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授课人纪春玲授课日期2015.12.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而登岳阳楼正是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一首诗。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本诗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半壁江山沉沦的悲痛。诗
2、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具备一定的诗歌积淀,在阅读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作者流亡途中复杂情感,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学会面对生活当中的挫折,并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比较阅读法、讨论法课型阅读课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景悲
3、 悲 己悲 国悲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诗歌:三、研读诗歌: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在我国古代,不管是佛、道、儒这些宗教门派,还是皇家贵族,都把楼阁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这些楼阁一般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这些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们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也因这些楼阁而诞生,而这些楼阁也因这些文章的流传而声名远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了。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即便是登临同样的名胜古迹,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岳阳楼,期待与一位
4、诗人发生心灵的共鸣。1.自由朗读诗歌。2.请一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其他同学订正读音。3.齐读诗歌。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倾听自由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订正读音齐读默读思考,找本诗的诗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朗读能力,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提高整体感知能力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活动意图 四、拓展延伸:五、布置作业:既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选择恰当时机穿插背景介绍。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比较本首诗与杜
5、甫的登高的异同,感受陈与义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登高 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背诵登岳阳楼其一。查找登岳阳楼其二,进行拓展阅读。精读诗歌,品析诗歌体现“悲”的词句。比较阅读背诵诗歌拓展阅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加深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课后反思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
6、,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
7、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
8、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第 7 页课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