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 重点 总结(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 重点 总结(31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 重点 总结-第 25 页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注:颈前区和颈外侧区边界颈前区:内侧界颈前正中线外侧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界下颌骨下缘颈外侧区:内侧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外侧界斜方肌前缘 下界锁骨中1/3上缘1 颈部分区(见图2) 舌骨上区 颏下三角颈前区 下颌下三角 舌骨下区 颈动脉三角 固有颈部 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颈部颈外侧区 枕三角锁骨上三角 项部图2 颈部三角2 浅层结构结构层次:皮肤 颈浅筋膜 (颈阔肌) 颈筋膜 浅静脉 颈前静脉:穿入胸骨上间隙,汇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上方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颈阔肌 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深面的 颈丛皮支 耳大神经浅筋
2、膜内 神经 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 锁骨上神经 面神经:颈支:支配颈阔肌 淋巴:颈外侧浅淋巴结3 封套筋膜(浅层)气管前筋膜:包裹咽喉、食管气管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颈筋膜 内脏筋膜(中层) 颊咽筋膜 椎前筋膜(深层):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 4 筋膜间隙: 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咽后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
3、间。5颈前区 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浅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 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
4、脉。颈外动脉:行于颈内动脉前内侧,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处自前壁由下而上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另外还发出枕动脉和咽升动脉。颈内动脉:行于颈外动脉的后外方。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属支有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有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有一米粒大小的扁椭圆形小体,为化学感受器,有调节呼吸的作用。舌下神经:参与构成颈袢上根。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脉三角,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部穿入并发肌支支配该肌,并在该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
5、突肌、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沿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降至颈根部。 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形态:“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中间的甲状腺峡。被膜 假被膜甲状腺鞘 两者之间的间隙 真被膜纤维囊 囊鞘间隙位置:侧叶甲状软骨中部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甲 毗邻 前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侧叶后面:颈动脉鞘、颈交感干、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
6、返神经状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动脉 喉上动脉:发自甲状腺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腺 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与喉返神经伴行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喉上神经 内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神经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喉返神经 左:勾绕主动脉弓至其后方 行于气管食管旁沟入喉后右: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至其后方 喉下神经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增厚形成,使甲状腺两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连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
7、管壁上。甲状旁腺:呈棕黄色或淡红色,上下各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真假被膜之间。注: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置深,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与其交叉。 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置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前方与其交叉。颈根部1 胸锁乳突肌区颈袢:第1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加入到舌下神经,随其一起下行,走行较短距离后又离开舌下神经继续下行,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第2、3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汇合组成颈神经降支下行;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在环状软
8、骨水平结合形成颈袢,从袢上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颈动 上部:颈内动脉前内侧 颈内静脉后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内方脉鞘 下部:颈总动脉后内侧 颈内静脉前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外方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覆盖。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呈梭形。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最小。 颈下神经节: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
9、2 颈根部 境界:前界胸骨柄 后界第1胸椎体 两侧第1肋 中心标志前斜角肌 内容及毗邻胸膜顶: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锁骨下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被前斜角肌分为3段。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椎动脉: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方,穿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胸廓内动脉:正对椎动脉起始处发自锁骨下动脉下壁,后入胸壁 肌膈动脉第一段 甲状腺下动脉腹壁上动脉甲状颈干 肩胛上动脉 颈横动脉肋颈干 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 第二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上邻臂丛各干,下跨胸膜顶。 第三段
10、: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上面,前下邻锁骨下静脉,外上邻臂丛。胸导管:沿食管左侧出胸腔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多数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接受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静脉角。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迷走神经 左:行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入胸腔。 右: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于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发出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于胸膜顶前内侧,迷走神经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椎动脉三角: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后壁第7颈椎横突,
11、 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 尖第6颈椎横突结节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胸膜顶、星状神经节图3 椎动脉三角及其内容3 颈外侧区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中1/3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第3段、锁骨下静脉和臂丛。 臂丛 肩胛背神经 菱形肌锁骨上部 肩胛上神经 冈上肌、冈下肌 胸长神经 前锯肌胸壁1 胸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脏胸膜2 肋间神经皮支阶段性分布规律:第2肋间神
12、经胸骨角平面第4肋间神经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肋弓平面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平面3重要结构: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的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胸肌间隙: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4乳房:女性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间,平第2-6肋高度。乳房淋巴回流(见图1):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
13、巴结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深部胸肌间淋巴结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5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图1 腋乳房淋巴结胸腔1 腔静脉裂孔: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裂孔 食管裂孔:平第10胸椎,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通过 主动脉裂孔:平第12胸椎,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2 脏胸膜胸膜肋胸膜壁胸膜 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血液供应神经刺激反应脏胸膜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分支肺丛的内脏感觉神经对触摸和冷热不敏感,对牵拉刺激敏感壁胸膜肋间后动脉、胸廓内动脉和心包膈动脉的分支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对机械性刺激敏
14、感肺韧带:由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连于肺与纵隔之间,有固定肺的作用。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左右各一,内为负压。 胸膜隐窝:壁胸膜互相反折形成的胸膜腔隐窝。 肋膈隐窝:胸膜腔的最低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肋纵隔隐窝:因存在左肺心切迹,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右侧大。4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平静呼吸时,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图9 肺根结构5肺门: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部位。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肺根内结构排
15、列 前 后:VAB上 下 左:ABV (注:B为支气管英文的首字母) 右:BAV (右肺上支气管、肺动脉、右肺中、下支气管、肺静脉)肺根毗邻: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方迷走神经 下方肺韧带右肺根后上方奇静脉弓勾绕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跨过6肺的神经:来自肺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7肺的血管 支气管血管:营养性血管,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肺血管:功能性血管,参与气体交换 肺静脉 段间静脉段内静脉肺动脉8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毗邻: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9分区 前
16、层: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上纵隔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四分法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前纵隔下纵隔中纵隔:心包、心、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纵隔: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10纵隔侧面观:中部有肺根,肺根前方或前下方有心包,心包侧面有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后方胸主动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右肺根:上方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下方下腔静脉 后方食管、奇静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
17、份。图11 纵隔右侧面观图10 纵隔左侧面观11动脉韧带:一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的纤维结缔组织索。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12气管杈:气管在气管杈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内面有一凸向上的半月形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左主支气管细长,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短,较笔直,故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置入右主支气管。13心包 纤维心包(外) 浆膜心包(内)心包腔:由浆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在大血管根部反折移行而围成,内含少量浆液。心包窦:浆
18、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反折处的间隙,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14 左冠状动脉 旋支心的动脉前室间支 心的静脉主要注入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右冠状动脉 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心的神经来自于心深、浅丛,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扩张。15后纵隔食管起始处食管狭窄: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左主支气管与食管的交叉处食管通过食管裂孔处胸主动脉:平第4胸椎体下缘接主动脉弓,平第12胸椎穿膈主动脉裂孔后续为腹主动脉。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是沟通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胸导管:平
19、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胸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借灰、白交通支与肋间神经相连,每侧交感干上有10-12个胸神经节。上5对构成心丛、肺丛和食管丛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第10-12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注:气管、食管、胸导管总结气管:上平第6颈椎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将其分为颈部和胸部,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有一凸向上的 气管隆嵴,为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左主支气管:细、长、斜 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粗、短、直 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置
20、入右主支气管毗邻:颈部: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后方:食管后外侧:颈交感干、颈动脉鞘两侧上端:甲状腺侧叶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心深丛、右头臂静脉(右前方)、上腔静脉(右前方)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方)左侧:左迷走神经、左锁骨下动脉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食管:上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胸骨颈静脉切迹和食管裂孔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管与胸主动脉交叉,上部位于胸主动脉右侧,下部位于胸主动脉前方。毗邻:颈部:前方:气管后方:颈长肌、脊柱两侧: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物后外侧:
21、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胸部:前方: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迷走神经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膈后方:迷走神经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右侧:奇静脉弓 腹部:前方:迷走神经前干后方:迷走神经后干气管食管旁沟有喉返神经上行。胸导管:起自位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后经食管与左侧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胸导管多数注入左静脉角。毗邻:前方:颈动脉鞘后方:椎动静脉、颈交感干、甲状
22、颈干、膈神经、锁骨下动脉 胸导管上段和下段与纵隔胸膜相贴,当其上段或下段损伤并伴有纵隔胸膜破损时,可引起左侧或右侧乳糜胸。腹壁1 分区: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右上腹部 左上腹部右腰区 脐区 左腰区 右下腹部 左下腹部右髂区 腹下区 左髂区四分法九分法2 层次: 皮肤:采取腹部皮瓣用于整形手术。 浅筋膜:较厚,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脐平面以下 浅:脂肪组织Camper筋膜 深:弹性纤维Scarpa筋膜 腹壁浅动脉腹前壁下部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髂前上棘附近 阴部外动脉外阴部 脐平面以上:胸腹壁静脉 腋静脉浅静脉 脐区:浅静脉与深部的附脐静脉相吻合,沟通肝门静脉系统与上、下腔静脉系统 脐平面以
23、下: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 大隐静脉 股静脉 脐平面以上:腋淋巴结浅淋巴管 脐平面以下: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群 深面:肝门处淋巴结皮神经:肋间神经前皮支、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深筋膜:覆盖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正中线两侧:腹直肌:上宽下窄,下端前内侧有三角形的锥状肌。 肌层 腹外斜肌:肌纤维自外上斜向内下,在腹直肌外侧缘,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 外侧 腹内斜肌:肌纤维呈扇形斜向内上,后部纤维止于下3对肋,其余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分两层包裹腹直肌。 腹横肌:肌纤维自后向前内侧横行,至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 腹横筋膜:腹横肌深面,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与腹直肌鞘后层紧密相连。 腹膜外组织
24、: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内有腹壁下血管和输精管。 壁腹膜:腹膜外组织深面的一层浆膜。 脐正中襞:内有脐尿管索 形成3对小凹 膀胱上窝正对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 脐内侧襞(脐动脉襞):内有脐动脉索 腹股沟内侧窝: 脐外侧襞(腹膜下血管襞):内有腹壁下血管 腹股沟外侧窝:正对腹股沟管深环行阑尾切除手术的层次:皮肤、浅筋膜(两层)、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腔。3 血管、神经 动脉 腹壁下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在脐平面附近与发自胸廓内动脉的腹壁上动脉吻合,是手术中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标志。 旋髂深动脉:约与腹壁下动脉同一水平发自髂外动脉。 静
25、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分别与其动脉伴行。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腰丛的分支,依次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 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腰丛的分支,于髂腹下神经下方并与之平行,进入腹股沟管后行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从浅环穿出。 生殖股神经:腰丛的分支 股支:分布于三角区皮肤 生殖支:穿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该管,从浅环穿出注:胸神经前支:第1-11对位于相应肋间隙内,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称为肋下神经。4 重要结构 腹股沟韧带: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卷曲增厚而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腱膜由耻骨结节向后外侧转折并附于耻
26、骨梳,其转折处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反转韧带:外侧脚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纤维相接,加强浅环后界。 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呈弓状行于精索的上方,在腹 直肌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 提睾肌: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 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从深环处延续包裹在精索外面而形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图7 腹直肌鞘 弓状线(半环线):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弓状线以下腹直
27、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 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着,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线。 腹白线(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 腹股沟管:内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经过,伴有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髂腹股沟神 经。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深环(内口):实质为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浅环(外口):实质为腹外斜肌腱膜,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图8 腹股沟管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该区无腹 肌,腹横筋膜薄弱,有腹股沟管浅环,是直疝好
28、发部位。小小补充:1 概念辨析: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半透明,薄而光滑。腹腔:腹、盆壁内面围成的腔隙,内含脏器、腹膜、腹腔膜等。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腹股沟三角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镰 腹股沟管2 斜疝: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斜疝。直疝: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腹股沟三角膨出,称为直疝。结肠上区1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主要有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 结构。2 食管腹部:在第10胸椎高度,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3 胃 位置: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
29、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毗邻:胃前壁:右侧左半肝 左侧上部膈 左侧下部腹前壁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共同构成胃床。图12 胃的毗邻 网膜:大网膜:连接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呈围裙状下垂,遮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大网膜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当腹腔器官发生炎症时,大网膜能迅速将其包绕以限制炎症的蔓延。小网膜: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其左侧部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称肝胃韧带;右侧部从肝门连至十二指肠上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为网膜孔。胃小弯动脉弓胃大弯动脉弓 血管:胃左动脉 胃网膜左动
30、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幽门前静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神经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使胃的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胃的运动。内脏传入纤维:痛觉冲动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牵拉感和饥饿感冲动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 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胃膈韧带4 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 前壁(上 下):小网膜、胃、十二指肠上部 后壁: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和大网膜的后两层 上壁:
31、肝尾状叶、膈的壁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反折处 左臂: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壁:网膜孔 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常积聚在囊内。 网膜孔: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壁腹膜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界:壁腹膜、下腔静脉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球部5 十二指肠:上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 膜后隙。 上部:属于腹膜内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上曲,近侧段黏膜面平坦无皱襞,称十二指肠球。 降部:属于腹膜外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下曲,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可见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小乳头。 水平部:属于腹膜外位,上
32、方有胰头及其钩突,后方有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方右侧与小肠袢相邻,左侧有肠系膜根和肠系膜动、静脉。 升部:有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和十二指肠空肠襞。 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十二指肠血液由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为主要供应。图13 十二指肠空肠襞及十二指肠悬肌6肝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毗邻(见图14) 体表投影:第一点: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 第二点: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的相交处 第三点: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处肝的上界第一点与第三点连线 肝的右缘
33、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肝的下缘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图14 肝脏面的毗邻 镰状韧带:位于膈与肝上面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大致呈矢状位,居前正中线右侧。肝的 冠状韧带:位于肝的上面和后面与膈之间。 韧带 右三角韧带:连于肝右叶的外后面与膈之间。 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叶的上面与膈之间。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膈下间隙: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左肝下前间隙 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右肝下间隙第一肝门:亦称肝门或横沟,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 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
34、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的上层所遮盖,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图15 肝门及肝蒂肝内胆道分为肝静脉系统和Glisson系统,而后者由Glisson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7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胆囊:梨形囊状器官,可储存和浓缩胆汁。 毗邻:上方肝 下后方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前方腹前壁 左幽门 右结肠右曲胆囊管:一端连于胆囊颈,另一端呈锐角与肝总管汇合为胆总管;近胆囊的一端有螺旋状黏膜皱襞称Heuster瓣,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进出;当胆道炎症而致此瓣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常可致胆囊积液。图16 胆囊
35、三角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起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肝管:肝左、右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上端由肝左、右管合成,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胆总管 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行于下腔静脉前方,肝门静脉右方。胰腺段:上部多从胰头后方经过,下部多被一薄层胰组织覆盖,位于胆总管沟中。十二指肠壁段图17 胆总管分段肝胰壶腹(Vater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8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居网膜囊后面,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胰头: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侧和下
36、方“C”形环绕 胰 胰颈:其后面有肠系膜上动静脉通过,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汇合成肝门静脉胰体: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胰尾:末端达脾门 血液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脾动脉胰支及胰尾动脉。图18 胰的分布和毗邻9脾:位于左季肋区的肋弓深处;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脏面前上份与胃底相贴,后下部与左肾、左肾上腺为邻,脾门邻近胰尾。 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脾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胰背侧面的上缘左行,终末支经脾门入脾内。 脾静脉在胰颈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10肝门静脉:主要由脾静脉和肠系
37、膜上静脉汇合而成。 毗邻:左前方肝固有动脉 右前方胆总管 后面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附:腹部动脉分布 膈下动脉(1对)-肾上腺上动脉壁支 腰动脉(4对) 骶正中动脉(1条)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支腹主 腹腔干 肝总动脉 肝右支-胆囊动脉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脾支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脾动脉胰支胃短动脉胃后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胰十二直肠下动脉脏支空肠、回肠动脉(13-18条)肠系膜上动脉 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肾上腺下动脉睾丸
38、动脉(男);卵巢动脉(女)结肠下区及腹后间隙结肠下区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1空肠及回肠位置与形态结构:空肠与回肠无明显分界,均属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总称系膜小肠。管径肠壁黏膜环状皱襞淋巴滤泡血管弓和脂肪空肠粗较厚、色红、血管多多而高孤立淋巴滤泡较少回肠细较薄、色白、血管少疏而低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较多丰富肠系膜:将空、回肠悬附于腹后壁,其在腹后壁附着处称肠系膜根。 系膜三角:由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图19 肠系膜 左右肠系膜窦:小肠系膜根划分结肠包围区域为左右两部。形状内侧界外侧界上界下界后界临床左肠系膜窦斜
39、方形开口向下小肠系膜根降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乙状结肠系膜根腹后壁的壁腹膜积液感染可直接扩散至盆腔右肠系膜窦三角形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封闭若有炎症,形成局限性脓肿和腹膜炎 右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 左结肠旁沟:下通盆腔。图20 腹膜腔交通空、回肠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其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支配肌层和肠腺,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2盲肠:腹膜内位器官,没有系膜。3阑尾: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属腹膜内位器官,多数位于回肠前位。McBurney点: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的体表投影
40、。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4结肠升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袢,外侧为右结肠旁沟。横结肠: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肠系膜窦及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乙状结肠结肠右曲:后邻右肾,内侧稍上方与十二指肠相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结肠左曲:后靠左肾和胰尾,前邻胃大弯并被肋弓所掩盖。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动脉 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动脉弓。图21 腹后壁腹膜配布5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向上:至膈,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相通走向 向下:在骶岬平面与盆腔腹膜后隙相延续 两侧:向前连于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外组织6肾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贴于腹后壁。因肝的存在,右肾低于左肾。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脊肋角(肾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脊肋角(肾角)。毗邻:肾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 两肾内下方肾盂和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