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31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第 30 页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码:1050101A 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 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
2、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篇 总论第一章 导言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自学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
3、结合。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内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内容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
4、、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了解】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1、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2、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自学目的要求【熟悉】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下篇 各论第一章 肺系病证第一节 感冒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熟悉】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了解】治疗虚体感冒的方法。教
5、学内容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束表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加减。风热犯表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伤表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教学方式课堂
6、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二节 咳嗽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且关系到它脏;外感咳嗽治疗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疗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及诊察要点。教学内容1、 讲解咳嗽的概念,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2、 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7、。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
8、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散邪等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三节 哮病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治疗原则。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缓解期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
9、方药的特点。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心。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察知识。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哮证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热哮证
10、当清热宣肺,化痰平喘,用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证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四节 喘证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实
11、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熟悉】喘证与哮病的鉴别,寒热互见及虚实夹杂的临证治疗。【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肺肾出纳失常,且由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3、 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哮病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哮病必见喉中
12、哮鸣有声。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知识。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化热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7、 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
13、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五节 肺痈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肺痈的分期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教学内容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察知识。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
14、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祛邪为原则,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大法。4、 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清养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5、 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六节 肺痨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熟悉
15、】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培元与抗痨杀虫的意义。【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1、 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五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
16、,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七节 肺胀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首先在肺,涉及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教学内容1、 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
17、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
18、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养心扉、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6、 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涤痰、开窍、熄风法,涤痰汤加减。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喘脱
19、者,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7、 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八节 肺痿 自学目的要求【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教学内容1、了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2、强调肺痿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病机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3、了解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必要的诊察知识。4、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
20、主的原则。5、强调肺痿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6、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等治疗要点。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第二章 心系病证第一节 心悸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心悸的病因及病机。教学内容1、 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
21、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3、 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4、 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 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6、 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
22、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 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丸加减。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8、 讲解预防调护知识。9、 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
23、】胸痹的病因和病机,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胸痹的辨证及治疗原则。【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3、 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4、 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 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
24、顾同治。6、 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7、 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温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8、 提示预防调护知识。9、 介绍活血化瘀药
25、、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三节 不寐(附:健忘、多寐)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不寐的病因和病机,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不寐的辨证及治疗原则。【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3、 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4、 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
26、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 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6、 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极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 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8、 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9、 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方式以课堂
27、讲授为主。第四节 癫狂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癫狂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癫狂与郁病、痴呆的区别,癫与狂的不同。【熟悉】癫狂的辨证及治疗原则。癫狂的精神、生活调护。【了解】癫狂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癫狂证是指精神失常的一类疾患,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癫狂的病因是七情内伤,并与禀赋遗传有关。3、 强调说明癫狂以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主要病机,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阳偏盛者病狂,病机以痰火上扰为主;阴偏盛者病癫,病机以痰气郁结为主。癫狂病久,痰浊阻滞气血,则可导致血瘀。4、 讲解癫狂的诊断依
28、据,注意本病证与痫证、郁证的区别及癫与狂的不同,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 强调说明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痰火扰神、火盛伤阴、痰热瘀结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6、 强调说明癫狂各证的治疗。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火盛伤阴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7、 讲解癫狂的预防调护。8、 提示癫狂临证用药的技巧。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五节 痫病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痫病的病因和
29、病理变化,发作特点、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痫病发作的处理方法。【熟悉】痫病的辨证及治疗原则。【了解】痫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痫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痫病的病因多由先天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所致。3、 强调痫病的病理变化以肝风痰浊为主,若遇情志郁结,或劳累过度触动积痰,气机逆乱,肝风夹痰,闭塞心窍,以致突然昏倒,发为痫病。4、 讲解痫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 讲解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情绪变化,饮食
30、变化,头痛、神志变化等先兆症的表现。6、 强调痫病的标本缓急。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平肝定痫等法;平时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并调摄精神。7、 强调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心脾血虚、心肾阴虚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8、 强调痫病各证的治疗。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病丸加减。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9、 讲解痫病的预防调护。10、讲解痫
31、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六节 痴呆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痴呆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发作特点、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痴呆的辨证及治疗原则。【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3、 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4、 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32、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5、 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6、 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7、 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痰浊蒙窍,健脾化湿,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8、 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
33、的经验。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七节 厥证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的病因和病机,分类、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厥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了解】厥证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了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四肢逆冷,短时间意识欠清,移时逐渐苏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2、 了解体虚劳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3、 了解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4、 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病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5、 了
34、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6、 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饮、四味回阳饮加减。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人参养荣汤加减。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7、 提示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8、 提示气厥、瘁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胃痛的概念及临床特征。胃痛的病因和病机,分类、诊断要点及常见证型的辨
35、证施治。【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了解】胃痛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2、 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证。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
36、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3、 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4、 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的症状特点。5、 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寒邪客胃:温中散寒法,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饮食伤胃:消导和中法,保和丸加减。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中法,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胃阴亏耗:养阴益胃法,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节 痞满 2学时目的要求
37、【掌握】痞满的临床特征。痞满的病因和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痞满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痞满的一般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 1、 讲解痞满是指胸腹间痞满闷胀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3、 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的鉴别。4、 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临床上往往寒热虚实兼杂,常用仲景诸泻心汤。 5、 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
38、实痞: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二陈平胃汤加减。湿热阻胃: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虚痞: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6、 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三节 呕吐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呕吐的病因和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呕吐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了解】呕吐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
39、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2、 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 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4、 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5、 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症,病位上有所不同。6、 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应
40、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解郁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 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四七汤加减。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8、 讲解呕吐的护理及
41、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9、 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四节 噎膈(附:反胃)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噎膈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噎膈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了解】噎膈的概念和特征。教学内容1、 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2、 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 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4、 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
42、在于有无吞咽困难、食后呕出的时间。5、 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6、 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根据气结、痰阻、血瘀之不同而给予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根据津血及阳气的亏虚情况而给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7、 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
43、,补气运脾汤加减。 8、 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五节 呃逆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呃逆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呃逆的辨治原则。【了解】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教学内容1、 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2、 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 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气上逆动膈, 胃失和降,
44、膈间气机不利。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4、 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5、 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危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6、 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气机郁滞证:顺气降逆止呃法,五磨饮子加减。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汤加减。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止呃法,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7、 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教学方式以课
45、堂讲授为主。第六节 腹痛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腹痛的诊查要点和辨治原则。【了解】腹痛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1、 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2、 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3、 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4、 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治疗以“通则不痛”为
46、原则。5、 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寒凝腹痛:温中散寒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热壅腹痛:泄热通腑法,承气汤加减。食滞腹痛:消食导滞法,轻证用保和丸加减,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气滞腹痛: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血瘀腹痛: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加减。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第七节 泄泻 3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熟悉】泄泻的诊查要点和辨治原则。【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1、 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2、 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3、 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