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97684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第 10 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设计与执教:林建锋 评 析:章鼎儿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

2、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方面:在微小世界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放大镜及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可以说是基本空白的。(二)能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通过三年多的科学系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

3、假设、合作、记录、汇报等能力,但在这几方面仍需要更深层次的训练,以推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有效养成。(三)兴趣方面:小学生对于微小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放大装置。2.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之后进入到了微小世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

4、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用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组合制作放大装置,并用简易显微镜来观察周围世界。(二)教学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五、教学准备1.学生: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为四人小组、二人小组、一人一组的混合体。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呈现形式随教学进度而变化,每个四人小组的材料为:印有长方形的纸1张、放大镜2个、铁夹2个,铁架台1个;蝴蝶标本1个,记录纸4份;4个简易显微镜,泥土1份,花粉1份。2.教师:印有长方形的纸、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一个已经组装好的简易放大装置、一个简易显微镜、介绍列文虎克的投影片和录像、介绍

5、显微镜发展历史的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引入(约6分钟)1.师导: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印有长方形的纸,请同学们先用眼睛直接观察长方形,再用放大镜观察,前后两次观察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2.师生交流观察所得:放大了,感觉有颗粒状,颜色不仅仅只有黑色,还有其他颜色。3.师导: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放得更大,能不能看到更细微的东西?(让学生预测)4.揭题:这是大家的预测。那怎样才能把长方形放得更大?(板书:怎样放得更大),谁有好办法?5.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方法并进行尝试:方法的总体要求是每只手各拿一个放大镜,对着长方形,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6.师导:把长方形放得更大了的小组请举手

6、?这两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不同,两个放大镜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放大的效果一样吗?7.总结得出: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靠近眼睛效果更好。评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四课,相信许多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晶体等小物体时,已经产生类似“如果放得更大一些会怎样”,以及“怎样放得更大”的想法。用眼睛、用放大镜、用两个叠加的放大镜观察小长方形的活动,重现的正是小学生产生这些问题与想法的过程。结果很顺利,大家都发现两个叠加的放大镜能把长方形放得更大,获得的信息也更多了。作为课的导入,化的时间不多,效果不错。(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并对相关物体进行观察(约12分钟)1.任务布置

7、: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方法来制作一个可以把物体放得更大的装置。2.师边说边演示: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由一个铁架台、两个放大镜组成。既要尽可能放大,又要保持观察物体图像的清晰。(1)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铁架台上。(2)先用一个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观察物体,当放大镜在把物体放大且很清楚的时候,将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3)再用另一个放大镜观察刚才那个放大镜上的图像,当放大镜把图像放大且很清楚的时候,将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3.师指导:待会请每个小组制作一个这样的装置,组装成功后上来领取新的观察材料(蝴蝶的翅膀)。观察的要求是:第一,长方形和蝴蝶的翅膀每个人都要观察,每个人都要记录。第二,记录方

8、法要简单(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图),只记录新发现。4.学生自制放大装置,并利用放大装置观察蝴蝶的翅膀。评析:手持两个放大镜叠加着观察,这是怎样放得更大的方法。把这样的两个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就成为一个放得更大的“装置”。老师设计了放得更大的“方法”放得更大的“装置”放得更大的“工具”(显微镜)三个台阶,指导学生经历怎样放得更大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为学生认识显微镜的一些结构与原理打了基础。独立完成这个放大装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成人来说,有个物镜与目镜的比较与选择确定的问题,有个光轴的问题,还有调焦问题等等。老师在讲解、演示的基础上,把可能碰到的问题解决在经过设计的学生能看懂的具体操作方法

9、步骤中了。因此,小组的装置组装活动比较顺利。需要提醒的是,过细的操作步骤指导会压缩学生的活动空间,使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变成一个按部就班照章操作的活动。如果活动顺利了,活动的价值意义却丢失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三)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约8分钟)1、师出示简易显微镜:这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得比我们用自制的放大装置放得更大些。谁来猜猜这个简易显微镜的结构原理?评析:课到这个阶段,尽管老师说的是“猜猜”,学生已经不只是“猜想”了。至少会与前面的两个放大镜叠加与刚才的放大装置联系起来进入“联想”或“推想”层面了吧。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结合课件教师指导:这个简易显微镜就是由两个放大镜片组成的。上面

10、的是目镜,也就是眼睛观察的地方,下面是物镜,也就是接触观察物体的地方;中间是一个调焦旋钮,如果看不清楚,就要用旋转的方式调整焦距;物镜边上有一盏灯,用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打开灯。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显微镜和观察材料。评析:这个时候给出“目镜”、“物镜”、“调焦”等词是可以的。但这段文字作为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指导还有欠缺。3.各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简易显微镜在培养皿上直接观察泥土、花粉,在塑料纸上观察蝴蝶的翅膀。)评析:这是一个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惊讶着显微镜下的发现,经历体验着当年列文虎克们发现小生物时的兴奋,生发着关于这个新奇的微小世界的种种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高潮阶段。(

11、四)汇报交流(约9分钟)1.师导: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放中间。下面我们来开一个科学报告会。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新发现。2.交流:一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其他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图像放大,看到更细微的东西,工具真好。)3.教师总结:放得更大的装置的出现,特别是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板书:显微镜,微小世界)评析:这个总结可以移到“显微镜发展史”后进行。这里更需要进行的归纳小结是:使用简易显微镜这样的放大工具观察,我们就可以获得用肉眼、用一般的放大镜所无法获得的十分丰富的信息。(五)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发展史(约5分钟)1.自学:我们把课本翻到第11页,自学“

12、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观看录像:我们再来看一段介绍列文虎克的录像。现在你又有什么感受?3.显微镜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着。我们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课件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4.如果想要一个简易显微镜,可以在淘宝网上购买。评析:这部分内容还可以简略一些。录像与自学内容重复,意义不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这类可以自学的内容也不必在课堂上花时间。真正有意义的是显微镜在“怎样放得更大”目标指引下的发展,发现细胞、发现细菌、发现病毒、发现分子不断的发展带来不断的发现。诚如前面教师总结显微镜的发明把我们带进全新的微小世界里。附:记录表: 怎样放

13、得更大观察记录表观察对象我的新发现用“放得更大的装置”观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长方形”蝴蝶的翅膀泥土花粉我的感受其他感兴趣的物体(时间有多的同学观察)评析:人的实践与认识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永远也消除不了。实践探索要往前走的话,我们的认识一定要先行推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认识已经在这节课里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每个学生一个简易显微镜,与四人小组合用一个显微镜相比,学生的观察活动参与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一份记录单,与四人小组合作一份记录单相比,学生所参与的观察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8分钟的小组合作组装放大装置的活动,加上12分钟每个学生拿着一个显微镜观察花粉、泥土、蝴蝶翅膀的活动,再加上导

14、入活动与交流研讨中分配给学生的活动时间份额,可以说,这节课基本上已成为六年级学生以符合他们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的形式学习科学、发展认识的课。简要地说,这已经是一节从“老师教科学”中走出来,走向老师指导学生学科学的课。老师教科学的课与学生学科学的课是不同的。前者的研究重点是老师怎么教,后者的研究重点是学生怎么学。这节课的一大长处就是进行了学生怎么学的思考研究。也正是在这个研究基础上作出了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学习活动设计: 放大长方形的活动重现与提出怎样放得更大的问题,用手头的材料(两个放大镜)尝试把长方形放得更大的活动 把两个放大镜组装成放得更大的装置的活动 认识简易显微镜及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泥土

15、、蝴蝶翅膀的活动 交流研讨与小结我想强调的是,上述活动设计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而不是我们所习见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这是四个学生参与、经历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长方形放得更大;学生在组装放得更大的装置,继而用这个装置观察蝴蝶翅膀;学生在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学生在参与交流研讨与小结。这不只是准备足够的材料让每个学生参与的事,不只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的事。重要的是活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中的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设计。前面的课是“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学生在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时候,肯定产生过怎样放得更大的想法,而且做过怎样放得更大的尝试。用一个放大镜也

16、需要研究与尝试怎样放得更大的。如果学生手上有两个放大镜,想想吧,他会怎样做?十有八九会把两个放大镜叠起来试的。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放大镜。两只手各拿一个放大镜,保持一定距离,可以放得更大。这样观察,有方便处也有不便处,例如腾不出手来,例如保持不好恰当的距离。把放大镜固定在铁架台上成为一个放大装置,解决的正是学生实际碰到的问题。所以,放大装置这个活动,哪怕不是学生设想与提出的,也是有价值意义的。他们需要,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懂,他们理解,他们受到启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十分活跃与有效的。实际上这个装置解决的也是当年的列文虎克们曾碰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列文虎克们也曾经

17、历过用固定两个放大镜的装置观察的阶段,然后才是那个筒状的显微镜。所以,如果往深远处,我们还可以说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粗略的显微镜的发明诞生过程。这就不是听一个发明显微镜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比拟的了。选择学习主体研究做本课评析的重点,前面说了成果,后面说点问题。老师向学生作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指导后,观察活动开始了。学生会用显微镜吗?大概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会用,许多学生像用望远镜一样地远远的看着。学生的问题反映出老师指导的问题。老师指导的问题反映出学习主体研究与认识欠缺的问题。老师把简易显微镜分发给学生,然后进行这个显微镜的使用指导。粗看起来,每人手上有显微镜,老师可以借助实物进行使用指导,效

18、果应该好得多。结果却是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被手上的新鲜玩意儿吸引了,根本没有听老师关于使用方法的讲解指导。如果事先思考研究一下,应该预料到的。不用说小学生有这样的特点,许多成年人都如此。再看看老师准备的指导文字:“这个简易显微镜就是由两个放大镜片组成的。上面的是目镜,也就是眼睛观察的地方,下面是物镜,也就是接触观察物体的地方;中间是一个调焦旋钮,如果看不清楚,就要用旋转的方式调整焦距;物镜边上有一盏灯,用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打开灯”。老师介绍的这段话中,有结构,有名称,有功能,有方法;似乎全面,却有严重欠缺。小学生拿到这个显微镜时会怎样?使用这个显微镜时会碰到什么问题?欠缺的是这些问题的研究,或者称

19、之为学生与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拿到显微镜,学生与显微镜的相互作用就开始了。也正因为学生参与到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去了,他就听不到老师的使用指导了。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调焦旋钮、发现照明灯与开关。这些学生自己能发现、能解决的使用问题是毋须老师花指导时间的。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受发展水平制约,会碰到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就是老师在活动前需要指导的重点。前面说的三分之二的学生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还没有使用显微镜的经历,没有显微镜的实际认识,没有“物镜”的实际认识,也没有物镜就是靠近所观察的物体一端的透镜的认识。所以,仅停留在口头的讲解式的指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0、如果有实际使用的演示,效果一定不一样。拿到一个显微镜,还有一份说明书,小学生会怎么做?科学老师希望他们怎么做?拿到一个简易显微镜,手头没有使用说明书,小学生会怎么做?科学老师希望他们怎么做?研究学习主体不只是解决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十分丰富的科学素养发展内涵的文章可做。自我评析(一)用学为中心、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标准衡量教学设计,不仅仅要体现教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方向,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整体提升,也要考虑课堂的可执行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1.整个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比较辛苦但总体比较顺利的做一个简易放大装置,感受到放大倍数增加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微小世界,进而感受

21、到显微镜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着。设计体现两条发展线:明线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观察,一步步进入到微小世界;暗线是让学生感受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这两点,在教学进程中充分达成。2.我崇尚让学生经历相对较长时间的探究,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直觉的会去追求突出重点活动,组合一般探究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切实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系统训练,学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本节课在探索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上真正向前走了一大步,把制作简易放大装置和用建议放大装置观察以及用简易放大镜观察三个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经历20多分钟比较有效长时间探究活动。(二)要从学生记录、汇报、观察等各方面能力的扎实培养

22、的层面去推进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能把科学素养的发展定位的过于宽泛,而实际上难以真正落实。本课的设计中没有把科学素养的发展定位的过于宽泛,而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记录、汇报、观察等各方面能力的扎实培养。例如:学生观察花粉的时候,把花粉描述为像一粒米。这个描述可以说是对的,但是这个观察结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这节课中,在这一点上,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学生发现描述信息的推手,从形状、颜色、大小等维度进行进一步描述。再如:学生在科学报告会的时候,往往只重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少进行观点的互相碰撞和观点的整合发展,本节课在科学报告会过程中,在这方面有了极大的推进。又如:本节课每位学生每

23、人一张记录单,每个实验每个学生都要做一次学生参与度完全不一样了。(三)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按照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深入探索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好发展的我的科学课堂。活动的价值意义非常重要。哪怕是小的引入活动,哪怕是一个教具的选用。就本节课而言,自我感觉实验设计的不错,哪一个放大镜在上面,哪一个放大镜在下面,已经指到了,如果要求再明确一下,学生就完全可能再向前走一步让学生用具体位置和数字来描述两个放大镜的上下位置关系,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关系。本节课极具代表性的观察材料(泥土、花粉等)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具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在课堂中有明显的痕迹。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解读自己,甚至批判自己,最终打造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学为中心,组建学习共同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中小手高举,小口常开,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精简高效、睿智风趣”教学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