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83239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68页).doc(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第 65 页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 号: 厦 门 大 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厦工发展战略研究郭 清 泉指导教师姓名: 林志场 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 士专 业 名 称:工商管理(EBMA)论文提交时间:2006年10月论文答辩时间:2006年 月学位授予单位:厦 门 大 学学位授予日期:2006年 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06年10月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

2、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2006年 月 日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3、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

4、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导论6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6二、研究方法8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9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9(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回顾9(二)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综述10(三)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13二、资源基础论研究综述14(一)资源的分类15(二)资源基础论的经济学基础15(三)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16(四)主要观点17三、资源协同配置的相关研究综述17(一)协同的内涵17(二)协同力与资源配置、经济绩效的关系18(三)资源协同配置模式18四、市场战略研究综述18五、本文的创新点20第三章 厦工的内部资源分析2

5、1一、品牌与市场21二、原材料与配套设备21三、管理分析22四、成本分析23五、技术分析23六、集团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价26(一)人力资源26(二)财务资源26(三)技术资源27(四)物质资源28(五)网络资源28(六)隐形资源29第四章 厦工的外部市场分析30第一节 行业竞争分析30一、行业发展环境分析30二、不利环境31第二节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32一、柳工发展战略与经营策略32(一)发展战略32(二)经营策略33二、龙工经营分析35(一)产能分析35(二)研发能力36(三)销售与市场推广分析36(四)管理分析36第五章 厦工发展的SWOT分析37一、厦工集团的优劣势37(一)厦工集团的优势3

6、7(二)厦工集团的劣势37二、集团现有业务的波士顿(BCG)矩阵分析37三、厦工集团发展的SWOT分析38(一)装载机业务的SWOT分析39(二)叉车业务的SWOT分析40(三)压路机业务的SWOT分析41第六章 加强供应链管理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4一、厦工业务流程分析44二、厦工目前采购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45(一)存在的主要问题45(二)存在的问题分析46三、制订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采购管理方法47(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新特点47(二)新型采购模式的建立48(三)强化集团采购与物流方略54四、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微观管理的配套措施56(一)质量控制方略56(二)市场营销方略57第七章

7、实施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发展战略59一、厦工宏观战略的指导思想59二、厦工宏观战略目标60三、厦工发展战略60(一)技术研发战略60(二)产品开发战略61(三)资本运营战略62(四)人力资源战略62(五)信息化战略63(六)企业文化建设63四、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保证63(一)围绕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步伐、大力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64(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64(三)加强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网络整合与建设64(四)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65(五)通过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65(六)加快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

8、集团整体竞争能力66(七)以产品出口为支撑,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66(八)强化内部管理,推行企业文化建设66(九)吸纳和留住高级人才,全面改善人力资源素质66致谢辞67参考文献68第一章 导论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人类自身发展对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处理好有限资源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那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使各生产者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整体及生产者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呢? 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选择。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

9、中起基础作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调节生产和需求,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商品生产者降低自己产品的单位劳动时间,使其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满足他人的需要,商品生产者才可能获利。因此,商品生产者总是先把眼光放在社会的需求信号上,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这中间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量的吻合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的供给与需求也就是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选择。因为在需求与供给的整个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在做趋利避害的选择,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变为市场的需求信号。资源的配给在这里以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通

10、过市场价格反映出生产者对某种资源的需求度,根据趋利避害的选择,资源最终流向最需资源、效益最好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者手中,由此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其次,市场在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法则,鞭策着企业采用效率更高的生产方法。商品生产者必须在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成本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成败。而商品价格的降低必须以成本的降低为前提。对商品生产者来说,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以小的投入获得多的产出。这就意味着同一行业中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能有效地使用人和物的因素,较好地利用资源。而劳动效率低的生产者不仅无法实现

11、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也无法很好的实现利润。这样资源的供给者必须在同一行业中选择效率高、经营好的企业和环节提供资源,从而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点并没有说明市场在企业对资源调配的作用。实际上讲的还是企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再次,市场在产品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什么叫产品资源配置?它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有什么不同?)生产某种产品要消费多种资源,这些资源的组合比例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要求,还要受资源的价格影响。生产者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既要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更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实现问题。因此,在同一种产品具有不同技术组合的情况下,生产者的选择必然根据节约原则确定既满足自身又满足消费者的合理组合比例

12、,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源于生产者的利益驱动,它以价格为中心,合理分配资源的流向。但是对资源的配置仅考虑市场自身法则是无法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到资源匮乏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以期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稀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企业如何对市场资源实现有效的利用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国际工程机械行业自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以来,2001年产销量出现大幅回落,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产品的下降幅度较大,均在10以上,2002年行业总产值继续下降23,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开始进入低迷时期。随着工程机械国际市场的低迷和中国市

13、场的火爆,外资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按照计划,厦工(厦工是指厦工股份还是厦工集团,应先有个界定。本文的研究的厦工是指哪个?)将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将企业从岛内搬迁到灌口厦工机械工业园,厦工机械工业园的建设,对厦工提高生产与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物流配送,调整产品结构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为背景,从厦工工业发展的实际着手,试图为厦工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有建设性的思路,建立起一个以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体系。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理论依据是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协调论。主要研究方法是借鉴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具体深入

14、的分析和解剖,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市场预测方法来构建厦工的发展战略。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史回顾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钱德勒(Chandler, 1962)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第一次从大型企业成长史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正式开始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1965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发表了企业战略,后来又发表了战略管理论,此后,“战略”一词开始在企业中广泛使用。战略管理理论产生距今已有40多年,其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的传

15、统战略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流派有:以安德鲁斯(Andraws)为代表的环境战略学派和以安索夫为代表的目标战略学派,这两个学派侧重于研究战略构造问题,其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战略论和目标战略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战略管理的框架已基本奠定。20世纪8090年代后期的竞争战略理论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过去采用的分析个别经营要素同市场相互关系模型的方法以及反应企业战略管理个别方面的各类分析方法已不能适应80年代战略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用整体分析方法研究战略管理问题。这一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以被概括为两大主要理论:一是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人物的竞争战略理

16、论(结构学派);二为企业能力理论,包括以沃纳非尔特等人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源基础学派和以福斯、哈默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能力学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战略管理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研究重点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包括动态能力理论、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战略生态理论。(二)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综述40年来,企业战略思想和理论不仅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战略学派。战略管理理论产生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占主流地位的学派主要是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设

17、计学派,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主流学派为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设计学派这一学派以安德鲁斯、钱德拉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菲利浦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1957)、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哈佛商学院经营战略:内容和案例(1965)等。安德鲁斯在1965年提出了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成是一个概念形成过程,认为战略的制定应该是管理者一个有意识但非正式的思维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

18、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它表明,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将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能使企业内部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相协调。设计学派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SWOT模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至今仍在各种战略分析活动中广泛应用。它的缺陷是认识过于僵化,将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看成两个割裂的过程,因而不能动态的理解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有机联系。计划学派计划学派以安索夫等人为杰出代表,安索夫(1965)所著公司战略一书为其产生标志,这本著作

19、在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规范、增长数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并首次将战略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其他代表作还有:彼得安伦兹、乔治斯坦纳最高管理层的规划(1969)、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等。该学派认为:战略管理是一个受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正式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果变化的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采用核查清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由分析技术来支撑,注重战略的分解和正式化。计划学派适合于比较简单的组织和较稳定的环境。该理论在随后的发展中,产生了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

20、与获利能力关系等概念和研究方法。但战略并不等同于计划,因为从战略角度分析,不论是外部环境或是内部能力都是很难计划的。结构学派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麦克尔波特教授。他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出版了战略竞争和竞争优势两本著作,在这两本书中,他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这一分析范式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研究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的竞争战略,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波特从研究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特点入手,对各种竞争环境中制约

21、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即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取决于5个基本因素,分别为: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生产者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威胁。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在此行业中的发展机会和最终潜在利润的大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战略。波特的产业分析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统治地位,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一模式过多的强调了外部环境,过分突出市场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和能力。能力学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

22、得(C.K.Prahalad)、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人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能力观受到理论界得青睐,战略管理理论由波特的结构观转向了能力观,即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这一学派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章是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得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能力”。这篇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实业层次结构时(这句话什么意思?),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能力学派是一种强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

23、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该学派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普拉哈拉得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二是以斯多克、伊万斯、舒而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这种观点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两种能力观虽然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表现的特有能力,但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后者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能力学派在弥补波特的缺陷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缺陷,即极少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完全是从企业内部的视角出发。可见,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的理论都比较片面,均过分单一强调

24、企业外部环境或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学派的出现,为战略管理理论架起了结构观和能力观之间的桥梁。资源基础学派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公司资源学说一文,他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益于组织经济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框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沃纳菲尔特、里普曼、罗曼尔特、巴尼、柯林斯和皮特瑞夫等人。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为:企业

25、的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异质性的、非常难以模仿的、效率高的专有资源,并且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竞争优势的保持在于不断的形成、利用这些专有的优势资源。企业在实施发展战略的时候,首先是确定公司的独特专有资源;而后,确定在何种市场上可使这些资源获得最优效益;最后,确认实施的方法,进人该领域或是出售这些专有资源给该领域的相关企业。资源基础论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进步,但也存在很多理论上的缺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资源理论的应用性不强,对资源如何合理配制没有给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资源理论非常强调技术、知识、资源等客观显现因素的作用,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涉及

26、较少。(三)90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竞争对抗的特点之一是使竞争对手消失或丧失优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只靠自身的资源求得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由之前的只强调竞争转向互利合作,因此,超越竞争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焦点。这一时期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战略生态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边缘竞争理论。战略生态理论1996年,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出版的竞争的消亡一书提出了战略生态理论。

27、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管理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阐述了“共同进化”的思想。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他建议企业高层管理者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价值,(?)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即战略管理理论应建立于互惠共存基础之上。动态能力理论1997年,提斯、皮

28、萨罗和肖恩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将演化经济学的企业行为和能力模型引入能力理论,是对核心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只有具备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competences)的能力(ability)。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并在三个关键要素基础上来构建企业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边缘竞争战略理论1998年布朗与埃森哈特共同出版的边缘竞争一书,吸收了环境复杂性理论和进化理论等前沿理论,针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给企业和管理界带来的新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

29、的战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变革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对组织进行变革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边缘竞争战略把“如何制定战略目标”和把“如何制定战略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寻求新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的方法,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什么能是业绩的动力?不通!)。二、资源基础论研究综述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源基础论最早源于潘罗斯(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在该书中他研究了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以企业内在成长论来研究企业,

30、试图使存在于企业中的经济资源专门化。而资源基础论的正式诞生的标志是沃纳菲尔特(Wernedelt)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该文首次提出并发展了潘罗斯的见解,提出了“以资源的观点观察企业将会导致与传统的产品观点截然不同的见解”并且指出“能够识别出导致高利润的资源的类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是在打破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平衡。”该文首次正式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对于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理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后,巴尼、皮特瑞夫等许多学者对资源基础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其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31、方面:(一)资源的分类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每种资源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对于资源的分类,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葛安特(Grant)提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而巴尼(Barney)则将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技术资源;米勒和山思(Miller & Shamsie)认为,基于模仿壁垒,所有的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源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唐春辉认为,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资源可以分为三类: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和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只是资源(?),主要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机或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二)资源基

32、础论的经济学基础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产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或从属于广泛的经济学理论。事实上,以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就会产生不同的关于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基础论,经济学基础不仅限制了其研究结构和核心内容,还决定了该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一个合适的经济学基础对企业资源基础论的研究非常重要,从资源基础论产生开始,就有学者对其经济学基础进行了研究。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佛斯(Foss)认为,企业资源基础论产生于、依赖于或从属于广泛的各门各类的经济学理论,如进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与佛斯不同,巴尼(Barney)则认为,企业资源基础论至少有三种经济学基础

33、,分别是新古典经济学(Ricardo,1817)、产业组织经济学范式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Porter)、进化经济学(Nelson&Winter,1982)。同时,巴尼进一步指出,不同经济学基础的企业资源论之间并非完全不同,例如,他们都共享一种假设,即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并且认为这种异质性会永远存在下去;其核心问题都是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盈利。(三)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企业资源与竞争力的关系既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阻碍,亦或是无关(什么意思?),而资源基础论关注的是起促进作用的战略资源,即“战略相关资源”。巴尼(Barney)指出,具有持久竞争优势潜力的企业资源必

34、须具备四个特征。首先,这种资源对于企业利用机会、减少外部环境的威胁是有价值的。其次,这种资源在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中是稀缺的。第三,这种资源不能被完全模仿。第四,这种资源在战略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不存在战略上对等的替代资源。其假设前提是资源为异质的和不可移动的,各企业在管理与实践中拥有资源的多少不同,并且资源的差异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同时企业采取机制防止这些资源向其它企业移动,则这些资源能长期为该企业所有,使企业从中持续获利。皮特瑞夫(Peteraf)从资源的差异性入手,研究如何从不同竞争战略中获得竞争优势。他在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中,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竞争战略。

35、首先是以资源异质性为核心的竞争战略。资源异质性表明“优势要素的供给是有限的会导致无弹性的产品供给典线”,(引文都应注明出处)具有优势要素的企业会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如果资源的异质性不能长期保持,那么“随着其他有效率的生产者进人市场,供给会增加结果,租金会消散,所有的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回报”;其次,采取事后限制竞争的战略。事后限制竞争的战略具备两个关键要素: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这一竞争战略可以有效地限制竞争,避免企业租金被耗散;第三,不完全流动性的竞争战略。所谓不完全流动性是指“那些可以市场交易,但是,在现实企业中的用途较其他企业更有价值的资源”。这种竞争战略要求企业充分地利用了企

36、业内部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在持续地获得市场租金同时,实现租金在企业内部分配;第四,事前限制竞争的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以较低的成本从市场上获得优势资源。1995年,柯林斯和蒙哥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对企业的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认为,价值的评估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行业环境,通过与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只有拥有了与预期业务与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资源才最具价值,企业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四)主要观点资源基础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条件分析,相关结论可以总结为:企业

37、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所控制的资源有关;这些差异是相对稳定的;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绩效的差异;企业不断寻求提高提绩效的有价值的资源。其理论范式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表达出其核心思想: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更进一步说是由所控资源的差异来解释的,这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三、资源协同配置的相关研究综述在战略管理理论上,最早对企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战略学家安索夫。以他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又称资源配置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过程,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要通过筹划,研究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指导企业

38、经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于资源协同配置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能够有效的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充分发挥所有资源的作用,并用系统的观点,在整个系统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来发挥各个资源的作用,使资源的运作产生协同效用。在制定企业基本战略,识别企业战略机会的时候,应对公司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逻辑清晰的审计,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以指导企业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协同的内涵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安索夫认为,协同是“企业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出处?)他较早地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即为什么企业整体价

39、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亦即企业取得有形和无形收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日本战略专家伊丹广之(Hiroyuki,Itami)认为,“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企业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企业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益就发生了。当若干领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资源而不会影响其他领域对这种资源的使用时,协同效应就产生了。互补性资产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形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巴泽尔(Robert Buzzell)认为,“协同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协

40、同创造价值主要有四种:对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的相似性以及对企业形象的共享。(上文伊丹广之和巴泽尔的引文都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也都没有注明出处?)(二)协同力与资源配置、经济绩效的关系顾保国、方晓军在其论文基于协同力的企业集团共有资源配置分析中,构建了一个“协同力资源配置经济绩效”理论模型。其中协同力指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经济组织通过管理活动用于组织、协调和开发资源以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才能。这一模式指出,协同力通常在内部形成,而企业的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则是在市场上获得的资产,或是在企业集团协同力影响下在其内部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一方面,企业集团协同力

41、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其资源的储存;另一方面,企业资源的获得依赖于协同力的运用。协同力是企业集团内部共有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和保证,而集团内部共有资源有效配置是其经济绩效的外化。(三)资源协同配置模式安索夫1999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协同与能力一文,总结了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三种资源协同模式:销售协同。当使用相同的销售渠道、营销队伍或仓储方式时,销售协同就会产生。运营协同。这种效用主要来源于对人员和设备更充分的利用、对日常管理费用的分摊、学习发展周期的同步性等方面。投资协同。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对固定资产、原材料以及研究开发成果等资源进行共享的机会。四、市场战略研究综述关于市场战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

42、下几个部分:市场进入战略、间接战略、进攻型战略和防守型战略。丹尼尔(Daniel)指出,市场进入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克服进入壁垒,关键步骤是确定目标市场的利润机会,并运用新的方法来利用这些机会。同时,他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企业市场战略:中介战略。使用中介战略的企业处于买方和卖方之间,提供能够促进直接交易的市场策划和其他服务。集中战略。指向同一个消费者提供不同供给者的产品,以便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迂回战略。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战略绕开经销商和其他中间商,以便更接近消费者,或者绕开批发供应商而直接与初级供应商进行更亲密的接触,使经销更加合理化。连接战略。应用这一战略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整合或签订合

43、同,从而产生序列经济和更好的协作来形成联盟,对付竞争者。间接战略是赢得市场的重点,指避免直接对抗,在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发现和了解的领域建立阵地,进攻不设防的区域,使附加价值最大化。有学者认为,间接战略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实力经济、无防御市场、阻力最小之路和最低期望线。进攻型战略和防守型战略是企业管理市场的重要方法。进攻型战略的具体方式有四种:即努力成为市场创造者、套利者、中介和网络组织者。防御战略用于保卫市场地位免遭市场新进入者或竞争对手扩张现有业务的影响。做好防御战略要注意几方面问题:灵活应对、不要过度扩张、创新、注重研发竞争和市场智慧。这些理论都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对企业发展构建一个蓝图,但

44、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一是产业选择问题,二是企业在所选定的产业内的竞争地位的把握。如果能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企业将会有一个巨大发展空间。但此理论仍有缺陷,产业选择依然是在现有的已结构化的产业集合中进行,既忽视了刚萌芽企业,也忽视了不同产业群的关联效应。90年代美国学者哈默尔和普哈拉提出以创造未来产业、培育核心能力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对自己有利的出发点的企业战略设计思想(这句话什么意思?)。芮明杰的产业致胜战略实质上是以竞争的完整过程为基础,以培育产业先见和核心能力的手段创

45、新未来产业,从而为企业在未来产品市场上竞争取胜奠定坚实基础。任何一个产业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产业先见之争(何意?),核心能力之争和市场地位之争。与以往的企业战略实际上基于“现在”不同,新的战略理论着眼未来。这是企业参与全过程竞争的必然要求。在尚未成熟的市场上,企业制定战略就不能将视线局限于现在,而应该将目光投向未来。五、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最大创新之处就是总结了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有机结合问题。本文在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厦工集团的发展实际,进行其战略模式的规划论证并试图进行实证分析,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

46、结合,试图揭示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企业发展机理。第三章 厦工的内部资源分析一、品牌信誉分析长期以来,厦工机械在用户当中拥有良好“口碑”。2004年6月,由世界品牌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及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并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当中,“厦工”榜上有名,位列第146,品牌价值40亿元,在行业内仅次于徐工、柳工。2004年9月,厦工牌装载机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选为“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1月,厦工商标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从而,厦工主导产品轮式装载机成为行业内既获得“名牌产品”又获得“驰名商标”的唯一装载机品牌。品牌知名度高。厦工产品进入市场早,装载机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优势,在用户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厦工品牌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均位居行业前列,是用户公认的国内装载机行业两大名牌之一。具有相对稳定的营销网络。厦工具有覆盖全国范围的营销网络,而且绝大多数代理商都是长期合作的伙伴,对厦工的产品及售后服务非常熟悉。公司通过对用户细分、品牌推广、渠道管理、产品服务等,将厂家、代理商、用户之间的三角关系变成了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