套能力也是不利 的。因此,研究这种外资产业
16、集群内部跨国公司溢出效应产生的渠道,探讨影响跨国 公司溢出效应大小的因素,以及本土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溢出效应提升自身技术能力, 对于内资企业突破某些外资产业集群进入障碍或提升在产业网络中的层次无疑将具 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1 2 理论意义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古老而普遍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 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 学科,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学派丛林【3 1 。对于产业集群最早的研究可以溯及到英国的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 M a r s h a l l ) 和德国学者韦伯( W e b e r ) 的研究。马歇尔( 1
17、 8 9 0 ) 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通过外部经济理论来分析产业集群,他在书中描述了“地 F D I 溢j j 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方性工业 的原始形态,他所说的地方性工业就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 集群,并把这些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 后人称之为“马歇尔产业区”) ,同时分析 了这些产业区形成的原副4 】;韦伯于1 9 0 9 年出版了德文版专著区位原论( 该书 1 9 2 9 年首次被C a r lF r i e d r i c h 翻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 ,在该书中,他建立了一个选址 模型来探讨企业的选址决策,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选址决策的分析,他
18、认为造成企业 集聚的原因不只在于减少运输成本,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集聚地低廉的劳动力,或者 集聚地具有适应产业生产变化的劳动力,对于些产业的配套生产或服务企业而言, 如果这些企业需要对一些设备或服务进行专用资产投资,而每个客户企业对这些专用 资产使用频率较少,那么这些配套企业聚集于客户企业所在地就是为了获得充足的客 户源1 5 J 。随后,一批学者延续M a r s h a l l ( 1 8 9 0 ) 和W e b e r ( 1 9 0 9 ) 的研究思路,着重 于集聚效应和具体地理定位,形成了新经济地理流派1 3 J 。 P o t e r ( 1 9 9 0 )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
19、出国家的竞争力源于各种集群的竞争 优势1 6 ,随后其又在1 9 9 8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名为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的文章,指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内部的因素: 知识、联系以及激励因素【7 1 ,使得产业集群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们分 别从不同理论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如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增长经济理论以 及产业组织理论等,然而,国内外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由本国或当地企业 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对于F D I 诱发和主导的地方产业集群缺乏专门、系统和深入地研 究,由于两者在成因、技术创新和扩散机制、升级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基于前 一种
20、研究所形成的理论和结论在很多方面并不适用于后者,因此,针对F D I 主导的产 业集群进行专门的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的集群理论【I 】。此外,对于国际投资领域,目 前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F D I 的溢出效应,也就是F D I 在东道国投资是否产生经济 外部性问题,并且一般认为溢出效应的溢出途径主要有四种:示范模仿,劳动力流动, 竞争及前后向联系( b a c k w a r da n df o r w a r dl i n k a g e s ) ,前三个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又称 为行业内溢出效应( i n t r a - i n d u s t r ys p i l l o v e r s
21、) ,最后一个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又称行业 间溢出效应( i n t e r - i n d u s t r ys p i l l o v e r s ) 。自从C a v e s ( 1 9 7 4 ) 开创了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 F D I 溢出效应进行检验之后【8 J ,大量学者运用不同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的微观数 据进行计量检验,试图寻找出F D I 行业内或行业间溢出效应存在的实证结果,然而,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对F D I 溢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时,依然沿袭C a v e s ( 1 9 7 4 ) 2 F D I 溢i ;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一章绪论
22、 和G l o b e r m a n ( 1 9 7 9 ) 的处理方法,即在一个增广的生产函数框架内对其进行计量经 济学估计,用一些据认为可能影响生产率的解释变量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 劳动生产 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进行回归分析。如果其中的外资参与变量系数估计值为正且统计 性显著,那么就认为确实发生了正溢出效应【9 】。由于样本和变量选取的不同,很多在 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的微观面板研究未能发现F D I 的生产率正效应【1 0 1 。近 几年,针对上述现象,一种观点认为上述研究忽视了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造成的行业 间溢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考察溢出效应的产生应考虑集聚( a g g
23、l o m e r a t i o n ) 经济 的作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促进溢出效应的产生,因此不能忽视产 业集聚的作用【1 1 1 。此外,这些研究只关注跨国公司的进入是否会对东道国企业的生产 率产生影响,并不能解释溢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面板数据或者投入产出表的使用并 不能阐明企业以及产业环境特征对于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1 1 2 】。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在 长三角地区F D I 投资已呈现地区集聚的现象,将F D I 溢出效应置于产业集群背景下进 行研究,根据集群内部企业知识外溢的特性,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产业集群内 部外资的溢出效应,并探索集群内部的本土企业如何利用这种
24、溢出效应提升自身技术 能力,这对于拓展F D I 溢出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2 1 产业集群与F D I 主导型产业集群 “集群”概念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中的生物族群, 而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 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和产业集聚( i n d u s t r i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 概念相对应的,产业集聚现象最早由马歇尔( 1 8 9 0 ) 发现,他对具有 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将该地区称为产业区 ( i
25、 n d u s t r i a ld i s t r i c t ) ,后人又称之为马歇尔产业区。P o r t e r ( 1 9 9 0 ) 在国家竞争优 势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P o r t e r ( 1 9 9 8 ) 认为集群是指具有相互 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集聚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 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 商和专业设施的提供商。集群还经常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 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一般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最后,许多集群 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
26、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一例如大学、标准 F D I 溢 j 效心及】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一章绪论 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协会等7 1 。 金 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机器生产产品研发 融政 上上上上 。 保府 原材料供应零部件供应机器供应生产外包 险部 门 ,么 等 培 训 行 搿卜- I 制造商H 絮嚣 。 、 业 协 7 教 会 g 。 育 等 中 、 研 介 究 机 分销维修和售后服务营销物流机 构 构 等 图1 1 :产业集群结构图( 根据参考文献1 1 3 1 作了一定调整) 王步芳( 2 0 0 7 )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某一特定产
27、业( 相同产 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 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点是空 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产业集群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 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 面具备市场或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1 4 】。 在学术界,有时这种企业的集聚、扎堆现象又被称为企业集群( c l u s t e r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 ,其实无论是产业集群还是企业集群,都表示同样的现象,只是研究的侧 重点不一样,产业
28、集群是一种比较中观的概念,侧重于集群内的产业联系以及产业组 织之间合作、竞争以及垄断关系的分析,而企业集群是一个微观的概念,侧重于集群 内企业层面战略的分析,在本文中,我们倾向于使用产业集群的概念,因为我们将侧 重于产业层面的分析。 黄德春和刘志彪( 2 0 0 6 ) 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当地相互关 4 F D I 溢出效应及其对奉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一章绪论 联的企业自发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 群落,另一类是由跨国公司参与形成的开放型跨国产业集群1 5 】。朱华晟( 2 0 0 4 ) 认为 跨国公司参与形成的开放性跨国产业集
29、群主要有3 种:1 ) 空间扎堆型,即通过广泛引 资,使外资企业达到较大的数量规模,产生集聚效应,但这些企业由于来源地、规模、 实力差异较大,企业之间的产品关联度较低,企业之间的联系很少,集聚效应并不明显; 2 ) 群体迁入型,即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并利用其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发原来的 或新的下游配套企业投资本地,从而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集群效应;3 ) 定向嫁接 型,即定向引进本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甚至己产生集群效应的外资项引1 6 】。而在本 文中,F D I 主导型产业集群( 简称F D I 集群) 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一地区的大量扎根、聚 集,诱导相关配套企业或者竞争企业进入该地区,
30、从而形成F D I 诱发并主导的产业集 群,这种集群内部跨国公司子公司占主导主用,主要环节均为外资企业。 1 2 2F D I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英文文献中比较常见的称之为s p i l l o v e r ,t e c h n o l o g ys p i l l o v e r 或 k n o w l e d g es p i l l o v e r , 在我国的文献中,对应地称之为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或知识 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F D I 即国际投资的形式, 另一种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1 7 1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国际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 即F D
31、I 溢出效应。 B l o m s t r o ma n dK o k k o ( 2 0 0 1 ) 认为F D I 对于东道国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 接影响就是F D I 会对东道国的一些宏观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如G D P ,税收,进出口 以及就业水平,而F D I 对东道国的间接影响就是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对东道国企业产生 溢出效应,B l o m s t r o ma n dK o k k o ( 1 9 9 6 ,2 0 0 1 ) 认为技术溢出效应是指由于跨国公司的 进入,广义F D I 资本所内涵的人力资本、R & D 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 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企业
32、能力( c a p a b i l i t y ) 、技术水平或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对 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e x t e r n a l i t i e s ) 【l 引。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技术溢出效应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概念,即跨国公 司的某些经济活动给东道国的企业带来了好处,而自身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并且这 种情况是跨国公司非自愿造成的。相反,跨国公司的进入也有可能产生外部不经济, 即跨国公司可能会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利用其在技术和资本上的强 大优势,抑制东道国企业能力和生产力的进步,这就会造成负的溢出效应( n e g a
33、t i v e 5 F D I 溢H j 效应及j t 对本t 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一章绪论 s p i l l o v e r s ) 。 从上述B l o m s t r o ma n dK o k k o 的定义还可以看出,溢出效应是和技术的非自愿扩 散有关的,对于这里涉及到的技术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是指能 够通过专利形式保护的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工艺等“硬技术”,而广义的技术不仅 包括上述硬技术,还包括业务流程,营销,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等一系列组织管理 技能( 又称之为“软技术”) ,T h o m p s o n ( 2 0 0 2 ) 认为技术可以被定义为一
34、切能提高 经济效率的知识【1 9 1 ,从对于技术的广义的定义来看,技术和知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P o l a n y i ( 1 9 6 6 ) 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 e x p l i c i tk n o w l e d g e ) 和隐性知识( i m p l i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1 2 0 】,显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计划、蓝图以及专利等可编码知识,而隐性 知识是不可编码的,一般根植于具体组织和个体环境中,与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有关, 往往不易通过文字和语言传播。从上述对于技术和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和广义 的技术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本文中,F
35、D I 技术溢出效应和F D I 知识溢出效应 概念等同。 参照上述B l o m s t r o ma n dK o k k o 对于F D I 技术溢出效应( 简称溢出效应) 的定 义,我们给出F D I 知识溢出效应的定义:F D I 知识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 直接投资开办企业,其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导致了知识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 当地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跨国公司却无法获得补偿的一种外部效应 ( e x t e r n a l i t i e s ) 。 1 3 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论文由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 义以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正
36、文部分分为五章,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集群知识外溢以及F D I 溢出效应研究 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对集群知识外溢领域的相关文献,分为两类:1 ) 知识外溢与集群的形成,2 ) 内生学习与集群演进;对F D I 溢出效应领域的相关文献, 也分为两类:1 ) 溢出效应产生渠道,2 ) 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第三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在第三章,对苏州地区的F D I 产业集 群的一般情况做了概述;然后在第四章,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最后 在第五章,针对苏州地区F D I 产业集群内部分外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做了实证分 6 F
37、D I 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析,分析了F D I 产业集群溢出效应渠道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首先总结了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然后据此提 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1 4 研究方法 基于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本文拟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 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具体而言: ( 1 ) 文献回顾:通过文献检索、阅读以及分析,对和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经典 文献以及前沿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2 ) 问卷调查:根据文献回顾的相关理论以及苏州地区F D I 产业集群的现
38、状, 编制本研究调查问卷,并针对苏州地区F D I 产业集群内部分外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 3 ) 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拟采用S P S S1 5 0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 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逐步分层回归分析,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 F D I 溢: j 效应及其对本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一二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 _ 帚一早义陬练逊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理论领域:一是集群知识外溢理论,即集群外部经济 理论;另一是F D I 溢出效应理论。在本章中将对这两个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回 顾和述评,为本研究构建理论假设提供理论依据。 2 1 集群知识外溢理论综述 2 1
39、 1 知识外溢与集群的形成 马歇尔( 1 8 9 0 ) 最先发现集群的知识外溢现象,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这样描 述道:“一种工业已经选择了一定的地方后,般会长久地设在那里:因此,从事相同 行业拥有同样技能的人互相从同行间得到的好处是很大的。行业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 正是由于这种公开,他们的后代就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技巧。优秀的工作成果受到正确 的赏识,机械的发明和改进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进得到及时的研究; 一旦有人有了某种新思想,就被别人采纳并与别人地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 新的思想之源泉。不久,辅助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这些辅助行业为上述工业提 供工具和原料,为它组
40、织运输,并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它的原料的经济。 1 4 。他用“行业 秘密不再成为秘密”来形容集聚企业之间的知识外溢,并认为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之一,这在集群研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并没有对这种知识 外溢如何产生以及对不同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此后,集群知识外溢现象并没有引起学者们广泛重视,王辑慈( 2 0 0 1 ) 认为2 0 世纪8 0 年代之前的产业联系1 观点强调物质联系“短距离”特点,集聚的主要经济目 的在于减少运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1 2 。集群知识外溢现象真正引起广泛研究兴 趣是在新增长经济理论被提出之后,因为新增长经济理论为集群知识外溢现
41、象奠定了 微观经济学基础【l4 1 ,下面我们就这一理论进行简单的回顾。 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样,都强调技术进 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是个外生变量,一方面认为 1 产业联系主要指工业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与流动) ,它对产业区位抉择和地方企业 集群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王辑慈,2 0 0 1 ) 8 F D I 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二章文献综述 技术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又假定技术是个外生变量,这使得新古典增长 模型陷入一个尴尬局面;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不一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内
42、生化, 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且大多数新增长模型都着重考察技术进 步得以实现的各种机制,考察技术进步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 量升级、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知识积累、技术模仿等。对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的 分析是新增长理论的又一特色【2 列。A r r o w ( 1 9 6 2 ) 在其经典论文“T h ee c o n o m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l e a r n i n gb yd o i n g ”中首次做出了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并提出了著 名的“干中学”( 1 e a r n i n gb yd o i n g
43、 ) 理论,为新增长理论研究技术进步实现的实现机 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干中学有如下三层含义:1 ) 边干边学是经验的产品, 只 发生于解决问题的尝试中,由此它只发生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生产活动中;2 ) 重 复大体相同问题的边干边学受递减收益约束。对任何既定的刺激,存在一个均衡反应 形式,学习者趋于重复其行为。因此,为了取得递增的绩效,刺激必须不断增加,而 不是单纯重复;3 ) 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 生产总量递减1 2 引。随后,R o m e r ( 1 9 8 6 ) 继承A r r o w ( 1 9 6 2 ) 的思想,在“I n c r e a
44、s i n gR e t u r n s a n dL o n g r u nG r o w t h ”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而L u c a s ( 1 9 8 8 ) 贝J J 在“O nt h e M e c h a n i c so f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一文中建立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这两篇文章的 发表,标志着新增长理论的正式产生。虽然新增长理论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有一 个为多数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模型,确切地说,新增长理论只是由一些持相同或 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增长模型构成的一个松散集合体,然而该理论强调技 术
45、进步内生化,侧重于考察技术进步得以实现的各种机制,却为集群研究奠定了微观 经济学基础,因为,在集群领域,内生技术进步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集聚 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引起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 聚集,这样,规模经济就不再是一个外生的变量,而作为内生经济变量进入到区域经 济经济增长模型中。规模经济内生化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越来越大【1 4 1 。 F u j i t a 和S m i t h ( 1 9 9 0 ) 建立了一个将信息作为非完全公共品的模型来描述集群 内信息外部效应问题,他们认为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其内容不会衰减,因此通过各种沟 通方式,信息在交换过
46、程中就会产生外部效应,这种效应随着企业数量的增长而呈线 性扩展,当企业集聚时,该效应表现将非常明显,因为沟通成本对地理远近非常敏感, 因此,地理上的集聚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流成本而促进信息的交流【3 】。P o t e r ( 1 9 9 8 ) 认为 9 F D l 溢j I j 效应及其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第一二章文献综述 企业的集聚使得企业之间进行现场调查和面对面的交流变得相对容易,这样能够促进 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并且集群内部的社会粘性( s o c i a lg l u e ) 将集群企业连接起来, 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获得一些重要的集群内部的信息和资源【7 1 。A y d o g
47、 a n & L y o n ( 2 0 0 4 ) 通过博弈模型的方式研究了企业知识互补程度对于企业隐性知识交流以及企业选择 隐性知识交流方式的影响,其研究发现无论是单阶段博弈还是多阶段博弈,知识互补 程度越大,越有利于隐性知识在企业之间传播;而对于隐性知识交流方式,他们认为 按交流场所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心集聚型,即交流各方指定一个中心场所进行 面对面交流,适用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可以脱离企业的具体物理设施,这种交流方式可 以减少交通成本,另一种叫双边互访型,适用于企业的隐性知识和企业的具体物理设 施联系在一起的情况,博弈模型显示,知识互补程度较大,企业选择中心聚集交流方 式有利,而在知识
48、互补程度较小时,选择中心聚集方式可能会造成某些企业的机会主 义行为,这时选择双边互访交流方式更有利【2 4 1 。 在集群知识外溢实证方面,J a f f e 等( 19 9 3 ) 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外溢基本上是 本地性的,一项专利的获得通常更多地引证同一区域内部前人地专利结果,而跨区域、 跨国界的引用都很少,特别是美国的发明者更多地引用美国以前的专利,加拿大的发 明者更多地引用加拿大地科技成果,而美国地专利却很少涉及欧洲、日本的发明创造。 J a f f e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驳斥了K r u g m a n ( 1 9 9 1 ) 认为技术外溢没有留下任何“白 纸黑字”书面证据的观点【
49、1 4 】。B r e s c h ia n dL i s s o n i ( 2 0 0 1 ) 认为这种通过专利引用研究集 群知识外溢的实证方法未必准确,这种方法只能说明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强度比 较大,而这些知识的流动一部分可能是有偿的,即交易产生的知识流动,而集群知识 外溢只能是非补偿性的【”】。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K e s i d o u & R o m i j n ( 2 0 0 8 ) 通过对乌 拉圭首都城市M o n t e v i d e o 软件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知 识溢出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O L S 回归结果显示知识溢出的三个途径一企业裂 变( s p i n o f f ) ,人力资源流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显著为正1 2 州。 此外,国内学者叶建亮( 2 0 0 1 ) 运用新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溢出的理论来分析浙江 省的企业集群现象。认为知识的溢出是导致企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 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2 7 】。杨蕙馨,刘春玉( 2 0 0 5 ) 认为只有企 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默会知识( 隐性知识) 才能有效地在企业之间传播,她们借助 K l a u s 的模型,在分析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发现技术接近性与空间局限性一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