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称解释(5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81793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称解释(5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名称解释(5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名称解释(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称解释(50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名称解释-第 48 页中医基础名词解释5 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6 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7 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8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9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

2、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10 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11 症:即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12 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13 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14 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15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16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

3、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7 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18 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19 阴阳:同一事物内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20 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21 阳气: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气,称为阳气。22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是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23 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24 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

4、互为根据和条件。即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25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26 阴阳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是阴阳对立双方量的增减的运动变化。27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28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它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29 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阳药物中加入适当的补阴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阴中求阳。30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阴药物中加入

5、适当的补阳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阳中求阴。31 阴病治阳:指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应以温阳抑阴之法。32 阳病治阴:指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应以滋阴抑阳之法。33 五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34 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35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36 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存在着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它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37 五行相乘:五行之间“相乘”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乘,恃强凌弱,即欺压,压服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38 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相侮”的概念,首见于内经。侮,欺负、侮辱之意。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39 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40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

7、又复有五行。41 母病及子:是指病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42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是指病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43 微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轻浅,故名微邪。44 贼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不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重,故名贼邪。45 滋水涵木: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46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47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气以补

8、肺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而致肺气虚,或肺气虚之证。48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治法。即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49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旺脾虚证。50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证。51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之证。52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之证。53 藏象:“藏象”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54 藏象

9、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55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6 奇恒之府: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的府,称为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7 形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狭义的形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结构。58 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目、舌、口、鼻、耳称为五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窍,有孔窍、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窗

10、口。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并称。59 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60 九窍:又称“九宫”。指七窍加前后二阴。61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62 心主神志:即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63 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64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65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全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66 肺朝百脉:朝,

11、有会聚或朝向的意思。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67 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一词出自素问经脉别论。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68 肺主治节:“肺主治节”一词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对全身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69 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由于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位于心上,故称肺为华盖。70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

12、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71 脾主运化水谷:即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72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73 脾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云脾主生血。74 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75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76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

13、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77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78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之精的作用。79 天癸:是指人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它具有促进人体性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80 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 生殖之精,是与生俱来,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81 后天之精:指人出生后,由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培养补先天之精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82 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83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

14、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84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85 五迟: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86 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87 五不女: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即螺、纹、鼓、角、脉五种。前人认为这类情况没有生育的能力,故名。88 肾主纳气:纳,有受纳、摄纳的意思。纳气,即吸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帮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89 肾主封藏:亦曰闭藏,固密贮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有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90 “肾者胃之关”:胃

15、主受纳腐熟水谷,赖肾中阳气蒸化;肾居下焦,主开合、司二便,为水谷消化后之糟粕、废液排之出口。(肾阳不足,气化失职,则二便不利,关门闭塞,胃气上满,气滞水停),故说肾者胃之关。91 气门:又称汗孔、玄府、鬼门。是排泄汗液和气体交换的孔窍,是泄气散热的门户。92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93 元神: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来自先天,又称先天之神。94 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是指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95 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

16、,“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换游行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96 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97 意:意,有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98 志:志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灵枢本神)。”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 ,谓之志。“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类经脏象类)。99 胃气:一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二是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三是泛指人体的精气。100皮毛 :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

17、毛等组织。 101 皮腠: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的间隙称之为皮腠。102 肌腠: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又称肉腠、分理。103 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之间的间隙,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入侵的作用。104 肌皮 :肌肉与皮肤之间的部位称为肌皮。105 肉节 :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为肉节。106 宗筋 :一是指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二是特指阴茎,宗筋会聚于前阴,故常以宗筋代指阴茎或睾丸。107 五神脏:因五神(神、魄、魂、意、志)分属于五脏(心、肺、肝、脾、肾),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108 八郭: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

18、)。一般多用自然界的八种物质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郭、地(坤)郭、风(巽)郭、雷(震)郭、泽(兑)郭、山(艮)郭、火(离)郭、水(坎)郭。郭,有如城郭护卫之意。109 五轮:是指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110 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111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12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聚于胸中的气谓之宗气。 113 膻

19、中:其义有三。一又称“上气海”,是指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二指心包络;三指针灸穴位名称。114 虚里: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指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115 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称为营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营阴”。116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称为卫气。卫气行于脉外与行于脉内之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117 血:是血脉中运行的一种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118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

20、脏腑组织内在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119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肢节,感应传导信息通路系统。120 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121 奇经八脉:异于正经的经脉,其数有八。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122 经别:指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123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 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

21、经筋”。124 别络: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125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126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称为浮络。127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故称十二皮部。128 体质:又称禀赋、禀质、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29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人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因素。130 后天因素:是指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31 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

22、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132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133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134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135 体姿:又名体态,是指人体各部在空间的位置,它反映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隶属关系,也是衡量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136 病因: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

23、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及其它病因。137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自然界正常气候的总称。138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139 伤寒: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出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140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谓之中寒。141 阳暑: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称为阳暑。142 阴暑: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称为阴暑。143 伤暑: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洪大

24、等,称为伤暑或暑热。144 暑厥: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145 暑风:又称“暑痫”。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146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相结合,称为温燥。147 凉燥:深秋近冬之际,燥与寒相结合,称为凉燥。148 壮火:过亢的阳气,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152 少火:指正常的阳气,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少火可分为君火和相火。 君火:为心之阳气。 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 龙火:又称命门火。指肾之阳气。153 雷火:指肝之阳气。154 疠气:又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是

25、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155 瘟疫:又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疫”、“疫疠”等。是由疠气而致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156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157 内伤病因: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158 痰饮:(1)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2)病证学含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广义者为四饮的总称;其狭义者,指四饮之一的,饮邪停

26、留于胃肠者。 159 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而言。160 无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性的痰,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161 瘰疬:是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肿块,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瘰疬。162痰核:指发生在皮下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以其肿如核大故名。 163 疽: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以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为特征。 164 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种化脓性疾病。165 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

27、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166结石:是指停滞于体内某些部位的一种砂石样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167 药邪:是指因药物加工、使用药不当而造成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168 胎传:是指禀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169 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170 胎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胎毒,是指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不利于胎儿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儿,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狭义胎毒,是指某些传染病,在胎儿期由亲代传给子代。171 病机:“病机”二字,首

28、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172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173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系统病机和具体病证病机的基础。174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等),这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175 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29、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等。176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177 卒发:又称“顿发”、“感而即发”。即感邪后立即发病。178 伏发:即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在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179 徐发:又称“缓发”。即徐缓发病,系与卒发相对而言。180 继发:是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181 合病:首见于伤寒论。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182 并病:首见于伤寒论。凡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称为并病。 183食复 :又名食劳复。指疾病愈后,脾胃尚虚,因饮食失节而导致疾病复发。 184 重感复:是指疾病初愈,余邪未尽

30、,又复感新邪,而致旧病复发。185 自复:是指疾病初愈后,不因饮食、操劳、情志、感邪所诱发,而是无明显诱因而自行复发。186 情志复:指疾病初愈,由于情志过激而致旧病复发。187 复发:疾病重新发作,称为复发。188 劳复:疾病初愈,余邪未清,因过度劳累而致疾病复发,称为“劳复”。劳复一般分为劳力复、劳神复和房劳复三种。189房劳复:是指在病后余邪未尽,正气亏虚,又行房事,甚至房事过度,徒伤正气,使邪无所制而疾病复发。又称“房复”、“色复”、“交接劳复”、“男(女)劳复”。 190 药复:病后滥用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191 两感:是指表里两经同时感邪而为病。1

31、92 直中:所谓“直中”,多指寒邪侵犯阳虚寒盛之体,发病不经外感卫表阶段,直接损伤三阴经及所属内脏的病理过程。193 内陷:所谓“内陷”,一般是指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未能在卫分或气分的轻浅阶段得以透解,因而迅速深入营分或血分的病理过程。194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195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196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197 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其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198 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

32、,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199 虚实真假:指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时候,则可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的病理状态。200 真虚假实:是指“虚”是病机的本质,而其“实”象则是其表现的假象。多由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201 真实假虚:是指“实”是病机的本质,而“虚”象则是其表现的假象。多由于热结胃肠,或痰食壅滞,或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202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

33、,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互损,或格拒,或转化,或亡失的病理状态。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203 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204 阴偏胜:即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205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变化。206 阴阳

34、偏衰:是指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可见于“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207 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则阳相对偏亢,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相对偏亢的病理变化。 208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09 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阳的一方,继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10 阳损及阴: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导致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211 阴阳格拒:由于某些原因使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

35、阳中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变化。212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变化。213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214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失调病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病理过程。215 由阴转阳:是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216 由阳转阴:是指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阴,在一定

36、的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217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亡阳两类。是指机体内的阴或阳大量亡失而导致属于阳的功能或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218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219 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2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221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运动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222 气机

37、不畅: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223 气机郁滞:即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而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224 气郁:是指气郁结而不得发散的病理变化。225 气滞:是指某些局部气的运动阻滞不通的病理变化。226 气逆: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而上逆的病理变化。227 气陷: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及或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228 气脱:即气之出入障碍,指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逸,从而出现全身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2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指气不能外达而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变化。 230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

38、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231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至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232 血热:是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变化。 233 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变化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变化。234 气不摄血:主要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经,逸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变化。235 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236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 237 津亏:即津液亏损不

39、足,是指机体津液的数量亏少,使脏腑、形体、九窍等得不到充分的濡润、滋养和充盈,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干燥枯涩的病理变化。238 气随液脱:主要指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239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240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241 内生五邪:又称“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242 内寒 :又称“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

40、理变化。243 内湿:又称“湿浊内生”、“脾虚生湿”。即体内水湿停滞。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244 内燥:又称“津伤化燥”。是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245 内火:又称“火热内生”、“内热”。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246 内风:又称“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病理变化。由于内风与肝的247 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从本质上讲,即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

41、间和不同层次上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248 病邪出入:又称“病势出入”。即表里之间病邪出入之趋向。病邪出入,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进行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249 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则内传入里,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 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250 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在于脏腑经络等在里层次,而后由于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251 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252 病位传变:即是指在病变的发展变

42、化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的病理过程。253 阴经阳经传变:经脉有阴经、阳经之分。病变由阳经传入阴经,或由阴经传出阳经,即为经脉的阴阳传变。254 表里经脉传变:人体的脏腑经脉表里相合,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种发生在表里相合经脉之间的病位转移,即是所谓经脉传变中的表里相传。255 手足经脉传变:经脉根据其循行部位有手经与足经之分。其病位在手经与足经之间发生传移,即称手足经脉传变。这是由于手经与足经在其循行中存在着相互交接关系所致。256 三焦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通路而发生传移变化。三焦部位是人体上下部位联系的通路,因此亦是病邪传注,病位转移的途径。257

43、 卫气营血传变:指在急性温热病程中,病变部位的变化出入,发生于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之中的病理过程。258 形脏内外传变:主要指外邪通过形体而内传相合之脏腑。259 脏与脏传变:即指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这是疾病最为常见的病位传变形式。260 乘侮传变:指脏腑病变发生相克太过或反克关系的病位传移。又称“不间脏”传变。261 母子传变:指脏腑病变发生在相生两脏之间的病位传移。又称“间脏传”。262 脏与腑传变:是指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或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其具体传变形式则是按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而传。263 腑与腑传变:即是指病变部位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264由寒化热:是指疾病或病证的

44、性质本来属寒,继而又转变成热性的病理过程。265由热转寒:是指疾病或病症的性质本来属热,继而又转变成寒性的病理过程。266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267 由实转虚: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理变化,但由于病情发展至后期,或失治、误治等因素,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去,但正气耗伤,继而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亦称实证转虚。268 因虚致实: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但由于脏腑

45、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而产生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理变化或病理产物,或因正虚抗邪无力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形成虚实并存的兵病理过程。269 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270 痊愈:痊谓病除,愈谓病瘳。痊愈即病愈,是指疾病状态时的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气血紊乱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阴阳气血重新处于平衡状态。271死亡:是生命活动的断绝,是机体阴阳离决,整体生理功能永久终止的病理过程或结局。272缠绵:是指久病不愈的一种病理状态,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处于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是病理过程演变为慢性迁延性的表现。273

46、后遗:又称后遗症,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结束,或在恢复期后症状体征消失,病因的致病作用基本终止,只遗留原有疾病所造成的形态或功能的异常。 274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275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276 天年:出自内经。指人的自然寿命,亦即天赋之年寿。277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278 寿命: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279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280 既病防变

47、: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281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于中医临床各科病证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82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283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284 形与神俱:又称“形神合一”。神以形为基础,形的活动受神的支配。“无神则形无以化,无形则神无以附”。形与神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称为“形与神俱”。285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286 顺时摄养:系指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287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288 标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