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礼仪文化的现代价值(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中礼仪文化的现代价值(13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礼记中礼仪文化的现代价值-第 12 页礼记中礼仪文化的现代价值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SKPJ-2014-17) 摘要:礼记四十九篇,内容包罗万象。大而至于祭天、祭地、祭祖宗,小而至于洒扫进退、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巨细不遗。我们今天研读礼记,其价值有二:一方面在于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借鉴。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礼记中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1、孝父敬母之礼;2、待人接物之礼;3、婚嫁之礼;4、丧祭之礼;5、生态文明之礼等。 关键词:礼记;礼仪文化;现代价值 中国素有“仪礼之邦”之美誉。在我国古代社会,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下至百姓衣食住行,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平治天
2、下。孔子以礼作为“六艺”之一教授弟子,并将礼视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提出“不学礼,无以立”1P176。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P2107荀子?大略篇也强调:“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4P495可见,礼仪在治国导民、道德培养中已充分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Y。”4P1907 追溯历史,我国传统礼仪为儒家所开创,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与礼仪有关,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从经学史来看,三礼之中,礼记原
3、来不是“经”,后来成了“经”。礼记原来在三礼中排老么,唐代以后排老大,一花独秀。这还不算,四书中的内容,礼记又占了一半。因为四书中的大同和中庸即出自礼记四十九篇。为什么这么红得发紫?原因就在于它的内容实用,与时俱进,不是死板的教条。所以,在礼仪文明形成的长河中,始终忠实地陪伴着我们的只有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内容包罗万象。大而至于祭天、祭地、祭祖宗,小而至于洒扫进退、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巨细不遗。既有对礼之起源、制作、践行及意义的深刻论述,又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讨论,也有对理想社会与制度的阐释。 我们今天研读礼记,其价值有二:一方面在于认识。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通过礼记,可以了解
4、古代秦汉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了解古代的各种祭礼、丧礼、冠礼、婚礼、聘礼等,了解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见解和态度。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在于借鉴。礼记中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固然有糟粕,比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体现剥削阶级利益,比如顽固宣扬男尊女卑思想等。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纳其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内容,提炼出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古代传统礼仪,并为之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加以继承和发扬。 礼记中关于礼的重要论述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下面仅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孝父
5、敬母之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6P2545对父母,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孝顺父母。礼记中讲到孝顺父母的地方很多。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酰?昏定而晨省。”4P29也就是说,孝敬父母要从父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饮食起居等小事做起。父母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要谨慎周全,父母衣物,三餐食物,房子住宿,交通车辆皆应安排妥当,不可让父母挨饿受冻,遭风雨侵袭,这是身为子女应当时时关怀父母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更要恭敬从命,虚心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命令,尊重父母的心思和意愿,令其身心愉悦。内则所云“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4P1149即是此意。尤其是父母年老之时,物质需求
6、反为次要,更需要的是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关爱和呵护。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子女与父母不能时刻团聚在一起,子女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以外,更应该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以关心和慰问,不让他们感到冷清,不让他们产生孤独感。 同时,努力对父母负责,所作所为不让父母担忧,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4P33(曲礼上),出门必先禀告父母,回来也必先面告父母;出游的地方必须有常规,学习必须有正业。也要努力做到“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之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内则)4P1128。只有心系父母,考虑到父母的荣誉,才不会做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情。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家耳熟能
7、详。古往今来,孝顺父母的事迹数不胜数,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陈斌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每天能亲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陈斌强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当然,现代社会,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致其露宿街头的现象也偶有发生。那些弃父母于不顾的人是否应该读读礼记进而规正自己的行为呢? 需要注意的是,孝顺父母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愚孝”。如果父母有错误,还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其指出来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内则所讲“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4P1126即是此
8、意。 礼记?内则篇集中讲述侍奉父母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的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关于待人接物之礼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就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而言,礼记也是一本必读之书。礼记中有诸多关于礼之意义的论述,亦有不少论及平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应当注意之事。这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极大的启发及教育意义。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礼仪要通过行为细节来体现。曲礼上云:“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4P29我们要尊重长者,对于长者的问话,要懂得谦让,要注意礼貌,最好也要做到“正尔容,听必恭”4P57。否则
9、,都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表现。 曲礼上论及拜访亲友时的注意事项:“将上堂,声必扬。”4P45将要进去拜访,一定要先发出声音以示意,不能不打招呼直接进入朋友家中。当然,现代社会通讯比较发达,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即可提前通知对方。同时,是不是在朋友处可以肆无忌惮的随意玩耍而不顾及时间呢?不是的。如果“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4P60,那么,拜访者就可以离开了。少仪篇“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4P1388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赵逵夫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联系现实写道:“现在有些人拜访人,一坐几个小时不走。主人已表现出困倦之意,也似乎看不出,尽说些
10、不相干的闲话。主人问几点了,意欲让其知时久而离开,他竟一点不懂。这是失礼的表现。”9 礼记是对人生经验有着深刻总结的书,散见于曲礼、内则、少仪等篇中的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并不是一些干巴巴的规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尽可参阅。 三、关于婚娶之礼 礼记?昏义篇是解释婚礼制定意义的专篇。其开篇即解释了古人重视婚礼的原因,“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4P2274。在古人眼里,婚礼是众礼之本。当然,古人之所以重视婚礼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则可以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则可以有人祭祀男方死去的祖先,三则可以传宗接代。可见,婚
11、礼在祖先和后世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所不可少的环节,是成家立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说,“昏礼者,礼之本也”4P2277。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且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举行公开的婚礼仪式,正是当事人向社会各界公布其婚姻关系合法性,求得社会认同的必经形式之一。昏义篇中明确规定了婚礼的六个步骤,即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从性质上来讲,六礼是合法夫妻关系成立的不可或缺的手续。其性质就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八条的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
12、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当然,六礼的步骤,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合并简化的趋势。现代社会流行的作法,一般来说只有三步:第一步,男女双方要见面、要互相认识,此即古礼之纳采;第二步,交换订婚礼物,此即古礼之纳币;第三步,亲迎这一步,古今相同。不同者,古人骑马、乘车、坐轿,今人则无论城乡多用汽车。 经过“六礼”,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如何做到 “谷(按:活着)则异室,死则同穴”7P333,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夫妻彼此尊重绝对是少不了的。昏义有云:“共牢而食,合卺而?S,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4P2274“共牢而食”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仪式,简言之,就是夫妇同吃一个碗里的
13、饭。其用意即表示夫妇相亲,地位相等,不分尊卑。(“共牢而食是怎样表示夫妇同尊卑”一问题可参见吕友仁师礼记讲读)可见,尊重在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古今是相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能够慎重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从而导致诸如闪婚闪离、小三上位等婚姻问题的频频出现,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天,我们品读礼记,重温其中深刻的礼义,可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 四、关于丧祭之礼 礼记中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这些篇目文字枯燥难懂,内容又远离今天的生
14、活。但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在是珍贵的文字资料。 今天的一些民俗遗留依然可以从礼记中找到依据。在父母的忌日要进行哀悼,祭义云:“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忌日必哀。”4P1810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故忌日不乐”4P234也是此义。在忌日这一天,子女是要停止工作的。之所以停止工作,并非因为这一天不吉利,而是因为这一天思绪整个儿的被思亲所占据,没有心情工作。这是一种真挚情感的表现。 大家也许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土葬时所用的棺木前和花圈正中都有一“奠”字。“奠”其实就是祭祀的意思。为什么不用“祭”而
15、用“奠”呢?因为礼记?檀弓下说:“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谓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按:尸是代替死者接受祭品的人),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4P362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云:“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盖哀不能文,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之也。”8P1315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下葬为分界线,下葬之前的所有祭祀亡灵的活动都叫做奠,下葬之后的所有祭祀亡灵的活动都叫做祭。而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都是在下葬前,所以用“奠”而不用“祭”。 五、关于生态文明之礼 如今,在饱受雾霾之苦,期盼“APEC蓝”常态化的时候,我们可曾注意过礼记中曾有过一些关于如
16、何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论述?如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丈夫不掩群,士不取卵。”4P159又如王制:“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4P505这些论述讲都要求人们对待自然资源要有所节制,有所保留,断不能为了一时之需而一网打尽,这样才可以保证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持续使用。王制又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W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不卵,不杀胎,不?|夭,不覆巢。”4P506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打猎,砍伐,采摘,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月令篇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17、的全年施政纲领,其中固然含有迷信色彩,但其集中谈到了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社会活动的问题,对后世还是颇有影响的。比如,在孟夏之月,“(草木)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4P659;又或在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4P697等等。 在古代,礼对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相处,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如果我们今天也能坚持这么做,对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都会大有益处的。 六、结 语 作为一部先秦之时礼俗及人们有关礼俗各种观念的文献,礼记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又有一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所以,新时期我们应坚持推陈出新、准确把握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礼记
18、的内涵与实质,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才能使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波助澜,才能使传统的“礼仪之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春秋左传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吕友仁师.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吕友仁师.礼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孝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7诗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8朱熹.仪礼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赵奎夫.与现代精神文明J.西北师大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