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801105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 17 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1313010214-5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78课内实验时数:0学 分:5开课单位:生物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科学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该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二方面内容。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

2、,生理学为重点。在解剖学内容中,着重介绍与生理学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部分的超微结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是生物化学、动

3、物学,为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打基础。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绪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1;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的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术语1;胸、腹部体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1;重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人体机能的调节的主要方式;内环境及自稳态的概念。难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细胞 细胞的形态与大小1;细

4、胞的一般结构与功能2;细胞连接3重点:细胞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细胞连接难点:细胞连接。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 基本组织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与功能2;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1;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2;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1;骨骼肌形态结构特点3;心肌形态结构特点3;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镜结构3;电镜下结构3;神经元的分类1;神经纤维分类1;神经末梢的分类1;神经末梢的功能1;皮肤的组织结构附属器2;附属器2;重点:四大基本

5、组织的结构特点难点: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名词解释:人体解剖生理学;内环境2.简述: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第二章 运动系统第一节 骨骼 骨2;骨连接2;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主要特征1;重点: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全身主要骨和骨连接难点:颅骨的组成,关节的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第二节 骨骼肌骨骼肌的形态3;构造3;分类3;主要肌肉的起止点1;配布1;肌肉作用2。重点:骨骼肌的形态、构造和分类难点:骨骼肌的构造和分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的作用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2

6、;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3;重点: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难点: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简述人体骨骼的组成及主要特征。2.简述体育锻炼列青少年运动系统的影响第三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刺激的定义及分类2;兴奋与兴奋性3;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2;判断兴奋性高低的指标2;兴奋性的变化3;重点: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的变化难点:兴奋性的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的研究1;静息电位3;动作电位3;重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难点:生物电产生的

7、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1;骨骼肌细胞的收缩3;骨骼肌收缩的形式1;影响因素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3、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的过程2;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的特征3;骨骼肌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分子组成2;肌丝滑行的过程和机制3;肌肉收缩的形式1;重点: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难点: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纤维的细微结构和分子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法作业:1. 简述刺激的定义及分类,2. 简述生物电产生的机制。3. 简述骨骼肌细胞的收缩的机制。第四章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与

8、功能2;神经系统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神经系统常用术语3;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常用术语难点: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位置2;脊髓的形态2;脊髓的内部结构3;脊神经的组成2;脑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3;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3;小脑的外形、分叶及其内部结构1;大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3;重点:脊髓的内部结构;脑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大脑的外形、分叶及内部结构;难点:脊髓的内部结构;脑的内部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的分支及功能2;脑神经的分布3;脑神经的功能3;

9、脑和脊髓的被膜1;脑室1;脑脊液1;脑脊液的生成和循环2;脑和脊髓的血管1;重点:脊神经的分支及功能;脑神经的分布;脑神经的功能3难点:脑神经的分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突触的概念和类型2;突触传递3;兴奋性传递的其他方式1;神经递质2;受体2;反射及反射弧1;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3;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3;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3;中枢递质的类型2;反射活动的协调1;重点:突触及突触传递;反射中枢活动的基本特征;间脑的分部及其主要核团难点:脑的内部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1;

10、丘脑的核团组成1;丘脑的三类核群在感觉传导方面的功能3;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1;重点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3;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结构基础和功能3;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和第二体感区的部位、分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3;感觉柱的概念1;大脑皮层不同感觉代表区的部位3;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痛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特点2;痛觉过敏和牵涉痛的发生机制2; 重点:丘脑的三类核群在感觉传导方面的功能;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难点: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通路结构和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六节 神经

11、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的组成1;运动单位的概念3;牵张反射的概念、分类(腱反射和肌紧张)3;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及其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3;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分区构成特点,运动柱的概念3;重点运动传导通路,软瘫和硬瘫的产生机制,巴宾斯基征所代表的意义3;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等传统概念的新认识3;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其与软瘫和硬瘫的关系3;脊髓的整合功能1;脊休克实验所提示的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1;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功能3;脊髓的姿势反射,包括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和节间反射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的概念1;去大脑

12、僵直的产生机制,a僵直和丫僵直的概念和产生机制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包括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2;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黑质和纹状体2;黑质-纹状体环路的组成、不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及其功能,基底神经节损伤后导致的疾病,如震颤麻痹、舞蹈病等2;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不同调节功能3;小脑局部神经元回路1;重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分区构成特点;运动柱的概念;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功能难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机能的调节内脏神经的概念1;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3;掌握交感神经

13、低级中枢的部位1;交感干的组成、交感神经节的椎旁节和主要的椎前节3;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2;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3;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3;副交感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的分布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3;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和分布1;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特点1;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3;丘脑下部分泌的神经激素的种类和功能3;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3;下丘脑生物钟中枢的部位和日节律形成机制3;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机制,边缘系统的功能1;杏仁核与本能行为和情绪形成的关系1:摄食行为的调节机制1;摄食行为的调定点、

14、摄食中枢、饱中枢、瘦素的生理功能3;饮水行为的调节机制,特别是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控制机制1;性行为的调节机制1;边缘叶与恐惧、发怒、格斗-逃避反应的关系1;恐惧与焦虑、发怒和平静愉快和痛苦的神经生理学基础1;情绪生理反应现象和机制1;神经内分泌的概念和神经激素的种类及其功能1;神经递质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如对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的调节、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的调节、对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功能轴的调节、对神经垂体激素的调节等1;激素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神经系统对免疫的调节1;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1;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1;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1;重点:交感神

15、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特点;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难点:下丘脑对摄食、饮水、体温、性欲、生物节律、防御反应等的调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3;条件反射的消退1;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3;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1;通过大脑皮层不同语言区的损伤造成的语言障碍类型判断不同语言中枢的功能3;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记录方法1;脑电图和皮层电图的概念1;脑电图波形的分类及各自代表的生理性意义1;脑电波形成的机制1;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1;睡眠的时相1;睡眠的发生机制1;学习与记忆的

16、概念1;学习与记忆的形式1;人类记忆饿过程(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1;遗忘的概念和可能机制1;重点: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难点: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1.神经元的一般功能。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3.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一般特性第五章 特殊感觉器官第一节 视觉器官眼视觉器官的形态结构2;眼的折光成像及其调节3;眼的感光换能作用3;视觉传导通路与皮层定位2;视野与立体视觉1;眼的卫生保健1;重点:眼的折光成像及其调节及其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黄斑、视神经盘的概念;难点:视网

17、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位听器官耳外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中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2;内耳的形态与结构3;声波在听觉器官内的传导途径3;正常人的听力范围1;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2;耳蜗的生物电现象3;听觉传导路2;双耳听觉与声源方向的判定1;听力障碍1;位置的感受3;重点:声波在听觉器官内的传导途径;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觉传导路;位置的感受。难点: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觉传导路;位置的感受。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1;味觉感受

18、器1;皮肤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感受器1;重点: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难点:皮肤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感受器作业:1眼球壁由几层组成?分别是什么?并简述各层组成?2感受器有几种分类方法?各是什么?各包括什么?3简述内耳的功能。第六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概念,以及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2;血液的运输功能及其对于细胞代谢、机体各部分间联系以体液调节的重要意义3;血液的防卫功能2;血细胞比容2;重点:血液的运输功能及其对于细胞代谢、机体各部分间联系以体液调节的重要意义;血细胞比容。难点: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

19、二节 血浆生理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黏滞度、血浆渗透压、血浆pH值的概念和正常值3;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2;血液的缓冲作用2;重点:血浆的组成、血浆黏滞度、血浆渗透压。难点:血浆渗透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正常形态1;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3;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可塑变形性特点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叠连和血沉原理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溶血3;红细胞的功能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1;白细胞的分类、形态和数量的正常值3;各种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2;白细胞的生成、破坏及其调节机制1;血小板生成、破坏及其调节机制1;血小板的功能3;重点: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溶血

20、;红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形态和数量的正常值;各种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难点: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叠连和血沉原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3;生理止血的概念3;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的组成和抗凝机制3;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纤溶机制2;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的因素1;重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的组成和抗凝机制。难点: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液凝固过程,抗凝系统的组成和抗凝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血型的

21、概念、分类,红细胞血型的分型原则3;白细胞血型的概念1;血量的正常值、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的方法3。重点:血型的概念、分类,红细胞血型的分型原则。难点:血型的分类,红细胞血型的分型原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1.简述人体血液的生理功能。2.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3.简述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第七章 循环系统第一节 概述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体循环与肺循环3;重点:体循环与肺循环难点:体循环与肺循环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脏2;血管2;淋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重点: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心脏各腔的主要形态结构;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及

22、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功能;肝门静脉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部位和途径难点:肝门静脉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部位和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心脏生理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2;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音与心电图2;自律细胞(以窦房结细胞为例)和工作细胞(以心室肌细胞为例)的动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心动周期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的概念及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机制。难点:心肌细胞的动作

23、电位及离子机制;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血管生理血流与血压2;动脉血压与脉搏2;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3;重点: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和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动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3;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3;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的作用1;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2;高位心血管中枢的生理意义1;重点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缓冲反射的通路、作用及意义3;化学感受性反射和其它

24、心血管反射1;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及特点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3;血管内皮舒张物质和NO的概念及作用2;组织代谢产物调节和肌源性调节的意义1;重点: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缓冲反射的通路、作用及意义;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和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心血管的神经支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1循环系统的功能?2简述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三条通路?3.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第八章 呼吸系统第一节 概述呼吸的概念1;呼吸的过程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重点:呼吸

25、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难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鼻和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1,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3;喉的位置、软骨支架1;喉的连结1,环甲韧带的位置3;喉肌的名称、起止和功能1;喉腔的结构和分部3;气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3,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及其意义3;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叶3;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1;区别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和脏、壁胸膜的关系1;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3;纵隔的概念和划分3;各部的内容1;重点:喉腔的结构和分部;气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叶。难点:肺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分叶

26、。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呼吸生理肺通气的概念3;肺通气的功能结构1;呼吸运动的形式1;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3;胸内负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气胸的概念及其危害2;什么是肺通气的动力3;呼吸肌的分类,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形成1;呼吸阻力的分类,包括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及分类;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3;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1;呼吸功的概念1;潮气量、补吸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原称时间肺活量)、机能余气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等概念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及其原理3;气体分压的

27、概念1;气体分压和气体交换的关系2;肺泡、血液和组织液中气体的分压值3;呼吸膜的组成1;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3;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3;肺扩散容量的概念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扩散的时程及其特点1;组织换气过程及影响组织换气的影响因素2; O2和CO2在血中存在的形式2; O2和CO2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1;O2和CO2在正常人血中的含量1;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过程3;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1;氧解离曲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化学结合CO2的两种运输形式3;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特点1。O2和CO2运输的相互关系1;重点:胸内负压的形成机

28、制及其影响因素;潮气量、补吸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原称时间肺活量)、机能余气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等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及其原理;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过程。难点:呼吸阻力的分类,包括弹性阻力和顺应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及其原理;氧解离曲线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起源3;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1;呼吸中枢的概念及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生理功能2;大脑皮质对呼

29、吸运动的调节作用1;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3;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分布部位、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意义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概念及其意义1;重点: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分布部位、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意义。难点: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包括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分布部位、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30、:教授法作业: 1、呼吸道的特点?2、呼吸运动形式有哪些?3、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是什么?4、胸膜腔特点是什么?第九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和胃肠道括约肌的生理作用)1;消化道的内在和外来神经支配1;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种类、分泌方式及生理作用1;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和胃肠道括约肌的生理作用)难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和胃肠道括约肌的生理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消化管的形态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1;咽

31、峡的构成3;舌的形态结构和舌乳头的分类及功能1;舌肌的配布和功能1;牙的形态和构造3;乳牙和恒牙的牙式1;三对唾液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3。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特征1:咽鼓管咽口、咽淋巴环、梨状隐窝1;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及狭窄部位3;胃的形态、位置、分部和毗邻3;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构造特点3;空回肠的位置、形态、主要功能和鉴别特点1;大肠的分部及结构特征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3;直肠和肛管的形态位置和结构3;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和胃肠道括约肌的生理作用)难点: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

32、节律和胃肠道括约肌的生理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消化腺唾液腺的位置、形态3;唾液腺的组织结构1;肝的形态、位置、分叶2;肝的组织结构3;肝外胆道的组成3;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1;胰的形态、分部和位置3;重点:唾液腺的位置、形态,肝的组织结构;肝外胆道的组成。难点:肝的组织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四节 食物的消化唾液的成分、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1;咀嚼的概念1;吞咽的机制1;胃液的分泌细胞的种类和分泌的物质种类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机制3;刺激和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质1;胃液分泌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调节因素1;胃的运动形式3;胃排空的

33、机制和影响因素2;呕吐的机制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3;胰液分泌的调节机制1;重点胆汁的成分和作用3;胆汁分泌的调节机制1;胆囊的功能1;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机制1;大肠液的作用1;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及其意义2;大肠的运动形式1;排便机制1;重点: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分泌调节机制;胃的运动形式;胰液的成分和作用。难点:胃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的调节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的概念和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3;吸收的形态学基础1;解吸收的途径和方式1;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3;重点:吸收的概念和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

34、制。难点: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1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特? 2简述胆汁中胆盐的作用。3消化系统分哪几部位,其中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分别是哪些部位?4胰液的成分及作用是什么?第十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概念3;机体能量的来源2;能量的转移和利用过程3;能量代谢率的概念3;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1;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3;体表面积、性别和年龄对能量代谢的影响1;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包括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等3;基础代谢的定义3;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1;重点:能量的

35、转移和利用过程;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包括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等。难点:能量代谢的测定。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的测定方法3;人体体温的正常值和波动范围(包括直肠温、口腔温与腋窝温)3;体温相对稳定的意义1;机体产热的途径和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3;产热活动的调节1;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和途径,包括辐射,传导与对流和蒸发散热,无感蒸发与发汗的概念3。汗腺活动的特点及调节机制1;温度感受器的分布特点1;体温调节中枢和调定点的概念3;体温调节的机制2;体温调节反应2;重点:机体产热的途径和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机体散热

36、的主要器官和途径,包括辐射,传导与对流和蒸发散热,无感蒸发与发汗的概念;体温调节中枢和调定点的概念。难点:体温调节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第一节 概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排泄的概念和途径1;重点:泌尿系统的组成。难点:排泄的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肾的结构肾的形态、位置3;肾的毗邻1;肾的被膜和构造3;肾单位的构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膜的构成,近球小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3;肾血管的分布及特点1;重点:肾的形态、位置;肾单位的构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膜的构成,近球小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难点:肾单位的构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膜的构成,近

37、球小体的概念、构成和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尿的生成过程及原理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球滤过率概念3;原尿和终尿的概念1;滤过膜的结构1;其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通透性的特点2;有效滤过压的概念3、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血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2;重吸收、分泌的概念3;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方式1;各种营养物质在肾小管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3;同向转运过程及意义1;H+、K+、NH4+的分泌机制及其意义3;尿量、尿液渗透梯度、浓缩的尿液、稀释的尿液的概念1;尿液浓缩和稀释在肾脏的靶部位,以及尿液的稀释和

38、浓缩的生理意义1;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水利尿)的机理 2;机体缺水后尿液浓缩的机理 2;肾髓质渗透梯度现象1;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及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1;逆流倍增假说与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关系1;直小血管逆流交换假说与肾髓质渗透梯度维持的关系1;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2;重点:有效滤过压的概念;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血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各种营养物质在肾小管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同向转运过程及意义1;H+、K+、NH4+的分泌机制及其意义。难点:各种营养物质在肾小管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同向转运过程及意义1;H+、K+、NH4+的分泌机制及其意义。教学手段

39、: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肾泌尿机能的调节渗透性利尿的概念和原理3;球管平衡的概念和原理1;肾交感神经对肾脏功能的调节以及肾交感神经参与的反射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决定作用及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机制3;心房钠尿素对肾功能的调节1;重点:抗利尿激素对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决定作用及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机制。难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五节 排尿管道输尿管的形态、行径位置

40、、分段和三个狭窄部位3;膀胱的形态、分部1;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和意义3;膀胱的位置和毗邻1;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1;重点:输尿管的形态、行径位置、分段和三个狭窄部位;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和意义。难点:膀胱三角的位置、粘膜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1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影响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的因素 3.简述滤过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第一节 淋巴器官胸腺的形态和位置1;胸腺的组织结构2;胸腺的功能2;主要淋巴结的分布1;淋巴结的微细结构3;淋巴结的功能2;脾的形态和位置2;脾的微细结构3;脾的血液循环1;脾的功能1;重点:淋巴结的微细结构;脾的微细结构

41、。难点:脾的微细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淋巴管道淋巴系统、淋巴管道的组成和功能3;乳糜池的位置1;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起始、注入部位及收纳范围3;腰干与肠干的形成与收集范围1;重点:淋巴系统、淋巴管道的组成和功能;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组成、起始、注入部位及收纳范围。难点:淋巴干收集的范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作业:第三节 淋巴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功能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3;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1;重点: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难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

42、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第一节 概述生殖系统的重要结构的英文名称3;生殖器的组成及其功能3;生殖概念1;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3;重点:生殖器的组成及其功能。难点: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和功能1;睾丸和附睾形态、位置和结构1;睾丸的的生精功能,包括精子的生成过程,精子的运动原理及其调节,温度对生精的影响1;抑制素和雄激素结合蛋白的概念2;睾丸分泌激素的种类(雄激素、抑制素、雌激素等),雄激素的种类1;雄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3;睾丸功能的调节机制,包括生精功能和睾丸激素分泌的调

43、节2;丘脑下部垂体睾丸轴及其活动的调节1;输精管的分部、结扎部位和射精管的合成、开口3;精囊腺、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1;前列腺的形态、位置、主要毗邻关系3;阴囊的层次和来源1;阴茎的形态、分部和构成3;男性尿道的分部3;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3;重点:睾丸和附睾形态、位置和结构;雄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难点:;睾丸功能的调节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教授法第三节 女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和功能1;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3;卵巢的生卵功能和卵巢的周期活动2;卵子发育、成熟与排卵过程,卵巢内因素与排卵的关系,排卵的检测方法1;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多种激素水平的关系2;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3;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3;月经周期中的不同时相卵巢分泌激素的种类和水平的变化规律2;排卵前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规律2;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月经周期和女性生殖活动的调节3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结扎部位2;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3;子宫固定装置的名称和功能1;阴道的形态、位置3;阴道穹的形成与毗邻3;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和构造特点2;受精机制和受精卵着床机制3;妊娠的维持机制2;分娩机制3;重点:卵巢和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