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摘要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促进了高效课堂构建的进程,如何引导学生采用更新型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学习,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教学,突出了学习的趣味性及灵活性,扩大了学生参与面,提升了历史课堂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升。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 引领 高效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引领教学在实践中得到较好运用。它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用问题当引线,强化互动合作与展示,加深了知识的探讨深度,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突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促进主体自觉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要素,它可以较好地激活人的主动意
2、识,从而在具体活动中产生积极性,使活动的效率得到较好提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将问题设计成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通过講述生动故事、讨论引人关注的热门话题等,既能将要学习的知识引出来,还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起义一节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先给学生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被称为天下第一刺客,知道其中的缘由吗?(用敏感词语来吊学生胃口)荆轲受燕国太子之托与秦武阳一起到秦国,秦武阳是燕国胆量最大的人,可还没到秦始皇的宫殿就被威严的阵势吓瘫在地,荆轲只好一人进殿虽然最终未能刺杀成
3、功,但留下了千古的美名。一方面说明秦国强大,接近都非常困难,刺杀更难;另一方面说明荆轲勇敢。这么强大的秦王朝,怎么在如此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起义呢?学生对秦国故事产生了兴趣,接着与老师一起探讨秦王朝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修建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以及征南越等,百姓们受到的苦难太多了,实在无法忍受。司马迁说“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接着分析起义的意义等,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二、注重灵活性,保持思维持久性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只采用一种固定模式,时间久了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保持活跃的
4、思维、良好的情绪,这样对其学习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好处。比如可以恰当穿插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擂台赛或课堂辩论大赛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西周的灭亡一课,有位教师这样开展教学活动:有人说周王朝灭亡是由于褒姒造成的,烽火戏诸侯的事例论证了“女色是祸水”。同学们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各小组进行讨论,选派代表参加班级辩论赛,看哪个组表现最好。教师要指导各小组围绕话题互动,并积极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让观点得到深化与提升。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造成周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有国家管理混乱,出现用人不当,导致虢石父乱了朝廷,全国人民怨恨;有外交不利
5、,导致内外交困;有幽王宠爱褒姒乱了章法,也有外族的入侵等等。这样的教学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及时拓展,强化知识关联性在课堂学习中,注重知识的及时拓展,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可以较好加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促进学习理解、扩大视野、提升学习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理解非常有实效。比如商鞅变法一课,在学习了变法的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人物还有哪些?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哪?又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后,积极展示学习成果,即各诸
6、侯国为了增强国力,都积极进行相应的改革,除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外,还有齐国的管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教师及时进行补充。这些变法尽管在背景、目的、方式、内容、影响等方面有一些差异,但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力。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力度大、内容多、时间长、效果也最好,从而让秦国迅速成为超级大国而一举吞并了六国,建立强大秦王朝帝国。本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并补充其他国家的改革,为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本节的知识要点。同时在拓展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问题引领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强化知识间的关联,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及综合能力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具体内容,重视问题设计研究,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提升历史课堂的整体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