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团队建设策略(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团队建设策略(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研团队建设策略-第 7 页区域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以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团队建设为例嘉善县惠民小学 谢小立【摘要】营造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应对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薄弱学科教研员单兵化教研、校本教研有形低质等问题,局限了教育转型的速度。因此,从“团队构建”“主题架构”“形式活化”等角度入手,建立“高质教研团队”运行模式,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是提升薄弱学科教研水平有效方法。【关键词】教研团队;区域共同体;薄弱学科一、当前教研机制存在的问题营造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应对教育变革挑战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等新型教师培养方式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价值。但大量信
2、息表明,当前上述教研机制依然没能完全发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作用,相对传统语数强势学科之外,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现象更加明显。以我们以小学科学为例,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区域教研员单兵教研现象局限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当前,区域教研中教研员单兵化行动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教研主题源于教研员个人的主观判断,教研形式也深受教研员个人观念和习惯的左右。这种教研员主导下的教研方法,虽然具有较强的统摄力,但是也容易出现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更不利于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发挥,与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不相吻合。而强化教研团队建设,可以淡化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方式,强化由骨干、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机
3、制建设,努力发现、培养并形成能够在本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专业团队。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组织的规划、协调、保障、监控管理作用,拓宽区域合作的经验,实现区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伙伴合作”,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二)校本教研组织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虽然校本教研方兴未已,但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少、层次差异大,致使校本教研校际发展不平衡,“强者恒强”与“弱者恒弱”现象交织并存。弱势学校教研方式依然单一、质低,“新人走老路”、“高大上”等现象导致教师成长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和物力,而强势学校又缺乏辐射教研价值的通道。加强区域教研团队建设,可以更好地整合人力和经验资源
4、,实现校际优势互补和同伴互助,解决教研组织建设和教师发展困顿。(三)校本教研主题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科研是化解矛盾探索教育教学解困之路最有力工具。但是调查表明,不少学校在借助校本研修的科研之路上遭遇了方向不清晰,主题不明确的困境。而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校本教研有形低质,活动“表面化、碎片化、盆景化”导致特征不明、成果不成的现象更加明显。加强区域教研团队建设,可以促进教研一体化目标的建立,凝聚起不同学校间共同愿景,在“方向”与“主题”上形成研究合力。为此,嘉善县围绕“建设高质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团队”这个大目标,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县域小学科学老师队伍和科学教研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基础上
5、,从“教研团队组织”、“教研主题架构”、“教研形式活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分类+互助”、“结构+特需、“定向+自主”的薄弱学科“区域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步组建起“组织交融”、“主题合研”、“活动互参”、“资源共享”的“区域教研共同体”。二、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重点围绕“团队怎么组”、“项目怎么定”、“活动怎么推”三个角度,以“丰富中老年教师本体性知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骨干教师条件性知识”为准心,创建起促进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在帮助教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又满足了解决教学困顿与弥补专业缺陷的特殊需求。(见图1)图2 “区域教研团
6、队建设”策略示意图(一)“分类+互助”的组队策略依照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科关注点(兴趣点),分层、分类组建“教研团队”,是解决教研主题空洞,方法单一,教研过程针对性不足,教研作用不明显的的有效途径。1. 锚定基点、层级分类针对全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教研组织建设及教研活动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专项考查与分析梳理,从教师队伍分布、校本教研状况、教师需求3大方面,明确教研现状和特征,以此锚定了教研团队架构的基点。在厘清全县小学科学教师特征的基础上,即依据学科、工作年限等因素,组建“三格”团队。三年内新上岗教师“定格”,“以优带新”,强化“学科常规”素养的研习与体悟,积累“实践性知识”,定格为合格
7、教师;成熟教师“升格”,借助校本研修,突出“团队研究”和“项目研究”,重点开展“主题问题”研究,向“条件性知识”研究靠拢,升格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风格”,借助“特色教研”载体,创新“特色”教学研究,锤炼“学习力”、“研究力”和“指导力”,带出“团队“,成长为“风格”教师。2.项目结群、主题互助针对不少教师具有相似追求和需要,而学校各自为战的教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的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项目结群”组团方式。第一,以专业公需结群。根据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基点,成立由教研员或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区级项目教研共同体,分时、分项地结群建队,实现县区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
8、向的“伙伴合作”。同时,也或根据各校的发展实际,组织各校以特色联合、首席教师负责、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团队。这种校际间的教研共同体,并非是中心学校向一般学校的单向帮扶,而是双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良性叠加,部分学校还孕育出了“云游式”、“挂单式”教研专项活动。第二,以专业支助结群。教师的新老更替始意味着每年将有新教师迈入老教师曾经经历过的成长之路,如果此时不给予及时、足够的帮助,他们很可能将陷入新人走老路现象,在茫然中摸索而不知正确的方法和路径,走了成长的弯路,浪费了时间和物力。因此,利用依托校内传统教研组织的力量,建立“教师成长”协作体。凸显伙伴合作关系,发挥新老
9、教师、专兼职教师间的教研团队作用。在上述策略的指引下,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组建起了针对全体教师的“实验疑难”,针对新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科技能成长”,针对骨干和名师的“特殊数据”、“情景检测”,针对特需学校教师的“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7大教研群团组织。(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以教师专业“定格”、“升格”、“风格”及“特需”四个类别为团队蓝本,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角度,谋划与选定教研主题,推动教研群团有序、有效发展。1.以“专业缺陷弥补”选择主题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知识背景广、变化大,所以在教师中广泛存在着“专而不广”、“广而不精
10、”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着课程的实施的效果。据此,确定了“疑难问题解决”等主题,通过“征集”“遴选”“研磨”“实践”的方法,对教材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合作或专项研究活动,解决教学困难。另外,针对新入职青年和兼职教师的特征,还将“学科技能成长”确定为“铁打的营盘”,成员年年一进出,三年一周期,确保学科常规和技能的研修。2.以“教学困顿解决”选择主题在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的教学困顿,有些还成为掣肘学科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征集,选择其中部分影响广、意义大的问题,组建联合研究共同体,有效解决原本研究力量不足,解决不到位的问题
11、。例如,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数据不支持结论”的“特殊数据”现象,对儿童视角下科学课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教学比较等方法,在理论层面明晰了“特殊数据”的教育价值,在实践层面确定了重视“特殊数据”入手建构切合儿童“兴趣”与“思维”课堂的方法。在县区小学科学教师中,关注学生教学起点、学习的深层特征成为自觉行为。研究成果在大市携手送教、浙派名师展示等多个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交流,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充分认同。又如,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需要一种集评估、促进为一体的新型评价模式的需要,课题组集中力量,在充分学习课程标准和国内外先进评价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情境检测”的评价新方
12、式论和研究,提出了“情景检测”模型。3.以“特需任务推进”谋划主题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和成效,也使得更多的县级重大研究项目青睐于小学科学团队,2013年和2014年就有“小班化教学研究”和“慕课教学研究”两大项目落户。为此,课题组发挥团队组织优势,转变了各校“各自为战”的松散研究形式,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特需项目研究共同体”,共同谋划、分头行动、分享综合、推广应用。例如,为应战县区推进“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某农村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的基础上,课题组联合相似背景的4所学校,建立起“小学科学小班化教学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团队。依据各校教师优势,分别从“小班
13、化环境物化”、“小班化群学趋动”、“小班化目标分类”和“小班化课型设计”等4大领域分头研究,定期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试点学校科学教师人员少,师资弱的问题,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三)“定向+自主”的参与策略依照“分类+自主”的组团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提出了“定向+自主”的活动参与策略,事关专业基础的“规定”项目必须参与,有关专业特色的选择参加。充分依靠县教研室的行政组织力量,对“疑难问题解决”、“学科技能成长”等项目采用全员或定向参加的形式,成立由教研员和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级教研核心团队,进行教研团队建设研究,强化对各级教研团队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团队成员专业研究力、组织力
14、的提升。并借助县区级教研团队成员对下层教研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督促,实现校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伙伴合作”,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对于“特殊数据”、“情景检测”、“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困顿项目”或“特需项目”则更多采取自主选择参与的形式。以特色联合、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建立34个小学科学片级(校际)教研团队,确定首席教师负责制,开展团队教研研究活动。实现校际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整合人力和经验资源,开展校级教研团队成果交流。3展研合进为扩大研究项目的影响面,达成研、展、推的一体化,根据项目特征,采用了“先研后展”和“边研边展”的“合进”策略。对“小班化”、“慕课”、
15、“情景检测“等项目,团队先研,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片、县研训活动进行展示推广。对“特殊数据”、“疑难问题”等项目,则采用边研边展、展研相融的形式,全员合谋,人人参与。三、教研团队建设实施成效分析(一)探索了一套值得借鉴的区域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构建了一套值得借鉴的区域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其中“主题+团队”的捆绑组团方式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很强的实效性,进而促进了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其中的“以教研主题架构团队”的策略,主题来源于一线教师成长特征和学科困难,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小学科学教研方式单一、质低,教师主体体现不足,参与不力的的问题。为区域各薄弱学科提供了建设“区域教研团队
16、”的模式和思考方向。(二)建设了区域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并转变了区域教研方式教研团队的建设,淡化了我县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方式,营造了由优质学校名优教师、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机制。依托课堂的互助,网络的交互、共享的特性,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和优质学校名优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科引领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窄的状况,使学科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的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同时,也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组织的规划、协调、保障、监控管理作用,拓宽区域合作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三)提高了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通过区域教研团队这个专业团体及其研究活动的影响,发挥和带动优质学校名优教师聚焦教
17、学研究,并辐射专业影响力,促进学科教师跨校合作教学研究的机制的形成,保障更多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同时让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使得专业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充分的缓解。(四)解决了一批教师制约教师发展的教学问题主题研究的形式驱使校际、校级教研团队更有效开展研究活动。借助主题活动展示、疑难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认领、青年教师课堂打造等方法,使各级教研团队研究活动研究有对象、活动有时间、参与有人员、辐射有对象。特别是“疑难问题”、“特殊数据”、“情景检测”等研究主题不但凝聚了教师团队力量,其研究成果也更有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王淑芳.“大教研”理念与团队教研室内涵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2丁玉祥.区域性初中校际学科教研团队建设标准与绩效评估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5).3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以“伙伴合作”项目驱动教研组建设J.现代教学,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