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研究)课后答案(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研究)课后答案(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中小学教育研究)课后答案-第 4 页第一次作业 阅读下列短文,并谈谈你的理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答: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教育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世界上的每一个成员就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就必修有着比一般职业更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操。教师不仅要勇于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
2、任,而且要具有热爱事业,勇于负责,勤于学习的品质。教师当有“为己”之心去学习,学习是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决不是为了图什么名利才去不得不被动应付。时代变迁,教育改革,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教师育人的责任担当和坚定自信的从业精神永远是学校工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点,越是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中,越要依靠作为主体内心的坚持,来通达人生理想的彼岸,越是在应试的大潮中,越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不管周遭的现实世界如何,教育的根本在于立足于人性的启迪与教化。也许,教育栖身的世界并不一定完满,但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这样一个不完满的世界中担当化育人格的大任。时在当今的教育来说,走出困境的最好
3、出路无疑需要坚守教师的职业精神。哪怕价值空虚,哪怕理想缺席,我们绝不随波逐流,总是执着坚韧地向前,尽管充满荆棘,但不乏信心,因为终将看见教育的希望之路。第二次作业 请你举出当前中小学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序。 (注意事项:列出五个问题,关键在如何排序,请你按照你认为的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不能仅仅写出五个问题,如果只是五个问题的简单排列,作业将不能过关。请大家一定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答:当前中小学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
4、,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他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魅力,更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文曾指出“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可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形势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所学校从教书育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调整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
5、提升教师教育质量。2、其次是评价机制问题。这里的评价机制包括老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在一所学校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在应试教育下,评价老师的最高标准便是成绩。教出好成绩便是好老师。这往往会让老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同样,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仍是成绩。中学教学中,“成绩”“分数”是老师、学生、家长口中频率最高的词汇。诚然,成绩是学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唯一筹码,但却不应成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改进中小学教育中的评价机制,运用发展性评价或是过程性评价,给予教师和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3、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实施畸形教育问题,畸形就畸形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内容狭
6、窄,忽视学生的个性。现实中,中小学教育有一个很正统的观念,就是学生上学必须围绕课本、课堂、作业转,谁不围绕着这些东西转,谁就是不务正业,因此,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培养了一批只懂得听课,作业,考试的学生。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压抑学生丰富多彩个性的教育,是一种烧砖式教育,把学生用做题和灌输摔成四四方方的砖坯子,然后用考试之火煅烧出规范统一的砖块。然而,学生是人不是泥土,所以,就必然和统一规范的要求发生冲突,于是在冲突中,有的学生压抑住自己的个性,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的不驯服的,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有的可能擅长学习书本知识,于是得到很好的发扬,有的擅长于其他就受到了压抑,在畸形教育的
7、偏激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培养了少数考试精英的同时,培养了很多考试的失败者,这些失败者很容易走上别样的道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畸形的中小学教育培养了畸形的学生,让我们汗颜。4、班级等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初中与高中教育。班级等级问题即,一个年级会有不同层次班级的设定,如:强化班,重点班,普通班三个层次的设定。越高层次的班级学生生源、老师配置、硬件设施会越好。这种设定往往是校方出于班级升学率考虑,殊不知无形中给学生也划了等级,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普通班孩子们的不自信与自卑感。普通班这一层次的孩子本身学习基础弱、坚持能力弱,而身在“普通班”这一“最低层次”的班级更是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8、,更难突破自己,取得进步。刚刚参加工作,我便先从普通班的教学开始锻炼,因此深知“普通班”这一冠词带给老师的教学压力,也深知带给孩子们的自卑与脆弱。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不是升学率,更不是给孩子们“划分等级”!5、班额超大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普遍存在于县一级中小学校。拿我所在的陕西举例,高中班级每班定额不得超于56人。而有些学校班级人数达到60、70人,更有甚者达到80、90人。一个班级人数过多会带来一系列的教学难题,如:增加班级管理难度,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等。老师与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班额超大问题主要是由于择校生问题,而择校生问题确是一条利益链。一、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
9、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他们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魅力,更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文曾指出“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可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体 制改革不断深入新形势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所学校从教书 育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调整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制定
10、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师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举办 教师教育的高校要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开展 教育科学研究,组织教师定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建 议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教 学水平。引进和培养短缺学科教师,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竞聘上岗、转岗、提前离岗等途径,切 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学段、区域、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妥善分流中小学富余人员,积极推动城镇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学校分流,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必要的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培训后向幼 儿园分流,教学岗位富余人员向其他岗位分流。进一步
11、优化中 小学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及时补充紧缺学科师资。 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 担起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责,依法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在县(市、区)域范围内轮岗交流中小学校长,主动配合人事部门做好跨系统的人事调 配,合理配置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力量,促进 学校均衡发展。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 员聘用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分类 考核评价,把师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 准。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分配向
12、 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要规范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管理。民 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职务评聘、培训进修、政府奖励 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民办学校要聘任具有国家规定任教资格 的教师,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依 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 二、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我国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13、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