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针灸学重点(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针灸学重点(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针灸学重点-第 22 页上篇 针灸理论经络总论一、经络的概念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作用的通道。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的意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十二经脉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 阳明经 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
2、经 在中头面躯干 太阳经 在后 太阴经 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 在中躯干 少阴经 在后循行走向特点(流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循行总的原则:阴经向上升,阳经向下降(将上肢举起)内属一定的脏腑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表里关系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肺交接部位: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2)奇经八脉含义:“奇”:
3、“奇特”“奇异” .奇经: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特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作用: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3)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4)十二经别:十二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病理反应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
4、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腧穴学总论一、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属经络属脏腑二、腧穴的分类: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5、阿是穴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刺激某些穴位机体功能增强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刺激同一穴位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腧穴的定位方法:请先复习人体解剖基本知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
6、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见“常用骨度表”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固定标志法:背部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活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五输穴
7、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腑病变。)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有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治疗脏腑病
8、变。多用于腑病。)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治疗六腑病变)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跷脉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通阴跷脉 10)交
9、会穴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手 太 阴 肺 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食指端交大肠经。2、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二)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外感、经脉所过部位病症。(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1穴)1中府(肺的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2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刺灸: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3孔最(郄穴)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
10、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4、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主治:头痛项强、面瘫伤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无力刺灸: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可灸。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6、鱼际(荥穴)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7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二)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
11、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0穴)、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寸。、合谷(原穴)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热病、多汗、无汗妇科病:闭经、滞产上肢痿痹、手指挛痛腹痛、便秘刺灸:直刺寸。可灸。孕妇慎用。、阳溪(经穴)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手三里定位:肘横纹下寸,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合穴)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面瘫皮肤病:荨麻疹、全身瘙痒、湿疹
12、等热病、高血压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无力腹痛、腹泻刺灸:直刺寸。可灸。、臂臑 定位:曲池上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三角肌止点处。、肩髃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足 阳 明 胃 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体表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寸腹正中线旁开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2、体内联系属胃,络脾。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乳部有联系。(二)主要病候:胃痛、腹痛、肠鸣、腹胀、水肿、呕吐、泄泻、消谷善饥
13、、口渴。齿痛、眼疾、咽痛、鼻疾、面瘫。热病、发狂。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地仓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外侧。、 颊车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下关 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6、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7、梁门 定位:脐中上4寸,旁开2寸。8、天枢(大肠的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9、归来 定位:脐中下4寸,旁开2寸。10、 伏兔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寸11、 梁丘(郄穴) 定位
14、: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寸 12、足三里(合穴、下合穴)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下肢痿痹、瘫痪、脚气、水肿强壮保健穴、虚劳赢瘦眩晕、癲狂痫乳痈、乳汁少刺灸:直刺11.5寸。可灸。13、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犊鼻下寸14、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定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犊鼻下9寸15、丰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嵴二横指(中指)。主治:治痰的要穴:痰多咳嗽、头痛、眩晕、癫狂痫下肢痿痹、水肿刺灸:直刺11.5寸。可灸。16、解溪(经穴)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长伸肌腱与趾长伸
15、肌腱之间。17、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足 太 阴 脾 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2、体内联系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系。(二)主要病候胃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经脉所过部位病痛(三)常用腧穴(本经21穴)、隐白(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寸。、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
16、治:腹胀肠鸣、泄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阴挺、难产、不孕、不育、阳萎、遗精、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下肢痿痹、脚气、疝气失眠刺灸:直刺.寸。可灸。孕妇慎用。、阴陵泉(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黄疸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膝关节痛刺灸:直刺1寸。可灸。、血海定位:髌骨内上缘上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皮肤病:瘾疹、湿疹膝股内侧痛刺灸:直刺.寸。可灸。21、大包(脾之大络)定位: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小肠经)、体内联系:属心,络小肠。并与肺、咽喉
17、、眼有联系。(二)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手心发热经脉所过部位病变(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极泉定位:腋窝正中,腋动 脉搏动处。、少海(合穴)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通里(络穴) 定位: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寸、 阴郄(郄穴)、 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尺侧端主治: 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癫狂痫腕臂痛胸胁痛刺灸:直刺.寸。可灸。、少冲(井穴)定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寸。手太阳小肠经、体表路线: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上肢外侧后缘肩颈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分出至目内眦交膀胱经 、体内联系:属小肠,络心。并与胃、食管
18、、目、耳有联系二、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 目黄 颊肿咽喉肿痛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少泽(井穴)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寸。、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痛、耳聋、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腰背痛疟疾、癫狂痫刺灸:直刺.寸。可灸。、养老(郄穴) 定位: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缘凹陷中。、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颧髎 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刺灸:张口取穴,直刺.寸。可灸。
19、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股外侧后部下项 沿背腰骶中线旁寸股外侧后缘膕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体内联系:属膀胱,络肾。并联络眼、脑、耳部。(二)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热病、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经脉所过部位病痛(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天柱 定位:后发际正中旁开.寸,斜方肌外缘。、大杼(八会穴骨会)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 风门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肺俞(肺的背俞穴)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心
20、俞(心的背俞穴)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膈俞(八会穴血会) 肝俞(肝的背俞穴)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0胆俞(胆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1脾俞(脾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12胃俞(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肾俞(肾的背俞穴) 、大肠俞(大肠的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内下方。、委中(合穴、下合穴)定位:膕横纹中央。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遗尿腹痛、吐泻丹毒刺灸:直刺.寸。或点刺出血。可灸。、膏肓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志室 定位:第二腰椎
21、棘突下旁开寸。、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寸。20、承山 定位:委中与昆仑之间,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21、飞扬(络穴) 定位:昆仑穴直上寸,承山外下方寸处。、昆仑(经穴)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外踝下缘凹陷中、至阴(井穴)定位: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寸。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 、体表路线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正中线旁开寸胸正中线旁开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体内联系: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喉咙、舌根有联系。(二)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经
22、脉所过部位病痛(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涌泉(井穴)定位:足底、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太溪(输穴、原穴)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闭经、遗精、阳萎、小便频数失眠、多梦、健忘咳喘、咳血、便秘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腰膝酸痛、足跟痛、内踝痛刺灸:直刺.寸。可灸。、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便秘(玉龙赋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咽干喉痛癫狂痫、失眠刺灸:直刺.寸。可灸。、复溜(经穴)定位:太溪穴直上寸,跟腱的前方。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 起于乳头外侧天池
23、穴上肢内侧正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 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体内联系:属心包,络上、中、下焦。(二)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曲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郄门(郄穴)定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寸间使(经穴)定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寸、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定位: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心痛、心烦、胸闷癫狂痫、癔病、失眠、眩晕胃痛、呕吐、呃逆肘臂痛、胸胁痛刺灸:直刺.寸。可灸。大陵(输穴、原穴)定
24、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荥穴)定位: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中冲(井穴)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中肩颈耳后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目外眦交胆经、体内联系: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并与耳、眼有联系(二)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三)常用腧穴:(本经共穴) 、关冲(井穴) 定位:手第四指尺侧,距指甲角寸。、中渚(输穴) 定位: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中。、阳池(原穴) 定位:腕
25、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外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定位: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桡骨与尺骨之间,腕背横纹上寸主治:耳聋、耳鸣胁肋痛、上肢痿痹、瘫痪热病、头痛、目赤痛刺灸:直刺.寸。可灸、 支沟(经穴)定位: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桡骨与尺骨之间,腕背横纹上寸主治:耳聋、耳鸣胁肋痛、上肢痿痹、瘫痪便秘刺灸:直刺.寸。可灸、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的凹陷中。、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耳门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中。、丝竹空 定位:眉梢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一) 经脉循行1、 体表路线: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
26、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2、 体内联系:属胆,络肝。与目、耳有联系。二) 主要病候肝胆疾病:口苦、黄疸、胁痛等头面五官疾病:侧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经脉所过部位病痛。三) 常用腧穴(本经共44穴)、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中。、 率谷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寸。、 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寸、 风池 定位:后发际正中上寸,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项背强痛眩晕癫狂痫 目赤肿痛青盲 鼻渊鼻鼽 鼻衄瘿气疟疾刺灸:针尖微向下,向鼻尖
27、斜刺寸。可灸。、 肩井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日月(胆的募穴) 定位: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带脉 定位: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 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 与内23交点处、 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膕横纹上寸。11、阳陵泉(合穴 下合穴 八会穴筋会)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胁痛口苦 呕吐黄疸 下肢痿痹膝肿痛 筋脉拘挛下肢瘫痪小儿惊风刺灸:直刺寸。可灸。、 光明(络穴)定位:外踝尖上寸,腓骨前缘。、 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定位:外踝高点上寸,腓骨前缘。、 丘墟(原穴)定位: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足厥阴肝经一)
28、经脉循行:、体表路线:起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内踝前小腿内侧脾经前内踝上寸处交于脾经之后股膝内侧正中外阴胁肋止于乳下第六肋间期门穴。(从肝贯膈交肺经) 、体内联系:属肝,络胆。与胃、肺、咽喉、外阴、目、脑等有联系。二)主要病候腰痛胸胁满痛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三) 常用腧穴:(本经共穴)、大敦(井穴) 定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行间(荥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骨间缝纹端。 太冲(输穴、原穴)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主治:中风 癫狂痫 小儿惊风 头痛 目眩 目赤肿痛 面瘫 痛经 带下 月经不调 闭经 崩漏 遗尿 癃闭 胁肋痛 疝气黄疸 腹胀 呕逆下肢痿痹 4、 章门
29、(脾的募穴八会穴脏会)定位: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期门(肝的募穴)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督脉一) 经脉循行、 体表路线: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正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交穴 、 体内联系: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二)主要病候热病神志病、腰脊强痛、头痛眩晕三) 常用腧穴(本经共有28穴)1、长强 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腰阳关 、命门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第二腰椎棘突下4、 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热病 咳嗽 气喘 疟疾 骨蒸盗汗风疹 痤疮 头项强痛 肩背痛癫狂痫 小儿惊风刺灸:向上斜刺寸。可灸 5、哑门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寸6、
30、 风府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寸7、 百会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 眩晕 晕厥痴呆 中风 癫狂痫 不寐 脱肛 阴挺 久泻刺灸:平刺寸。可灸 。8、 上星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寸。9、水沟(人中)定位:人中沟上与下交点处。任 脉一) 经脉循行、 体表路线: 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腹胸颈前正中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唇、目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带下 不孕 少腹疼痛 月经不调 阳痿 早泄 遗精 遗尿 疝气 腹中结块三) 常用腧穴:(本经共穴)中极(膀胱募穴)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下寸关元(小肠募穴)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下寸主治:遗精阳萎崩漏月经不调
31、带下阴痒闭经痛经不孕不育遗尿癃闭小便不利疝气中风脱症虚劳脱肛阴挺泄泻眩晕等强壮作用,为保健的要穴刺灸:直刺0.51寸。针前先排尿。孕妇慎用。可灸。气海、 神阙定位:脐的中央主治:虚脱 脱肛 阴挺绕脐腹痛 腹胀 泄泻 水肿臌胀刺灸:禁针、多用灸法。、 中脘(胃的募穴 八会穴腑会)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吞酸 泄泻黄疸癫狂痫刺灸:直刺寸。可灸 、 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气会)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中央、 廉泉 定位: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承浆定位:颏唇沟的中点主治:面瘫流涎 齿痛龈肿齿衄癫狂痫刺灸:斜刺寸。可灸 经
32、外奇穴1. 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2. 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中间。3.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4. 球后 定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5. 上迎香 定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6 牵正 定位:耳垂前0.51寸处。7. 翳明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后1寸。8 安眠 定位: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处。9 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0.5寸。10 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 寸11 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12 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
33、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两穴。13 八邪 定位:第一至第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14 八风 定位:第一至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15 四缝 定位:第二至第五指掌侧,近指关节的中央。16 十宣 定位:在十指指尖端,距指甲游离0.1寸。17落枕 定位:在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 节后0.5寸。18 膝眼 定位:髌韧带两侧凹陷中。19 胆囊 定位:阳陵泉直下2寸20 阑尾 定位: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篇 针灸技术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
34、、俯伏坐位、侧伏坐位。双手进针法:指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针刺的角度:直刺: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平刺(横刺):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针刺的深度:个人情况 年龄、体质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的定义:又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的标志:患者有酸麻胀重(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自觉反应,或循经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有时还见循经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此时
35、医者手下沉紧涩滞、针体颤动。 否则患者没有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感到针下空松、虚滑。基本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可以避免。原因:患者体虚,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症状:轻者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气短、头晕目眩、血压下降、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甚者神志模糊、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等。处理:立即出针,使患者平卧保暖,给饮温水。重者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仍不省人事,采用
36、急救措施。预防:做好解释,消除顾虑,采用舒适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疲劳、大渴时先休息 、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注意观察,及时处理。针刺注意事项:1.饥饿、疲劳、精神紧张 不宜立即针刺 身体瘦弱、气虚血亏手法不宜过强 卧位 3个月小腹部腧穴不宜针 3个月以上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禁刺 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头顶部腧穴不宜针不宜针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不宜针6.胸、胁、腰、背脏腑所居腧穴(尤其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不宜直刺、深刺7.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脊柱部的腧穴掌握针刺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小腹部腧穴(免误伤膀胱
37、)灸法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直接灸:操作:是用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适应症:瘢痕灸适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无瘢痕灸适用于一般虚寒性疾患。间接灸:操作:是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适应症:隔姜灸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及风寒湿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初起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作用。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吐血并作、中风脱症。隔附子饼灸用于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灸法的注意事项:1、 施灸顺序:
38、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壮数先少后多,艾柱先小后大。2、 施灸补泻法3、 施灸禁忌: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灸。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4、灸后处理拔罐法拔罐法的临床运用:留罐、走罐、闪罐、刺血拔罐、留针拔罐。拔罐法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部位。2、 根据所拔部位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3、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4、 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三棱针操作方法:点刺、刺络、散刺、挑刺。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适应症:凡各种实证、热证、淤血、疼痛均可应用。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
39、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廯、头痛等。注意事项:1、 做好必要解释,消除思想顾虑。2、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3、 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大力,防止刺入过深,损害其他组织,出血不宜过多。4、 体虚、孕妇、产后及出血倾向者不宜本法,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5、 每日或隔日1次,1-3次一疗程,每次出血数滴到3-5ml。皮肤针刺激强度:轻刺、中刺、重刺。叩刺部位:循经扣刺、穴位叩刺、局部扣刺。电针电针各波形: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正确的导线连接方法: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水针常用药物:当归、丹参、红花、板蓝根、徐长卿、灯盏花、补骨脂、柴胡、川芎;25%硫酸镁,维生素B1、B12
40、、C、K3,阿托品等。注射剂量:耳部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或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注意事项:1、 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正常反应。2、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局部红肿等及时处理。3、 注意药物特性、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等,能引起过敏的先做皮试。4、 药液不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避开神经干。5、 孕妇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年老体虚者减少药量。头针常用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顶颞后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之间的连线。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颞前线:在头的颞部,胆经颔厌与悬厘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腔疾病。颞后线: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与曲鬓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枕下旁线:在头后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主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