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33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第 32 页 第一周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对四
2、则运算顺序的理解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
3、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
4、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二周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有学生自由读,有学生尝试读,有学生合作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对比、拟
5、人、反问等说明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伟大、壮观,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去自读,接着创设情境,有时候学生想像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伟、壮阔,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过程。最后让学生体验想像,想像后让学生积极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这样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走进作者的心里,能感受到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想像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本课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
6、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影响了教学的时效。对个别重点词语的解释不够透彻等。第三周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
7、,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
8、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
9、,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第四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
10、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
11、,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凭借教师示范读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
12、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
13、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
14、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第五周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注重教学目
15、标的整合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
16、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
17、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18、,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
19、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第六周捅了马蜂窝教学反思捅了马蜂窝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事“我”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生命,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
20、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爷爷的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理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我”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
21、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深入了解,懂得了: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仅了解它的生命,还要尊重它的生命,和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第七周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用
22、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让学生用
23、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a+b =b+a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明了、易记。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八周母鸡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进行第二次执教时,我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学习,这样有助于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也容易让学生如
24、情入境,对文中的“鸡”母亲产生肃然起敬的感情。在学习本文时,我提出“作者开始对母鸡的情感是什么?从哪看出?后来发生的什么变化?从哪儿看出来?”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体例到母爱的伟大。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强调在板书上,故意留出空格,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揭示出“不敢”,这样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在理解“不敢”词语的理解时,顺势带出“一位母亲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紧接着,从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于描写母爱的文章,再让学生说说你们的母亲爱你的事例,学生在深深感动时候也能用语言表达出生活中母亲对他们的无私的爱,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是当代独生子女思
25、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应多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教育。 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的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第九周加法交换
26、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几个环节比较有效,记录下来积累经验。一、引导关注验证的有效性当学生大胆猜想后,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有意识地引导了一句话“刚才大家说有无数个,能举无数个吗?那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举例时花些心思想想举什么样的数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好吗?”在汇报时
27、我特别注意了汇报的层次,从简单的整数、复杂的整数、特殊的整数、分数、小数等,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验证是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去考虑,才能使我们的验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二、数学文化的渗透因为查阅了很多资料,所以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点子图集合圈的验证方式。出示几个红色圆点和黑色圆点,提出问题:把它们合在一起(出示集合圈),是红色圆点加黑色圆点总数多,还是黑色圆点加红色圆点总数多?然后圆点数慢慢增加,打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无论谁先加谁,结果都是圈里这些圆点的总数。数形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打开,不光局限于举数字验证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验证打下了基础。三、适当挖掘有效提升因为两个数的交换学生还是比较容
28、易理解的,但在我们的练习和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止两个加数,而孩子们第一次遇上时很多不太敢随便交换数字。因此,在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继续新的猜想,如果不止两个加数呢?这是一个与从不同、全新的猜新,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验证,而学生的验证出乎我意料的全面,比如三个数的交换,学生换了六个算式,证明和不变;还有那些特殊的、不同的数都有人举了,在这中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使计算变简便呢!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思维活跃,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第十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
29、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
30、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
3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
32、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第十一周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
33、分配律。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
34、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第十二周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35、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
36、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
37、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
38、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第十三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
39、思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
4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
41、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1、小数的意义:明白不同
42、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2、小数的性质(1):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3、小数的性质(2):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4、求小数的近似数: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
43、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190070=19.007万19.01万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5、生活中的小数: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
44、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2.05吨=( 2050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
45、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
46、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
47、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第十四周挑山工教学反思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一、教材的整体把握。讲课之前,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本节课又很容易讲成品德课,因此在教材的整体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于文章较长,我采取了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比较浅显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则卖个关子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二、教学环节的设计。针对上节课学习留下的疑问,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