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84146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 6 页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说”的体裁特点。2、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了解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通过交流讨论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领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

2、时 一、导入新课 1、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2、作者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

3、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检查预习成果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5、字音啮(ni) 腊(x) 挛(lun) 踠(wn) 瘘(lu) 疠(l) 当(dng)其租入 嗣(s)几

4、(j)死者数(shu)矣 莅(l)蹙(c) 殚(dn)踣(b) 死者相藉(ji) 曩(nng)隳(hu) 恂(xn) 缶(fu) 谨食(s)之 熙(x) 以俟(s)夫(f) 三、疏通文意1、自译课文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2、学生质疑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3、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四、归纳积累指明下列各组句子

5、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1余将告于莅事者(向)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也(比)2当其租入(他的)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视其缶(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3貌若甚戚(好像)更若役(你的)4可以已大风(治愈)则久已病矣(已经)5余悲之(同情)余闻而愈悲(悲痛)6若毒之乎(怨恨,恨,憎恶)孰知赋敛之毒(毒害)7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言之(代蒋氏的话)余悲之(代蒋氏)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代蒋氏自己)8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而乡邻之生日蹙(表转折)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则弛然而卧(表修饰)五、布置作业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第二课时一、

6、导入1、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2、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二、研读课文1.分析本文的结构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其始”至“永之人争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这一部分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

7、争捕毒蛇的原因。这里,读者不禁会问,毒蛇既有剧毒,一旦咬了人,人就会丧命,为什么仅仅因为它可以顶租税,人们就甘愿冒着死亡危险,争先恐后去捕捉它呢?这就暗示出田租赋税比毒蛇更可怕这一事实。这一部分着力去写毒蛇之毒,也正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田租赋税之苦。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这一段开头写蒋氏三世专享捕蛇的好处,接着用则字一转,交代蒋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说明不纳税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换取来的。捕蛇并不是什么专利,而是送死。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这种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通过这一段,

8、把文章的内容由写毒蛇的毒害过渡到写赋敛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澜,由此而引出蒋氏对赋敛之毒的血泪控诉。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在这一段答话中,蒋氏把捕蛇和纳税两件事作了具体而充分的对比,控诉了苛税重赋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一段又可分为六小层:第小层(“蒋氏大戚”至“则久已病矣”):通过蒋氏之口,说出赋税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蒋氏听到作者要“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时,才“大戚”,“汪然出涕”。那么交租纳税,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第小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写出六十年来,乡邻们倾家荡产,

9、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尸横遍野的悲惨遭遇,是文中“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写照。第小层(“曩与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独存”):进一步对农村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惨状况,作了极概括的历史回顾。“而吾以捕蛇独存”一句由“而”字一转,说明捕蛇虽苦虽险,但除此之外,更无生路。第小层(“悍吏之来吾乡”至“虽鸡狗不得宁焉”):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官吏催租逼税的凶暴面目,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小层(“吾徇徇而起”至“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换来的暂时的安定生活。第小层(“今虽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应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答案是不敢以捕蛇为苦。第三部分,

10、点明全篇主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第1层(“余闻而愈悲”至“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第2层(“呜呼”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第一节段意:写异蛇的外形、毒性、药效和永州人争捕它的原因。】【第一节重点语句赏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从外形、毒性、药效三方面写蛇的“异”,由此引起下文。设置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为下文埋

11、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写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当其租入。“争”字,反映当时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的社会现实。“永之人争奔走焉”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后文写蒋氏捕蛇的内容,;在内容上交代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第二节段意: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第二节重点语句赏析】【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先说蒋氏三代人的“专其利”,设置悬念,以“利”写悲,以“乐”衬悲,强调赋税的毒害更大,含强烈的讽刺意味。【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

12、者数矣。”】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质,以“命”换“存”,为下文作铺垫。【言之,貌若甚戚者。】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蒋氏内心极度悲伤和痛苦,令人同情。【第三节段意: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他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承上启下。】【第三节重点语句赏析】【余悲之】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既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在结构上又引出下文蒋氏催人泪下的哭诉。【第四节段意:作者借蒋氏的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神态描写、

13、语言描写、对比手法。】【第四节重点语句赏析】【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写蒋氏的极度悲伤,把“役”和“赋”进行对比,得出“复吾赋不幸之甚”的结论。【自吾氏而吾以捕蛇独存。】写蒋氏的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乡邻对比,衬托了“赋”带来的不幸甚于“役”,是封建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悍吏之来吾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者叙述现状,以悍吏来乡征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捕蛇者“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表“乐”实苦,以“乐”写悲。【今虽死乎此又安敢毒耶?”】写蒋

14、氏以乡邻因赋敛而先死,自己靠捕蛇而偷生作对比,反问,强调赋敛之毒害的深重。【第五节段意:交代写作目的,点明全篇主旨。】【第五节重点语句赏析】【余闻而愈悲】“愈悲”照应前文“悲之”, 蒋氏以为恢复赋税带来的灾难比捕蛇的危害更可怕。“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更为深切。【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引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情感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敛不满,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程,

15、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有力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观点,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写作动机,真实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的关心和同情与希望当政者能促成“苛政”的改革。但他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三.重点探究1、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什么问题的看法?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

16、对即可)2、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3、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4、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5、孔

17、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7、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

18、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8、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

19、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9、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

20、全文的中心。四.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交苛税的记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及所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五.写作技巧对比手法(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捕蛇独存对比;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乡邻危险“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犯死“二焉”;乡邻先死,蒋氏后)。衬托手法(以毒蛇之害衬托赋敛苛政之害)。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详略得当。六、拓展深化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七、布置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