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全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
2、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
3、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一)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至如君卿
4、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译文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
5、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6、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注释1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2知:指知音者,即对文学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评论的人。3知音:这里泛指一般的评论家或欣赏者,而不管正确与否。4同:指同时代的人。古:古人。5御:用。6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n见)篇中的话。7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8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9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
7、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10韩:指韩非,他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马:指司马相如,他始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11鉴:察看。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即刘勰以上论述所本。12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傅毅:字武仲,和班固大致同时的文学家。13伯仲:兄弟。这里指班固和傅毅作品的成就差不多。14嗤(ch吃):
8、讥笑。15休:停止。全句意指傅毅写作不会剪裁。以上几句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16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17排:排斥。孔璋:陈琳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18敬礼:丁廙(y意)的字。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润色:修改加工。19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20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h底河阴):诽谤。21方
9、:比。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22魏文:即魏文帝曹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23君卿:楼护的字。他是西汉末年的辩士。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24史迁:即司马迁。25咨(z资):询问。东方朔:西汉作家。楼护说司马迁著书曾咨询东方朔的话今不存。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贞索隐:“案桓谭云: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则谓史太公是朔称也。”26桓谭:
10、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27博徒:指贱者。28诮(qio窍):责怪。29照:察看、理解。洞:深。30二主:指秦始皇与汉武帝。31鸿:大。懿(y意):美。32崇:高。33班:指班固。曹:指曹植。34逮(di代):及。35信伪:指关于司马迁请教东方朔的错误传说。36瓿(b布):小瓮,汉书扬雄传赞中说,扬雄著太玄经时,“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这里是借以喻指在以上种种不正的批评风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只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二)夫麟风与麏雉悬绝1,珠玉与砾石超殊2,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3。然鲁臣以麟为麏4,
11、楚人以雉为凤5,魏氏以夜光为怪石6,宋客以燕砾为宝珠7。形器易征8,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9,质文交加10;知多偏好11,人莫圆该12。慷慨者逆声而击节13,酝藉者见密而高蹈14,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5,爱奇者闻诡而惊听16。会己则嗟讽17,异我则沮弃18;各执一隅之解19,欲拟万端之变20: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21。译文麒麟和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
12、然错误到这种地步,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注释1麏(jn君):獐,似鹿而小。雉(zh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2砾(l力)石:碎石块。3青眸(m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
13、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4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5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6氏:一作“民”。夜光:夜间发光,美玉或明珠都如此。这里指玉。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于是遽而弃于远野。”7燕砾:即燕石。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僻)不殊。”8征:证、验。9杂沓(t踏):纷乱,复杂。10质:
14、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文:指艺术形式。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11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12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13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14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15浮:浅。绮(q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16诡(gu轨):不平常的,怪异的。17会:合。嗟:称,称叹。讽:诵读。18沮(j举):阻止。19隅:边,角。20拟:度量,衡量。21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淮南子汜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三)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
15、,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译文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
16、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注释1操:持,即操作、实践的意思。晓:明白。桓谭新论琴道:“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瑟,谓曰: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全后汉文卷十五)2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3圆:周遍,全面。照:察看,理解。象:方法。4务:必须,博观:事类:“将赡才力,务在博见。”奏启:“博见足以穷理。”5乔岳:高山。形:显著,这里指看清。培塿(pulu
17、剖上篓):小土山。6酌:斟酌。沧:沧海。畎浍(qunkui犬快):田间小沟。7衡:秤。8位:安排,处理。体:体裁。9置:安放。10通:指继承方面。变:指创新方面。11奇:指不正常的表现方式。正:指正常的表现方式。12事:主要指作品中所用的典故。13宫商:指平仄,古人常以五音配四声。14术:方法。(四)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1,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沿波讨源3,虽幽必显4。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5。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6,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7?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8,心敏则理无不达9。然而俗监之迷者10,深废浅售11。此庄周所以笑折杨12,宋玉所以
18、伤白雪也13。昔屈平有言14:“文质疏内15,众不知余之异采16。”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17“心好沈博绝丽之文18”,其事浮浅19,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20,必欢然内怿21;譬春台之熙众人22,乐饵之止过客23。盖闻兰为国香24,服媚弥芬25;书亦国华26,玩泽方美27。知音君子,其垂意焉28。译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
19、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所以读者内心对作品中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外形一样:眼睛清楚的话,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的话,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然而世俗上认识不清楚的人,深刻的作品常被抛弃,浅薄的作品反而有市场。因此,庄周就讥笑人们只爱听庸俗的折杨,而宋玉也慨叹高雅的白雪不被人欣赏。从前屈原说过:“我内心诚朴,而不善于表达,所以人们都不知道我的才华出众。”能认识出众的才能的,只有正确的评论家。扬雄曾说他自己“内心喜欢深刻的、博洽的、绝顶华丽的文章”,那么他不喜欢浅薄的作品,也就由此可知了。只要是见解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
20、就必能在欣赏杰作时获得内心的享受;好像春天登台所见美景可以使众人心情舒畅,音乐与美味可以留住过客一样。据说兰花是全国最香的花,人们喜爱而佩在身上,就可发出更多的芬芳;文学书籍则是国家的精华,要细细体味才懂得其中的妙处。一切愿意正确评论作品的人,还是特别注意这些吧。 注释1缀文:指写作。缀:联结。情动而辞发: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披文:辨骚:“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披:翻阅。3讨:寻究。4幽:隐微。5觇(chn搀):窥视。6琴表其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须臾)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21、大水疾流的样子)乎若流水。”伯牙、钟子期:传为春秋时楚人。7匿(n逆):隐藏。8目瞭:目明。9达:通晓。10监:察看。11售:指作品有许多人欣赏。12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思想家。折杨:一种庸俗的歌曲。庄子天地中说:“大声不入千里耳,折杨、皇华则嗑(xi虾)然而笑。”嗑:笑声。13宋玉:战国时楚国著名作家。白雪:一种高妙的乐曲。传为宋玉所作的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文选卷四十五)14屈平:名原。战国时楚国人,古代伟大诗人之一。这里所引的话,见于楚辞九章怀沙。15文:指外表。质:指本性。疏:粗,这里指不注意装饰。
22、内:即讷,迟钝,这里引申为朴实的意思。16异采:指与众不同的才华。17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著名作家。他的话见于答刘歆书(古文苑卷十)。18沈:深。绝:独一无二。19其:当作“不”。事:从事于。20鉴奥:看得深。21内:指内心。怿(y意):喜悦。22熙:乐。春台:老子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春登台。”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总术篇“落落之玉”,也是取河上公本,可见刘勰这里说“春台”是据河上公本老子。23乐:音乐。饵(r耳):食物。老子三十五章说:“乐与饵,止过客。”24兰为国香:左传宣公三年中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国香:全国最香的花,后以“国香”专指兰花。25服:佩带。媚:喜爱。弥
23、:更加。26华:精华。27泽:当作“绎”。玩绎:细细体会玩味。28其:表示希望。垂意:留心,注意。(五)赞曰:洪钟万钧1,夔、旷所定2。良书盈箧3,妙鉴乃订4。流郑淫人5,无或失听6。独有此律7,不谬蹊径8。译文总之,三十万斤重的大钟,只有古时乐师夔和师旷才能制定。满箱子的好书,就依靠卓越的评论家来判断。郑国流荡的音乐会使人走入歧途,千万不要为它迷惑听觉。惟有遵守评论的规则,才不致于走错道路。 注释1洪:大。钧:三十斤。2夔(ki奎):舜时的乐官。旷: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3箧(qi怯):箱。4鉴:这里指评论家。订:校订。5流:流荡。郑:郑声。儒家认为郑国的音乐淫邪。淫人:使人走到过分的境地。淫:过分。6失听:听错了。7律:规则。8蹊:路。-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