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08033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部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第 8 页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课题计划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限1600字)一是对动态股权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系统分析和研究1、关于是否侵犯所有者权益的研究。代表作有:李海舰等(2001)、李兵(2001)。2、关于职工持股研究。有:吴春波(2000)、李兵(2001)、饶海琴(2003)、徐向艺和高军(2004)。3、关于对经营者业绩的影响。有:邹英(2001)、中央党校动态股权制课题组(2001)、李兵(2001)。4、关于动态股权制在现有激励方式中所处的地位。李海舰等(2001)、李兵(2001)。

2、5、关于动态股权制的创新性。对此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一是实现了产权清晰化、主体多元化、资产人格化;二是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变“内部人控制”为“内部人监督”;三是建立了以关键人为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四是深化了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孙楚寅和罗辉,2001;李海舰等,2001;刘宗发等,2002)。6、关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有代表的研究有:苏梅林和朱作良(2000)、徐正柱(2000)、李海舰等(2001)、纪玉山等(2003)、马言军等(2002)、朱鹏炜(2004)。7、研究个案。有:襄樊车桥(曾庆宗,1999)、光华集团(纪宏照,2001)、银河纺织(樊芳,2001)等。二是对人力资

3、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的研究朱顺泉(2001)将企业价值动态分配划分为股权动态分配和职权动态分配两种机制,认为应利用股权实现公司核心力量、中坚力量对权力的有效控制。张小宁(2001)认为,虚拟化的人力资源资本化不会影响企业资源配置。当人力资源具有明显增长性或比较优势时,在选择得到收益权时可以零支付或完全免费;反之,则应该有所支付而不是完全免费。三是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的研究如梁晓鸣和刘智勇(2005)的虚拟人力资本股分配模型。设非人力资本的股票数为ma ,则人力资本的虚拟股票数mb=ma b/a;肖曙光和王国顺(2005)的名义人力资本量化模型:V=R/(1+i)t=R/i;郭

4、丕斌和刁惠文(2002)基于“二元股份制”构想提出的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方案:按贡献率分配和同股同酬分配模型。此外,还有张永国(2001)提出的激励报酬模型、彭泽(2002)工作绩效模型、吴嵋山(2002)岗位津贴转股模式、郑绍濂和骆品亮(2002)虚拟股权动态激励模式、丁雪峰等(2003)管理激励模型、冯亚明(2004)高新技术人才激励模型、郑君君等(2005)最优股权激励模型等。本课题研究总体框架实质上脱胎于现有学术界和实务界对1998年襄樊动态股权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并在其基础上作出较大的修正和调整,不仅可赋予动态股权制以可操作式的模型化外表,而且内蕴涵着一种更为深刻和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激励指

5、导思想。主要表现为:1、对动态股权制尚不完善的地方和对激励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比较分析,补充国内对动态股权制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和空白。同时,借用“投石子入池”和“湖”与“湖水”的关系对企业动态股权制需要进行制度的再创造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并明确其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路径。2、创建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将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有机结合的新企业分配指导思想溶于同一模型,既有很强理论性和创新性,又有现实操作性。并且不仅于此,该模型通过股东当年未分配收益转增股本的设计,还可自动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动态优化和调节,既有利于促进对优秀人才的长期激励,对于长期业绩不良而不思进取者也起到了一个有力的鞭策作用。3、基于动

6、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思想设计,只要具体应用时其绩效的定义能比照不同行业特点、组织结构类型、岗位性质科学制定和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同时配合以政策层面的改革和推动,就能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难预见,这种科学模型所蕴含的激励思想体系必能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组织和部门的实际考核和分配工作之中,将极大地影响和推进我国当前组织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进程。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限1800字)一、文献回顾和理论综述主要内容同上述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二、对现有“动态股权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第一,岗位股设置问题。设计者方案显示,岗位股一般是无偿赠予企业相关关键人的,在分配时按

7、层级分成了若干等次,即所谓“论功行赏”或“按级排辈”方式。其次,设计者将设置并无偿赠予岗位股的缘由解释为一种非实产权的形式即虚拟产权,是因关键人的贡献所需,但实则造成企业管理层“坐收其利”之弊,其带来的实是原有股东利益的多余付出,是一种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博弈中的不公平机制。再次,岗位股分配很大程度上受传统体制影响并不能完全按照实际绩效划分,而岗位股一旦确定又将使以后的分配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难以通过提高工作绩效来弥补此方面的先天缺憾。所以,岗位股的设立将可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从上至下横跨各个部门的相当大既得利益阶层,这样的体制能否消除人与生俱来(作为一个“经济人”)的“搭便车”动因很难

8、说。第二,按股分配的问题。首先,一般员工基本上得不到“贡献股”青睐,其股权份额将逐年减少,其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和贡献不能得到体现。其次,即使是关键人之间的分配也不尽合理。比如,两个持股相当但绩效却相差较大的经理,分配所得却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必然挫伤贡献者的积极性。第三,股权变动依据不尽合理。动态股权制的“动”体现在关键人股权变化与企业总体业绩挂钩,贡献股即以此为据进行奖惩。这种关联虽有助于内部治理优化,促进掌握信息的关键人相互监督,但也造成了负面效应。即与关键人个人实绩存在一定甚至可能是较大程度上的脱离,反更不利于调动人们作出贡献,因而出现集体“搭便车”现象即是此理。三、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

9、的深入研究和讨论1、优缺分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优势:一是将按资和按绩两种截然不同的分配模式集成在同一模型,既克服了传统按资分配和动态股权制下贡献股调节的不足,又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股东未分配利润的转增能自动使原股权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并且这一变化与个人当期业绩情况的升降是对应的(实际上是建立了隐性的退出机制),较之传统动态股权制能更好地实现股权的动态性和效率;三是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只要对业绩的定义稍作调整,就能作为各种激励方式的插件,对企业、事业等各种类型和所有制(未实行股份制的按虚拟股份制计,如岗位津贴转股)的组织均适用。但其仍有一定弱点,即对企业各方面环境的变化考虑不足。2、关于业绩

10、利润值区间对分配影响的问题。讨论员工业绩与企业效益分属正、负、零三个区间九种情况的分配变化。3、对团队合作行为影响的讨论。四、结合企业和管理实际进行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本模型在静态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各种参数变量,使其能够有效应对企业情境的各种变化,包括企业人员的调整和股权的变动,兼容企业内部对特殊人员另行采取的奖励方式的使用,并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适合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个体采用,使其作为一种全新和独立的激励方式而具备了存在的价值。五、结合企业和组织管理工作实际进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设计和研究针对企业实际环境和组织、人员特点探索出分类分层分配和全企业(组织)统一分配两大模

11、式,并列举出实例加以说明。通过模式设计,使其更便于实际应用和推广。六、试点应用、实施效果反馈和再设计、检验的研究通过理论结合企业运营实际进行不断的设计、检验和再设计、再检验,最终使研究成果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使之不但理论可行,而且在实际中确实行之有效。预计突破的难题:“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上升为一种更具理论性的激励思想和方法体系,与其他股权激励体系的比较论证;2.模型的不同应用模式研究;3.动态模型的数学构建;4.企业应用实践。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 (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限1800字)(一)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

12、学、政治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演绎,我们将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企业采取动态(而不是固态)股权激励方式的内在动因,以及动态股权激励与企业环境和相关激励政策配套的模型。然后,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岗位对实施模型的不同影响,归纳出模型具体运用的标准实施模式,再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和标准实施模式选取一定数量国内中小企业进行试验,对动态激励模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我们将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各种类型组织和企业的适用性、理论和推广价值及尚需完善的地方作出进一步探讨。(二)研究工作方案课题组经过多年来

13、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表现在: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撰写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并得到多家权威机构认可,研究成果刊登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家信息中心市长专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数模研究会等权威网站;现正在进行本课题所需文献综述和高级动态激励模型的构思设计工作。此外,还需要从理论高度论证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作为一种全新独立方法体系存在的客观性和价值,阐明其对多类型组织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的借鉴和推广意义,再就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在实境中验证高级激励模型的科学性,对其作进一步完善。(三)进度计划1、2006年6月8月,课题

14、组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和沟通,将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架构,进行研究分工,并结合课题研究框架作进一步地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已完成)2、2006年9月10月,通过文献阅读及对部分企业的实际考察,就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一般性企业(未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适用性进行评估,与企业老总就模型的构建和有关事项交换意见,对本研究的整体框架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正在进展中)32006年11月12月,在相关文献分析和企业考察的基础上,完成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最终设计和计算测试工作;(正在进展中)4、2007年1月5月,结合企业不同岗位和人员特点,设计出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几种应用模式,拟好研究报告提交试点企业;5、20

15、07年6月12月,根据试点企业反馈回的意见,作进一步修订,同时进行企业有关人员和财务数据的调查统计,对实施效果综合评判;组织力量做好课题中期成果的研究和撰写工作。6、2008年1月7月,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所获取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并争取提前拿出最终研究成果(专著)的初稿供有关专家审阅;7、2008年8月9月,邀请该领域同行专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评阅和指导;8、2008年9月10月,根据同行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意见,对初稿作进一步修改与润色;9、2008年12月,按期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向学校科研和教育部社科管理部门申请鉴定结题。(四)中期成果(系列论

16、文)1、国内股权激励理论与实践及激励模型研究综述2、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静态模型3、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动态模型4、适用于多所有制和类型组织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理论的研究四、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限800字)(一)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1、研究成果定位准确且有价值。作者最初开展研究工作始于2002年,当时撰写的文章用于指导学校社会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设计,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新思想;2004年该文投稿于某人力资源类网络权威媒体,2005年正式发表。在此基础上新撰写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不仅被某权威刊物全文转载,而且也赢得了一些专家的认可和赞赏。2、现有

17、研究成果已进入国内同领域研究前沿。在学术期刊网(如CNKI)同主题文献(“动态股权”)不仅较少而且在其中未能检索出实质性的研究激励模型的成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上该成果目前已被较多的网络专业咨询和研究机构转载或认可。3、该项目同主题研究在国外检索不到相关成果,因而该研究的进行将可能极具前沿性和创新。截止今年六月,作者在某大学学习期间在该校外文资料数据库经关键词初步检索未发现有价值的同主题参考文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用外文关键词如“dynamic equity incentive”或“dynamic stock-ownership system”等进行搜索也未能检索出相似的有价值资料。(二) 资料准

18、备情况为进行该研究,从2002年起作者即开始陆续自费购进动态股权、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公司治理及有关管理学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专业论著和教材,到目前累计已有八九十本,价值三千多元。同时,在进行相关论文写作和研究时还从中国期刊网、外文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上下载了近千篇相关研究文献。对所搜集的资料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读和思考,有些重点内容还予以了详细记录和摘要。(三)课题组主要成果1、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论文,200582、关于高校社会服务中心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200543、经济效率与企业伦理对传统科层制企业组织结构的一

19、种理性反思,论文,200634、国企治理之下级监督与监管机构改革探究,论文,2005115、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论文,200596、从民企控股上市公司现状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论文,2005117、上市公司董事会与CEO关系治理理论述评,论文,200538、CRO:美国公司治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论文,20044简要说明:论文2原作于2002年11月,是对我校社会服务中心管理机制提出的理论设想,并在实践中予以初步应用。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事业机构服务性组织采取动态股权管理机制的若干构想,及实施动态股权激励的初步理论模型。本文于2004年8月首先在网络管理研究权威媒体中

20、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刊登。论文1是作者读研后结合前述基础提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本文初次构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并率先指出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事业和一切社会组织当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发表后,于当年12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全文转载。2006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收录。同时,该文所提出的理论构想也在同期于国际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传播。截止目前,在GOOGLE搜索引擎上可检索到一百余家专业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的网站转载此文。从研究现状看,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结论,关于动态股权激励

21、国内暂未发表相应的模型研究成果,故该研究目前处于同领域研究中的国内领先水平。根据用英文关键词对国外数据库的检索结论,尚未查到国外有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限1000字)1、本课题将根据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实证分析,归纳出企业实施动态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和优缺,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及其可操作性的应用模式,并选取一至二个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基地,加大与企业负责人和管理、技术骨干的交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科学的研究安排出发,既要保证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也要务求实效地保证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

22、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因此,本课题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反映企业股权结构状况、企业自身特性、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度、类型和模式、管理层和员工状态、偏好,以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如何与企业环境变化和其他特殊奖励政策相衔接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大量相关的描述性和实证资料。2、调研周期定在2006年9月10月、2007年1月5月、2007年6月12月及2008年6月10月,采取集中分段进行、反馈调整再反馈的循环调研模式,报告定于2007年1月5月、2008年1月7月拿出分段报告,在最终成果交付时再合成整个研究报告文本提供给成果使用方。3、调研报告主要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同时还将有选择地函送“动态股权制”

23、发祥地和实施地的有关政府决策机构,如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部分地市国资委、发改委、体改办等作参考。具体报送时间是在调研报告完成并参考有关方面意见进行修改后,即2008年10月11月。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限700字)1、在全国核心期刊尤其是CSSCI上公开发表论文3-4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拓宽与同行专家交流方式和领域,加强课题研究系列成果的深度和力度,增强实效性和前沿性,立争能为理论界进行此方面后续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积极和有实际意义的参考资料;2、将成果材料有选择地提供给部分企业高层管理者,以便为该企业实施动态股权激励提供相应支持的理论模型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通过部分企业的先期运用、检验,为该成果的后续推广和与企业的再度合作打好扎实基础;3、将作为政策建议和研究咨询报告有选择地函送给“动态股权制”发祥地和部分实施地的有关政府决策机构,如提供给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部分地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作参考,为当地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民营经济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服务。4、在取得上述理论成果,并进行大量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将所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作出科学的归类和整理,按照事先拟定的研究计划框架,撰写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理论研究专著,并其他研究成果正式提交给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教育部社科管理部门以供结题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