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66575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含答案)-第 - 4 - 页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u 学习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2.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u 重难点重点: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二、知识概览图明朝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加强君权措施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

2、理朝政明朝君权的加强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政治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迁都: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实行削藩政策文化: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即明成祖三、新课导引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出身于农民,给地主放过牛羊,也做过和尚,他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个穷朋友从乡下来找他,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

3、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穷朋友听到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可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他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鲠在喉咙口,噎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

4、斩了!推出去斩了!”【思考讨论】 朱元璋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是怎样建立明朝的?明朝君权又是怎样加强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2.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男孩说:“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女孩说:“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课本第90页)(二)思维拓展 1.秦朝、元朝、明朝在地方上设立的机构各是什么?2.比较隋唐与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明成祖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夺取帝位的,为什么还要削藩呢?五、课堂检测

5、1.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2.右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你认为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 )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摧残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 B C D3.如下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5.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6、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秦朝:西汉:元朝:明朝: (2)小明同学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他主要应依据( ) A影视作品 B民间传说 C史记资治通鉴 D秦始皇兵马俑6.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除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7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

7、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请回答: (1)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这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六、学后反思我小结:参考答案: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答案 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2.答案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死板僵硬,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范围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

8、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二)思维拓展1.答案 隋唐在地方上设立六部。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明朝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2.答案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处理政事能力。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考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明朝

9、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强化君权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治的需要。3.答案 明成祖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夺取帝位的,深知王权过大对于君权的威胁,即位后就决心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但由于他是扮演藩王利益保护者的角色,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的,所以在永乐元年(1403年)除将实力最为雄厚的宁王朱权徙于南昌外,对其他藩王皆赏赞有加,示之以恩,并下令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的几个藩王的地位。等到自己的帝位比较巩固时,他立即以种种借口实行削藩。这样,掌握兵权的大部分藩王或被废,或被削夺护卫,已无力同君权抗衡。五、课堂检测八股之害等于禁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分析 四个选项都是加强君

10、权的措施,A项是明太祖的措施,B、D项是清朝的措施,只有C项是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故选C。2.分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经过分析,的说法不正确,把含有的选项排除,答案为D。3.分析 从图一到图二明显的变化是,丞相这一官职由有到无,废除丞相是明朝的措施。所以答案为D。4.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到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A、B、D三项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为C。5.分析 (1)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查点是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即可。(2)问考查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年代,史记记载了

11、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这两部史书都记载了秦朝的历史,所以选C项。【答案】 (1)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颁布推恩令”也可)。元朝:创建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2)C6.分析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到了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答案为A。7.分析 本题考查了加强明朝君权的措施之一,设立特务机构。根据材料内容,判断监视宋濂的是锦衣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锦衣卫。皇帝。(2)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