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7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83289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5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7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7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7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70页).doc(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第 66 页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要点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目次1 总则1.0.1 为了指导我国大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的控制,有效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影响,保障工程建设和城市运行安全,特制定本控制要点。1.0.2 本控制要点适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指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1.0.3 本控制要点主要为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的控制各方提供风险控制的指导,工程技术风险的控制各方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其他工程进行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时,以及保险公司在实施技术风险控制时也可参照

2、本控制要点。1.0.4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除应遵循本控制要点的管理内容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00米的建筑物。2.0.2 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或群体建筑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用于教育科研、商业服务、医疗福利、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体育、通信、客运、办公、会展等工程。2.0.3 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因素引起的一种对工程质量安全结果偏离预期的情形。2.0.4 质量安全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质量安全管理的结果与工程前的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相偏离的情形。2.0.5 风险识别在风险事故发生之

3、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2.0.6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就该事件会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的量化评价工作。2.0.7 风险控制制定风险处置措施及应急预案,实施风险监测、跟踪与记录。风险处置措施包括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式。2.0.8 勘察风险指因为勘察缺失或偏差所造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2.0.9 设计风险指项目因设计存在缺陷所造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2.0.10 施工风险指项目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存在缺陷、使用材料存在缺陷、施工设施不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所造

4、成的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2.0.11 风险因素指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2.0.12 风险跟踪指对风险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督促风险规避措施的实施,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尚未辨识到风险。2.0.13 风险监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测分析,以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2.0.14 建设单位主导型的风险控制模式指工程项目全过程建设风险控制由建设单位牵头主导并组织,各参建单位分工配合的建设工程技术风险控制管理模式。3 基本规定3.1 风险管理目标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前,应尽可能选择较经济、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

5、果降至可能的最低程度;各类风险事件发生后,应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立即采取针对性的风险应急预案和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周边环境影响等,排除风险隐患。3.2 风险管理阶段本要点所指的风险管理阶段涉及工程建设全过程,包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和工程建设实施阶段。3.3 风险等级风险损失等级包括直接经济损失等级、周边环境影响损失等级以及人员伤亡等级,当三者同时存在时,以较高的等级作为该风险事件的损失等级。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由风险发生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间的关系矩阵确定。3.3.1 概率等级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描述及等级标准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 风险事件发生概

6、率描述及其等级描述等级发生概率区间非常可能1级0.1P1可能2级0.01P0.1偶尔3级0.001P0.01不太可能4级0P0.0013.3.2 损失等级风险事件发生后果的描述及等级标准应分别符合表3.3.2-1、表3.3.2-2、表3.3.2-3的规定。表3.3.2-1 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损失等级1级2级3级4级经济损失(万元)EL100005000EL100001000EL5000EL1000注:EL =经济损失;参考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6月1日)。表3.3.2-2 周边环境影响损失等级损失等级涉及范围影响程度描述1级很大周边环境发生严重污染或破坏2级

7、大周边环境发生较重污染或破坏。3级一般周边环境发生轻度污染或破坏4级很小周边环境发生少量污染或破坏注:周边环境指自然环境、周边场地及邻近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等。表3.3.2-3 人员伤亡等级损失等级1级2级3级4级人员伤亡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3.3.3 风险等级确定工程建设风险事件按照不同风险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1 一级风险,风险等级最高,风险后果是灾难性的,并造成恶

8、劣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2 二级风险,风险等级较高,风险后果严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造成破坏或人员伤亡;3 三级风险,风险等级一般,风险后果一般,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破坏的范围较小;4 四级风险,风险等级较低,风险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忽略,对工程本身以及人员等不会造成较大损失;通过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得到风险等级应符合表3.3.3的规定。表3.3.3 风险等级矩阵表风险等级损失等级1234概率等级1I级I级II级II级2I级II级II级III级3II级II级III级III级4II级III级III级IV级3.3.4 风险接受准则风险接受准则与风险等级的划分应对应,不同风险等级的风险接受准则各不相同,应符

9、合表3.3.4的规定。表3.3.4 风险等级描述及接受准则风险等级风险描述接受准则I级风险最高,风险后果是灾难性的,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完全不可接受,应立即排除II级风险较高,风险后果很严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造成破坏或有人员伤亡不可接受,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III级风险一般,风险后果一般,对工程可能造成破坏的范围较小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但必须对其进行监控并避免其风险升级IV级风险较低,风险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忽略,对工程本身以及人员等不会造成较大损失可接受,但应尽量保持当前风险水平和状态4 风险控制方法4.1 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包括建设工程前期总体风险分析和建设期全过

10、程的动态风险分析。各阶段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前后衔接,后阶段风险识别应在前阶段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4.1.1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内容1 风险识别应根据大型工程建设期的主要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建立适合的风险清单。2 风险因素的分解应考虑自然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自身特点、周边环境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1) 自然环境因素:台风、暴雨、冬期施工、夏季高温、汛期雨季等;(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触变性软土、流砂层、浅层滞水、(微)承压水、地下障碍物、沼气层、断层、破碎带等;(3) 周边环境因素: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周边河流及防汛墙等;(4) 施工机

11、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5) 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等方面的因素;(6) 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因素;(7) 施工管理因素。3 风险识别前应广泛收集工程相关资料,主要包括:(1) 工程周边环境资料;(2) 工程勘察和设计文件;(3)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技术文件; (4) 现场勘查资料。4.1.2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流程风险识别与分析可从建设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开始,运用风险识别方法对建设工程的风险事件及其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建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清单。风险识别与分析流程见图4.1.2,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在建设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关键节点都应结合具体的设计工况、施工条件、周围环境、施工队伍、施工机

12、械性能等实际状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再识别,动态分析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风险因素。2 风险再识别的依据主要是上一阶段的风险识别及风险处理的结果,包括已有风险清单、已有风险监测结果和对已处理风险的跟踪。风险再识别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建设工程项目新增风险因素的识别过程,也是风险识别的循环过程。图4.1.2 风险识别与分析流程图4.1.3 风险识别与分析工作方法1 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可采用专家调查法、故障树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风险分解结构分析法等,可根据工程对象采用某一种方法或组合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可参见本标准附录E。2 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应根据工程建设特点、评估要求和工程建设风

13、险类型选取。风险分析可采用以下三类方法:(1) 定性分析方法,如专家调查法;(2) 定量分析方法,如故障树分析法;(3) 综合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2 风险评估与预控在建设前期和施工准备阶段,应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周边环境和勘察报告、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情况,进行建设工程技术风险评估。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动态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明确相关责任人,收集基本资料,依据风险等级标准和接受准则制定工作计划和评估策略,提出风险评价方法,编制风险评估报告。4.2.1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内容1 风险评估应建立合理、通用、简洁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按下

14、列基本内容进行:(1) 对初始风险进行估计,分别确定每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对目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当风险概率难以取得时,可采用风险频率代替;(2) 分析每个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对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3) 估计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的估值,并计算风险值,进而评价单个风险事件和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初始风险等级;(4)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或措施;(5) 通过跟踪和监测的新数据,对工程风险进行重新分析,并对风险进行再评价。2 风险评估报告中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各风险事件的预控措施。4.2.2 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风险评估与预控应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估计开始,然后进行风险

15、等级的评价,然后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通过风险预控措施的实施,降低工程风险。在工程不同阶段,需进行动态评估和预控。风险评估与预控工作流程见图4.2.2,并符合以下要求:1 通过对风险估计和评价得到的风险水平对比风险标准,确立单个风险事件和项目整体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选择风险预控措施,编制风险处理策略实施计划。2 风险预控措施实施后即进入风险跟踪与监测流程,经风险跟踪和监测来判断风险策略实施效果,并监测实施后是否还有风险残余,以及随之产生的新的风险因素。3 分解风险残余和新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大小确定是否采取新的风险预控措施,实现风险再评估。图4.2.2风险评估与预控流程图4.2.3 风险评估与

16、预控工作方法1 风险评估方法可采用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模糊综合评估法、蒙特卡罗法、敏感性分析法、贝叶斯网络方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等,风险评估方法适用范围可参见本标准附录F。2 在进行风险评估前,应收集相关工程数据或工程案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3 风险评估结果应得到确认,确认方式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方式,也可报请上级单位审核确认。4 风险评估等级确定后,应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预控措施,具体措施由项目实施单位制定。4.2.4 风险评估报告格式建设工程技术风险评估报告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4.3 风险跟踪与监测建设单位应组织参建各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

17、择适当的风险处理策略,编制风险跟踪与监测实施计划并实施。4.3.1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内容1 风险跟踪应对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行追踪和观察,及时对风险事件的状态做出判断。2 风险跟踪的内容包括:风险预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已识别风险事件特征值的观测、对风险发展状况的纪录等,可采用如下记录表式:(1) 动态风险跟踪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2) 风险管理工作月报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3 风险跟踪与监测是动态的过程,应根据工程环境的变化、工程的进展状况及时对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修正、登记及监测检查,定期反馈,随时与相关单位沟通。4 风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制定风险监测计划,提出监测标准;

18、(2) 跟踪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采用有效的方法及工具,监测和应对风险;(3) 报告风险状态,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提出风险处理建议。5 根据风险跟踪和监测结果,应对风险等级高的事件进行处理,风险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风险处理措施;(2) 风险处理基本措施包括风险接受、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3) 根据风险处理结果,提出风险对策表,风险对策表的内容应包括初始风险、施工应对措施、残留风险等;(4) 对风险处理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当风险在接受范围内,风险管理按预定计划执行直至工程结束;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对风险进行再处理,并重新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19、4.3.2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流程风险跟踪与监测流程首先应编制风险监测方案,风险监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风险跟踪与监测的流程见图4.3.2。图4.3.2 风险跟踪与监测流程4.3.3 风险跟踪与监测工作方法1 风险跟踪与监测方法可采用人工现场巡视、风险跟踪现场记录、运程监控技术,或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跟踪监测方法。2 风险跟踪与监测宜有定量化的指标进行监控,并应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工程建设风险。参建各方应明确各风险事件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设单位应组织编制技术风

20、险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4.3.4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内容1 在工程建设期间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风险事件,应划分预警等级。根据突发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性、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控性等情况,分为4级,具体规定如下:(1) 一级风险预警,即红色风险预警,为最高级别的风险预警,风险事故后果是灾难性的,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2) 二级风险预警,即橙色风险预警,为较高级别的风险预警,风险事故后果很严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对工程造成破坏或有人员伤亡;(3) 三级风险预警,即黄色风险预警,为一般级别的风险预警,风险事故后果一般,对工程可能造成破坏的范围较小或有较少人员伤亡;(4)

21、 四级风险预警,即蓝色风险预警,为最低级别的风险预警,风险事故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忽略,对工程本身以及人员、设备等不会造成较大损失;2 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宜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态。3 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保持响应能力。4 现场应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及设施,并明确安全通道、应急电话、医疗器械、药品、消防设备设施等。5 针对各级风险事件,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演练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预案的演练,其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4.3.5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流程风险预警与应急流程首先建立风险预警预报体

22、系,当预警等级3级及以上时,应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进行风险处置。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流程见图4.4.2。图4.4.2 风险预警与应急流程4.3.6 风险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法风险预警可采用远程监控平台与数据实时处理的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方法。5 风险控制的组织和管理职责5.1 风险控制的组织5.1.1 组织形式工程项目以建设单位为风险控制主导方,通过合同履约的方式与参建单位一同控制现场的工程技术风险,并负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牵头组建风险控制小组及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动员决策和应急处置工作,风险控制小组负责现场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5.1.2 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建设单位

23、组织各参建单位联合组建并由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包括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包括分包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运营商、监测单位、检测单位等的骨干人员等,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牵头负责人应为建设单位项目法人。5.1.3 风险控制小组风险控制小组由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包括分包)、监理单位的风险控制责任人组成,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控制日常的项目风险,各单位的风险控制责任人应由参建项目负责人担任。5.2 各参建单位的风险控制职责5.2.1 建设单位职责建设单位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的首要责任方,其应当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负责和组织相关参建单位对工程技术风险的控制。其工作职责如下:1

24、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在立项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对后续工程建设乃至运营阶段造成的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估,将可能存在的风险体现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并对该阶段的风险情况进行收集和保存,并将该情况告知后续工程建设的相关参建单位或相关风险承担及管理方,以供其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2 建设单位应在初步设计阶段了解项目的整体建设风险,该风险的研究由初步设计单位在设计方案中提出。建设单位应对设计提出的风险已经给出的相关设计处理建议给予重视,合理采纳设计方案中建议或意见,并对选择的设计方案予以确认。3 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参建单位,包括勘察单位、设计

25、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监测单位等。所选单位的资质要求和人员要求应当满足工程规模、难度等的需要,以保证工程建设风险的控制效果。4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开工或复工前组织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程节点,并在相应节点开工前组织开工或复工条件的审查,条件审查内容包括工程开工前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批和专家论证情况,人员技术交底情况,现场材料、设备器材、机械的准备情况,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组织情况,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和救援物资储备情况等,以保证工程开工准备工作的有效充分。5 建设单位应在现场建立起相应的技术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参建各方的风险应急主要责任人,组织编制相应的技术风险管理预案,

26、并监督应急物资的准备情况。6 当现场发生风险事故时,建设单位应组织参建单位进行事故的抢险或事后的处理工作,做好施工企业先期处置,明确并落实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直接处置权和指挥权,使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5.2.2 勘察单位职责勘察单位应在项目勘察阶段做好项目前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包括所属项目的地质构造风险、地下水控制风险、地下管线风险、周边环境风险等,为项目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也为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在工程设计、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配合建设单位完成必要的补勘工作。做好勘察交底,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勘察问题。5.2.3 设计单位职责设计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设计中综合考

27、虑建设前期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设计的技术处理方案,根据合同约定配合建设单位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就相关风险处置技术方案在设计交底时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说明。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5.2.4 施工单位职责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制定针对性的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包括风险预控措施与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负责落实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的实施与跟踪,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和存档工作。5.2.5 监理单位职责监理单位应在开工前审核施工单位的风险预控措施与应急预案,并负责跟踪和督促施工单位落实。5.2.6 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大型工程技术风险的重要事项决策机构和风险应急处

28、置机构,为重大风险事项的决策提供意见并最终达成决策意见。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1 在项目筹备期间,由建设单位组织召开风险管理专题会议,确定整个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组织机构、运作模式、工作方法等,并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制度等制度体系;2 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在项目准备阶段审核风险管理计划,对风险管理的计划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并审批形成最终的风险管理计划。3 当在工程建设过程遇到重大的风险隐患,需要应急应对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召开相应的专题会议,对工程中的重大风险隐患的对应处理进行讨论,形成风险处理的策划意见,并按责任归属分配风险应对的工作任务,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控或处理工作。4 当风险事故发生时

29、,风险管理委员会应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立即对风险事故的处置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带来的后续损失,并妥善处理好现场的风险问题。5.2.7 风险控制小组职责风险控制小组应在建设单位的牵头下,具有以下工作职责:1 在工程开工前识别工程关键风险,编制风险管理计划;2 在工程施工前对关键的技术风险管理节点进行施工条件的审查,包括审核施工方案、确认设计文件及变更文件、确认现场技术准备工作等。3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实施风险管理并进行过程协调,包括现场风险巡查、召开风险管理专题会、对风险进行跟踪处理等。6 勘察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6.1 场址稳定性和适宜性6.1.1风险事件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建设场地受到不良地质作用

30、,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活动断裂、地裂缝等影响,或者地层中可能存在有害气体,直接威胁场地稳定性。6.1.2风险因素分析1 存在影响拟建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活动断裂、地裂缝、岩溶、古河道、暗浜、暗塘、洞穴等;2 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区,在地形地貌上属于抗震不利或危险地段,场地浅部分布饱和砂土或粉性土且具有地震液化可能性,或饱和软土具有震陷可能性;3 拟建场地位于地面沉降持续发展的地区;4 拟建场地位于地下采空区。6.1.3风险控制要点1 充分研究已有勘察资料,从地形地貌宏观上确定拟建场地所在的地质单元,查明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体、高边坡或岸坡的稳定性

31、,断裂、破碎带、地裂缝及其活动性,岩溶及其发育程度,有无古河道、暗浜、暗塘、洞穴或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分布范围、成因、类型、性质,判断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2 确定合理的拟建场地位置及其范围,对有直接危害的不良地质作用,应予以避让,对虽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但经技术经济论证可以治理的场地,应提出整治方案及所需的岩土工程技术参数;3 对处于边坡附近的建筑场地,应对坡体进行勘察,验算滑坡稳定性,分析判断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对存在滑坡可能的地段,应确定安全避让距离,提出整治措施,包括滑坡体周边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方案;4 对处于复杂地形地貌环境下的场地,分析评价发生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建

32、议处理措施;5 对全新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和正在活动的地裂缝,应选择合理的避让措施或地基处理措施;6 在抗震设防区,应查明拟建场地类别,判定属于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判明地震液化、震陷可能性,提供抗震设计动力参数,必要时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7 在地面沉降持续发展的地区,应收集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分析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沉降中心、沉降速率及沉降量,预测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评价对场地的影响程度,建议应对措施;8 在地下采空区,应查明采空区上覆岩土的性质、地表沉降特征,分析评价拟建工程可能遭受的影响程度,进行拟建场地、地铁线路方案的比选,明确最佳方案。9 在岩溶发育区,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分布范围

33、、规模、埋深、充填情况,分析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并评价其稳定性,对于可能塌陷的岩溶洞隙、土洞提出处理措施。6.2 地基基础6.2.1风险事件1 天然地基基础或桩基础由于地基强度不足,上部结构发生整体倾覆;2 单桩或群桩基础持力层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由于承载力不足,发生冲剪破坏而导致整体失稳;3 上部结构荷重大,地基基础承载力和变形控制不能满足要求,如超限高层建筑沉降、沉降差、倾斜,主楼与裙房差异沉降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4 大跨度公共建筑相邻柱基差异沉降超过规范规定限值,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5 深大建筑基坑、地铁车站基坑、工作井等抗隆起稳定性、抗渗流稳定性、整体

34、稳定性不足导致整体破坏,并危及周边环境和相邻建构筑;6 基坑发生突涌、流砂、管涌乃至整体失稳垮塌,影响并危及周边环境和相邻建构筑;7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由于被动区土体破坏导致支护结构踢脚失稳并影响到周边环境和相邻建构筑的安全。8 地下结构整体上浮或地下结构破坏导致地下室进水。6.2.2风险因素分析1 未查明拟建场地地层分布规律、地基均匀性及其特征;2 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选型失误,地基承载力不足,绝对沉降、差异沉降或倾斜过大,影响地基基础稳定性;3 在现有技术设备条件下,超大、超长桩基础,或地下连续墙等深基坑围护结构体施工难以实现;4 建议的基坑支护方式选型不合理,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5

35、土层物理力学性指标不准确,特别是提供给设计使用的强度和变形计算参数有误;6 未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水头高度等,地下水控制方案(降水、截水和回灌措施)建议不当。7 提供的抗浮设防水位不准确、或地下结构抗浮措施不当。6.2.3风险控制要点1 查明地基土分布规律和均匀性,准确划分各类岩土,对与工程关系密切的湿陷性黄土、膨胀岩土、红黏土、饱和软土等特殊性岩土做专门研究,取得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单元划分;2 根据工程结构类型、特点、荷载分布及对地基基础变形控制的要求,建议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对箱型基础、筏形基础,评价地基均匀性;对桩基础,通过分析比

36、选,建议合理的基础持力层,评价桩基的适宜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建议合理的桩型、桩径、桩长;充分考虑桩基施工条件、沉桩可能性、沉桩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就应注意的问题建议防治措施;3 合理确定土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准确估算天然地基承载力、桩基承载力,预测天然地基和桩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值、局部倾斜;4 建议合理的深基坑支护形式,提供准确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尤其是抗剪强度指标,要说明其试验方法和适用工况条件;5 针对深基坑工程降排水需要,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勘察,查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进行地下水的长期观测,提供随季节变化的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值,建议设计长期设防水位;分析评价各含水层

37、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包括突涌、流砂的可能性,根据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建议合理可行的降水、截水及其他地下水控制方案;6 当需要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模型;7 收集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相邻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层数、地基、基础类型(天然地基、复合地基、桩基础等)、埋深、持力层等情况,周边地下各类管线及地下设施,就基坑支护结构、周边环境和设施进行监测提出建议。8 采用多种勘探、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性,进行综合勘探;9 对于地基基础和深基坑工程涉及应力应变等重大技术问题,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对理论依据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的工程问题,需通过现场模

38、型试验或足尺试验进行分析评价。6.3 地铁隧道6.3.1风险事件1 矿山法施工隧道,在掘进过程中硬脆岩体发生岩爆,掌子面发生涌水、流砂、突泥,围岩、断层破碎带塌方,甚至引起地表塌方;盾构法施工隧道,在掘进过程中发生涌水、流砂,甚至引起地表沉降、塌陷;2 盾构掘进遇地下障碍物(桩基础、地下管道、人防设施等)无法掘进或掘进困难;3 盾构法浅埋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上覆土层厚度不足引起地表沉降过大,甚至塌陷;当在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下方穿越时,因上覆土层压力小导致地表水大量涌入盾构舱体,造成开挖面、河床塌陷;4 盾构进出洞时发生涌水、流砂,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危及地表周边环境;5 处于承压含水层中的

39、联络通道在施工中发生流砂、涌水,危及地表建(构)筑物;6 浅部地层中富含天然气,因隧道施工扰动释放,造成隧道外围土体失稳,使隧道产生竖向和水平向位移,引起隧道结构本体损坏;7 当地层中释放的天然气在盾构机舱内积聚,引起燃烧和爆炸;8 地铁隧道沿线经过不同地质单元,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隧道沿线沉降过大或存在显著的差异沉降,引起地下车站、隧道本身及其连接部位的结构病害,导致结构破损、开裂、渗水等。6.3.2风险因素分析1 未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粉性土和砂土、岩溶、承压含水层、断层、破碎带等分布情况,针对矿山法施工隧道,未准确进行围岩分级;2 未查明盾构或暗挖隧道所穿越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形式、

40、沿线地下障碍物情况;3 未查明盾构穿越沿线地表水体水下地形、河床深度、河底淤泥等情况;4 未掌握地层中天然气及不明气体的赋存状况。6.3.3风险控制要点1 查明地铁隧道沿线岩土工程条件和地下水分布情况,划分岩溶、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判断对线路的危害程度;2 收集、调查盾构穿越沿线的地下障碍物、重要建(构)筑物及其地基基础状况,判断是否会影响盾构掘进,并预测隧道施工可能对其沿线相邻重要建(构)筑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相应的监测和预防措施;3 研究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断裂的情况、走向与线路夹角,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4 查明隧道穿越沿线、进出洞位置是否分布砂土、粉性土层,或夹层、透镜

41、体,查明其颗粒组成、密实度和均匀性;5 在勘察阶段应查明沿线所涉及的河道深度及河床底部淤泥厚度,进行河床地形测量、专项水文分析及河势调查;6 按地貌单元开展有针对性的水文地质试验,建议合理的水文地质参数;7 加强浅层天然气的调查和检测;8 隧道掘进施工阶段,在掌子面通过地质测绘、物探等手段进行超前预报。7 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7.1 地基基础7.1.1 基坑坍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随着目前基坑工程越挖越大,越挖越深、周边环境越挖越复杂,基坑设计面临风险也越来越重,造成基坑坍塌的风险在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1) 深基坑设计方案选择失误;(2) 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3)

42、 深基坑支护的设计荷载取值不当;(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或设计模型与基坑开挖实际不一致;(5) 支撑结构设计失误或锚固结构设计失误;(6) 地下水处理方法不当(7) 对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考虑不周;(8) 对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判不准确。2 风险控制要点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对深基坑坍塌风险,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和采取以下措施:(1) 基坑计算必须考虑

43、施工过程的影响,进行土方分层开挖、分层设置支撑、逐层换撑拆撑的全过程分析。尽可能使实际施工的各个阶段,与计算设定的各个工况一致;(2) 基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软土流变特性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充分考虑特殊土在温度、荷载、形变、地下水等作用下的特殊性质;(3) 充分认识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如经常发生的超挖现象、出土口位置、重车振动荷载和行车路线、施工栈桥和堆场布置等;(4) 重视周边环境监测,研究基坑监测警戒值合理取值范围;(5) 实行基坑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监测数据(内力、变形、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潜水及承压水水头标高等);反分析得到计算模型参数;预测下一工况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必要时,修改设计

44、措施、调整挖土方案;(6)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7)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特殊结构的深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8) 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来看,要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7.1.2 坑底突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深基坑坑底突涌的风险,设计方面的原因是因设计考虑不周引起的,主要风险因素有:(1) 忽略抗渗流或抗管涌稳定性验算;(2) 设计没

45、有考虑处理承压水措施。(3) 在地下水及在施工扰动作用下,深基坑坑底土层性能的弱化作用。2 风险控制要点对深基坑坑底突涌的风险控制,设计阶段要考虑和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阶段同样关注基坑坍塌面临的风险;(2) 设计时必须进行抗渗流或抗管涌稳定性验算;(3) 施工时设计应关注承压水处理措施,包括采取竖向止水帷幕隔绝法和坑底加固法。(4) 采取合理的基坑加固措施。7.1.3 坑底隆起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深基坑坑底隆起风险与基坑边坡坍塌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要充分重视因设计不周带来的风险:(1) 忽略坑底隆起稳定性验算;(2) 与基坑坍塌相关的风险;(3) 忽略坑底隆起对工程桩、支护构件带来的不利影

46、响。2 风险控制要点对深基坑坑底隆起的风险控制,设计阶段要考虑和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阶段同样关注基坑坍塌面临的风险;(2) 设计时必须进行抗坑底隆起稳定性验算;(3) 施工时设计应关注坑底隆起(回弹)量的监测。7.1.4 桩基断裂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造成桩基断裂的风险,设计方面的原因是因设计考虑不周引起的,主要风险因素有:(1) 设计没有考虑基坑开挖后,基坑底部隆起引起对基桩的轴拉力,对桩身强度、对多节桩,接桩桩头、接桩节点的构造和强度没有考虑上述情况下的轴拉力;(2) 因设计失误造成桩身强度不足而造成断桩。2 风险控制要点对桩基断裂的风险,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和采取以下措施:(1) 桩身设计除考虑正常使用状态下桩身轴力外,还需考虑基坑开挖施工后土体回弹隆起引起的轴力和桩顶上拔引起的轴力;(2) 根据以上的内力情况,对不同工况作用下的桩身的钢筋配置量进行校核,如不满足,需增加配筋量;(3) 对多节桩,接桩桩头、接桩节点的构造和强度,也必须考虑上述情况下的轴拉力。7.1.5 地下结构上浮和受浮力破坏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造成地下结构上浮和受浮力破坏的风险,设计方面的原因是因设计考虑不周引起的,主要风险因素有:(1) 勘察报告没有明确提出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