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 释文(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峄山碑 释文(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峄山碑 释文-第 4 页峄山碑 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诛灭六国。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2、。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黔首,就是百姓。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经纪,就是法度,秩序。诵略,因
3、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这是李斯。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是政府首脑。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可以开府。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人员由宰相任命。不通过皇帝。当时的宰相,权利是很大的。皇帝基本就是个国家象征。秦始皇很厉害,所以他能管事儿。到了二世,就不管事了。事全交给宰相处理。汉朝的
4、皇帝,其实也是不太过问事情的。政务交给宰相处理。皇权,相权,在中国历史上,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这是皇帝说的。皇帝说,可以。昧死言,就是冒着因冒犯皇帝而可能被处死的危险,来进言。这是一种大臣上书的格式。因为皇帝总是对的,皇帝即是圣人。你对他说话,可能就是错的。这个峄山刻石就讲完了。简单的,跟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的词就不用讲了。其实在战国后期,所有的人,不论是哪国的百姓,都是希望统一的。春秋战国之际的所有思想家,其思想都是要求统一的。无论是儒,墨,老庄,都要求统一。社会整体的愿望就是统一,结束战争。所以,如果不是秦国政治比较急功近利
5、,他完全可以是一个好的帝国。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注释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
6、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
7、,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