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第 127 页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一、科学学科德育范畴(一)科学道德认识1.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目标一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产生了许多问题,科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研究,学会了很多知识,并应用这些科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 科学能够解释许多现象。目标二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是万能的。 当新的问题出现时,科学家又会做新的研究,产生新的理论,来修正原有的科学知识,新的理论又会引出新的问题。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科学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目标三 科学是探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科学尊
2、重事实,重视证据。科学探究的特点就是以证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在观察和测量时,要使用温度计、放大镜、尺子、天平等工具,尽量避免误差。 科学家对问题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对证据的分析整理。2. 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认识 目标一 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尊重生命。 愿意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了解一些自然保护公约,学习自我约束。 体验、欣赏自然美。目标二 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目标三 坚持个人与家庭的绿色消费。3. 遵守社会共同规则目标一 理解到科学技术要为保护环
3、境负责任。 知道科学技术能帮助人类适应环境,防止灾害。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时要权衡环境方面的因素,这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知道废物的回收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垃圾,而废物如何合理回收需要有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 理解为了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科学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作为能源的方法。如风能、潮汐、太阳能发电等。 已有的环境问题需要利用科学技术给以解决。如治理被污染的水域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课题。4.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一 认识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会影响一个 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目标二 理解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决定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关注点
4、,影响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路径。如为了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等。目标三 理解科学技术拓宽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领域。如技术发明,使人类制造出自然界不 存在的钢铁、合金等材料。目标四 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有时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知道 人们要权衡利弊,对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对技术的发展要有社 会公约作为约束。目标五 认识新的技术产品一出现,社会要评判技术产品的功能、重要性及对日常生活的 影响。5. 社会责任感目标一 热爱科学学习。目标二 关心国家的科学发展。(二)科学道德品质1. 培养科学态度目标一 在从事科学探究、技术设计与制作等活动中,能够
5、坚持求真、求实。 坚持说真话、办实事。坚持正确的观点。 勇于修正自己错误的地方。目标二 在进行各项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 敢提出自己的疑问。能列举自己的证据。会说明自己的观点。目标三 在解释身边的问题和从事技术设计活动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猜测,设计、实施实验并解释问题。 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或改进实验。敢于尝试、不怕挫折和失败。目标四 在各项科学、技术活动中,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奉献。 能和他人共同承担任务,并分工实施。 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包容别人的看法。 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计较得失。2. 道德意志品质目标一 在探究活动中克服困难,乐于并坚持参
6、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目标二 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和尊重他人的胸怀。3. 具有民主精神目标一 能够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目标二 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三)科学道德情感1. 珍爱自然和社会目标一 欣赏和崇敬大自然 目标二 保护动植物目标三 珍惜资源目标四 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2. 珍惜自己和生命(四)科学行为1. 守法守则的行为 目标一 遵纪守法2. 培养守信、守时的习惯3. 积极美化大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目标一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目标二 积极参与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活动 目标三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年段与学科 寓德教育内容科学学科政治 素质 教育以政治方向、立场、原则、
7、路线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 基本线索的政治素质教育, 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1. 通过对我国重大科学成就与科学事件的了解,生发 对祖国的情感,树立热爱祖国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科 学的兴趣。思想 素质 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中心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1. 通过了解科学家勇于探索的故事或科学史实,体会 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和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和 创新的科学精神,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关爱生 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2. 通过联系科学对周围社会、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 与 学 习 内 容 相 关 的 实 际 应 用 进 行 讨 论 和 实 践 ,
8、初 步 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关心自然、珍爱生 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 强学生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感,并为学生建立自身健康 的生活方式打下良好基础。道德 素质 教育以 爱 祖 国 、 爱 人 民 、 爱 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 基本情感,以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具体美德为基本内 容的道德素质教育1.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 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 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 伦理和道德的取向。法纪 教育以纪律、守则、规范、法律 为主要内容的法纪教育
9、。1. 通过组织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 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和卫生习惯。个性 心理 素质 教育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 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 教育1. 通过经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基于证据和推 理,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2. 通过科学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学会主动与 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二、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一)生命世界1. 生物的多样性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地 球 上 存 在 不 同 的 动 植 物 , 不 同 的 动 植 物 具 有 许 多 不 同
10、的 特 征 , 同 一 种 动 植 物 也 存 在个体差异通过了解认识周围植物,使学生对身边植物产生喜 爱和好奇,乐于观察、比较植物外部的相同与不同。通过 认 识 市 花 、 市 树 , 了 解 植 物 与 人 的 密 切 关 系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体会它带给我们的美 感,激发学生关注植物,热爱植物。通过上述的学习经历,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破坏植 物的行为。观察校园、社区等 身边的植物(包括市 花、市树),整理、 开辟展览区。在校园内为树木挂 标牌,制作校园植物 提示牌或“相册”。 开 展 种 植 、 照 料 活动。通过观察、比较身边小动物的身体外形特征及生 活 习 性 , 激 发 学 生
11、 乐 于 观 察 小 动 物 更 多 细 节 的 欲 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如:反复观察、多角度 观察,真实描述等。通过观察,体会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同 类动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动物相处的问题。通过对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分析、了解,发展 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意识。开展观察、资料搜 集 巡 展 。 交 流 等 活 动。 模 拟 表 演 活 动 , 如:模仿动物运动的 趣味运动会、动物家 园建设发布会。2. 生命的共同特征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生命特征: 动植 物的一生通过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活动,使学生领悟 到长期观察对深入了解栽培植物以及小动物都具有 重要意 义 ; 愿 意 克 服
12、 困 难 坚 持 参 与 、 经 历 活 动 全 过程。种植、饲养。体验 种子萌发、长成新植 株,饲养或共同照料 小动物过程的乐趣。通过对一些生物生命过程的了解,体会生物的复 杂、多样性。通过了解生物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 会到 科 学 、 技 术 与 人 类 生 活 之 间 的 密 切 关 系 。 同 时 感 悟 到 这 种 影 响 既 有 积 极 的 一 面 , 也 有 消 极 的 一面。调查、收集资料相 关事例, 分析、讨论事例对人 类的影响。养蚕,观察蚕的生 命过程,了解蚕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3. 生物与环境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不 同 的 动 植 物 能 够 适 应 不 同
13、 的环境通过对动植物的外形、生存方式或习性与 其生活环境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自 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生 命体的摇篮和家园。我们人类只是丰富多彩 的 生 命 类 群 里 的 一 分 子 , 我 们 与 地 球 、 与 其他生命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 系。激发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搜集资料。观察活动。关注观察活动前学生已有 的认识情况,通过多种形式 的表达交流,记载、反映学 生认识、感受的变化、发展 过程。模拟表演动植物间的食物 链活动。生 物 在 不 断 的 进化通过对进化过程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进 化是在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
14、化过程中经 过 长 期 的 演 变 形 成 的 。 初 步 形 成 对 适 者 生 存、自然选择意义的认识。通过学习,发展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变化的 兴趣。讲科学家的故事。资料搜集、巡展活动。报告会。4.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脑 和 其 他 器 官 一样需要保护通过学习传递给学生一个意识:爱惜 身体是一种责任。引导学生关注体育 锻炼和卫生保健。 活 动 : 从 健 康 的 角 度 评 价 家 庭 生活质量(可以从意识、家居环 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的大 讨论。(二)物质世界1. 物体与物质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有 些 物 质 改 变 以 后 , 特 性 也 改 变
15、 了;它们变成了另 外的物质,但是没 有消失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事物是可以 变化的,变化时需要一定条件的。通过对物质变化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节约 能源与保护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细致、全面观察 的品质。 科 学 实 验 : 指 导 学 生 用规范的方法操作每一 个实验。水是一种特殊而重 要的物质在了解水资源及其分布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 自然水域的美,感受它对人类的重要,感受 我们对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增强学生的 忧患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通过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物质 的变化,渗透物质不灭的观念。 调 查 , 如 : 调 查 当 地 水资源状况;
16、或调查所 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 源情况;或调查当地水 体的污染源。溶解实验。空气是一种由不同 气体混合成的重要 物质通过活动认识到空气是物质。激发学生乐于从多个角度探究认识问题的 科学精神。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实 验 , 分 析 水 的 三 态 变化。 感受水在地球表面和大 气中的循环,对天气变 化有重要影响。2. 运动与力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常见的力通过对力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 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条件 发 生 变 化 , 物 体 的 状 态 可 能 发 生 变 化。引导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推手游戏: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 人相对站立间有一定距离,可手掌相对 也可相互分
17、开,在听到口令时用力。测量力的大小。调查各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 能量的表现形式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初步了解古代北京体现声音科学的 典型 建 筑 北 京 天 坛 回 音 壁 , 增 强 对 声 环 境 的 初 步 认 识 ; 同 时 , 激 发 学 生 对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科 学 成 就 的 崇 敬之情。 搜 集 天 坛 回 音 壁 的 资 料(或参观)。光 在 空 气 中 沿 着 直 线 传播。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 大胆想象和质疑的学习品质。古代科学家墨翟的故事。光传播实验及分析研讨。流 动 的 电 荷 被 称 为 电 流,形成
18、恒定电流要有 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 路,电路中接入电器会 改变电流的大小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 合作,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 实验现象,渗透能量可以转换的观念(如一部分电能转换为热能)。制作:自制水果电池。阅读有关电池发明、发展 的资料。组装简单电路。关注用电安全。具有磁性的物体可以对 物体产生作用通过学习,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对推 动社会文明起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 国古代人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探究磁的兴趣。探究磁铁性质实验。阅读资料,了解指南针的 历史。能量的转换 感 受 科 学 技 术 能 帮 助 人 类 适 应 环
19、境。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与社会发 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 面的影响。调查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应 用事例。观察、分析相关事例如话 筒(麦克风)、扬声器(喇 叭)、声控开关等设备中的 能量转换关系。(三)地球与宇宙领域1.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 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 壳,称为地壳。地壳至 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 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通过了解科学家勇于探索的故事或 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 和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和创新 的科学精神。 知 道 科 学 技 术 能 帮 助 人 类 适 应
20、 环 境,防止灾害。科学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许多 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创 设 情 境 , 组 织 观 察 现 象、搜集信息并建立联系 的研讨活动。 模 拟 地 震 、 火 山 喷 发 的 科学实验。 阅 读 人 类 认 识 地 球 的 历 史过程。2.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由 于 地 球 的 自 转 形 成 了 昼 夜 交替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的历程,教育和 鼓励学生做科学要具有大胆想象、勇 于实践、不怕牺牲的执着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环境对生命体的影 响。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 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 享。观察花草、昆虫
21、、家畜、家禽的 昼夜行为变化。由 于 地 球 围 绕 太 阳 的 公 转 运 动 以 及 地 球 自 转 轴 的 倾 斜 而 形成了四季人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产生了许多问 题,因为科学家的探究,四季成因得到 了科学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体会到科学家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 的确凿证据和推理。搜集动植物受季节影响的资料, 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撰文、唱 歌、图片剪贴)表达、交流。地球公转模拟实验。太 阳 系 只 是 我们 已 经 探 测 到 的 宇 宙 中 的 很 小很小一部分理解科学家对太阳系及其宇宙其他星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研究、不断认 识、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来修正原有的 科学知识的过程,科学就
22、是这样不断 发展的。感受到科学家对问题的解释,来自于 观察获得的确凿证据和对证据的分析 整理。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对太阳的探究以 及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测量并记录太阳、影子、温度的变化。 搜 集 资 料 : 了 解 “ 地 心 说 ” 和 “日心说”。观察日冕和圭表的模型或图片。3.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中国是一 个 能 源 短缺的国 家 , 我 们需要尽 可 能 节 约能源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 有时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知道人们要权 衡利弊,对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必须考虑伦 理和道德的取向,对技术的发展要有社会公约 作为约束。 辩 论 会 或
23、专 题 论 坛 : 了 解 节 约 能 源 的 必 要 性,提出一些可以采取 的行动建议4.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人口的过度增 加会影响生态 平衡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 类应珍惜的家园。调查活动及专题演讲。 如1:列举人口过度增长的事 实(数据),说明人口过度增 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如2:列举人类不合理活动破 坏自然环境的实例,通过论坛 活动,使学生理解这些活动会 引起局部乃至全球性的环境变 化。壁报、校外宣传等。了针对 现实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环境 的建议或行动方案。人 类 的 不 合 理 活 动 会 引 起 不 良的环境变化 坚 持 说
24、真 话 。 勇 于 修 正 自 己 错 误 的 地 方。愿意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认识新的技术产品一出现,社会要评判 技术产品的功能、重要性及对日常生活的 影响。人 类 需 要 为 保 护 环 境 作 出 正 确 的 选 择 和 不 懈的努力珍惜资源。知道废物的回收能够节约资源,减少垃 圾,而废物如何合理回收需要有合理的科 学技术手段。了解一些自然保护公约,学习自我约束(四)设计与技术领域1.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特定用途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 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 象进行比较理解科学的解释,来自于观察获得的确 凿证据和推理。在观察和测量时,要使用温度计、放大 镜、尺
25、子、天平等工具,尽量避免误差。在测量活动中,求真、求实。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测 量仪器,了解其功能。运用仪器或观察或测 量。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 们提高观察的能力2.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主题德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根据建筑物中构件的用 途和条件的限制,设计 结构和选择材料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 中时要权衡环境方面的因素,这 已经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 要指标。 设 计 活 动 , 如 设 计 一 个 建 筑 构件,假定它的用途和条件限 制的前提下,设计结构和选择 材料。学生评价。根据结构的要求,可以 改变材料的外部特性观察实例,调查分析。仿照生物的结构特征, 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功
26、能的运动结构 通 过 从 生 物 体 身 上 获 得 的 灵 感,生发欣赏和崇敬大自然的情 感,增强保护动植物的意识。能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设计, 并积极改进。敢于尝试、不怕挫折和失败。 观 察 一 些 生 物 运 动 系 统 的 主 要结构,了解它们和仿生机械 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设计 活动。三、说明(一)本纲要指定的依据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 稿)。内容选择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部分内容,还有设计与 技术的部分内容。(二)科学道德教育既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组成部分。本纲要 对“小学科学学科德育范畴”进行了梳理,并结合
27、课程标准内容列出了反映科学学科特色的德 育目标、教学活动建议。从教学即教育的原则出发解读本纲要,希望教师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时,不应拘泥于本纲要的主题内容,要善于依据“小学科学学科德育范畴”,积极挖掘课程标 准中更多主题内容的德育点,抓住一切教育时机。(三)本纲要针对德育目标提供的是“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根据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周期长、可塑性大 的特点,重视学习活动的每一个实践环节,通过“有意”、“有序”、“有机”的环境创设, 时时渗透,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参与科学活动与交往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 默化和逐渐积累中,
28、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自我的科学道德意识和科学道德品质。四、德育课例认识显微镜 设计者:北京芳草地小学 范颖【材料准备】分组准备:托盘、放大镜、被观察物(丝绸、纸张、沙砾、三张切片标本)、记录单;显 微镜、显微镜结构图。【教学过程】(一)利用放大镜先近距观察丝绸、纸张、沙粒等物,再观察三张玻片标本(叶下表皮、 人体血液、洋葱表皮),并且如实记录。边观察记录,边要思考利用放大镜观察和用眼睛观察 有什么不同。注:培养学生学会用肉眼和放大镜细致、有序的观察物体,是低中年级学生观察 能力培养的重点。所以,这里就不再把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单独分开了。(二)展示交流记录。教师注重鼓励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的
29、进行观察后的描述。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德育目标】(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将观察现象进行记录,为下节课活动做技能与对比观察体验的准 备的同时,初步了解显微镜组成,学会使用显微镜的第一步调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渗透要进行更为全面、细致、微观的观察,则需要借助更为 精密的科学仪器帮助的科学方法论。(三)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初步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学生汇报、交流中,产生了利用显微镜的动机。此时,教师就势引导学生认识这位观察物 体的“新朋友”。. 了解它的组成(通过提供构造图,进行自学了解);注:因为是简易的显微镜,结构 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说明书,通过交流正确了解显微
30、镜的基本构造。因此教师这样的 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学习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第一步:调光。本课结束后,学生对显微镜的组成和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用放大镜对玻片标本进行 观察描述的记录单成为下节课重要的学习材料。这一切,为下节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体验 显微镜对人类认识物体的巨大“冲击”,恰当进行德育渗透做好了基础准备。. 搜集和查阅有关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过程的资料。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德育目标】(在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仪器的能力、观 察记录的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显微镜的问世及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 影响,渗透科学技术与社
31、会相互促进的观念,渗透选用不同的科学仪器,可以满足不同观察需 求的科学方法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记录中细致、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1. 利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方法训练。2. 引导学生感受显微镜给人类带来的变革,从而树立的观念。【教学难点】1. 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有效掌握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2. 保持学生观察记录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记录的效率。【材料准备】1. 教师准备:显微镜使用步骤贴图、生物显微投影仪、显微镜、玻片标本。2. 分组准备:显微镜、记录单、玻片标本(叶下表皮、人体血液、洋葱表皮)3. 分组弹性材料:阅读资料:“慧眼”看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学
32、环节及目标:回顾所提问题,引出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学习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对黑板一侧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谈话(我们继续来认识显微镜,先来继续学习如何使用它,当我们真正会用它来观察物体时,其他问题可能会逐步解决。)引导学生看 板书的诸多问题,确定哪个是已经解决的,哪个是解决一部分的,哪些是还没有解决的。(二)新授教学环节及目标:训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记录与表述能力,观念的渗透,良好 科学研究作风及科学情感的培养。学习、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操控仪器的技能,培养观察、记录与描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细致求真的科学作风。1. 教师分步讲解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利用板书图示、挂图、生物显微投影仪辅助
33、讲 解。然后再无声连贯操作一遍。(注:因微生物显微投影仪的使用,更直观的显现了操作要 领。此时的学生个个全神贯注,认真听、看、记要操作要领。)2. 给学生半分钟时间,安静回想操作方法。(学生小组内互相监督、提示、检查操作方法 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记录)3.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利用显微镜观察记录三张玻片标本。初步的观察记录 活动。教师注意巡视,发现观察记录有好方法的小组。活动中期的叫停:通过少数组记录单 的对比展示,经验的介绍推广,让学生感悟如何科学地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利用激励性评价, 保持学生观察记录的兴趣。继续分组进行观察记录活动。(注:这个环节渗透了教师巧妙的 引导。教师在巡视中,注
34、意显微镜调光问题、玻片标本是否安置在物镜所观测的范围内,关注 学生的记录情况。教师还将利用放大镜观察的记录单与新记录单同时发放,以便学生进行对 比。)注意学生分组记录中,如果出现记录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下节课练习使用时,要多给 这样组一些关注。4. 组织学生汇报观察记录情况。 出示汇报提示单: 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有什么新的发现?面对这些发现,有什么新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直接用眼睛观察利用放大镜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根据汇报提示单,利用实物投影,将显微镜与放大镜观察记录相比较,进行汇报。汇报中,学生可能会对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情况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可能会
35、产生发明新式显微 镜的愿望,可能会真切感受到“显微”的含义,还可能对记录是否清楚、如实进行评议。(如 果此处出现了记录差异,要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在求真务实的状态下开展对各组记录的评 价。最后,如有必要,可充分利用生物显微投影仪来澄清事实。)教师进行小结过渡: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后,有了全新的发现,有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和 疑惑,其实正是人类自发明显微镜至今,所经历的一个伟大探索过程。这种探索既包含了对显 微镜的不断探索,也包含着对显微镜下全新世界的发现和探索。观看“显微镜下的世界”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及目标:进一步体会显微镜发展和科学探索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显微镜的热爱之情,对未知世界的关注之情。
36、1. 播放录像,要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引发学生的惊异,通过视频震撼学生的内心。并结合播放内容进行适当提问,以突出显微镜的神奇作用,突出显微镜给人类带来的全新视角。2. 组织学生谈观看感受。注意引导学生不但汇报记录方面的情况,更要谈谈新的想法和感受。3. 弹性材料:质疑并针对仍未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可提供弹性阅读材料:“慧眼看世 界”,并鼓励学生回家继续查找有关显微镜的相关资料。(三)总结延伸回顾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新问题,激发学生课后了解显微镜的愿望。(四)关注点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中指出:学 科教学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
37、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 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主 要从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出发,潜移默化 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欲发现周围 事物奥秘的愿望;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道科学已经能揭示世界上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在科学 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
38、交 流;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 范的、满足成长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总之,就是通 过我们向学习过程注入的德的培养意识和跟进策略,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态 度的感悟,有价值取向“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两层次转化”的发展变化愿望和趋向,以此来 实现德行的教育。认识显微镜这一教学内容,属于典型的方法技能训练课。但是教师并没有拘泥于“训 练学生正确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单一目标,而是带着强烈的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 合
39、的意识,在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到恰当的切入点,通过两个教学策略,在 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既掌握到科学的方法,同时又学着去理解科学、欣赏科学,从而有效 的、合理的、贴切的、自然而然的进行了科学教育的德育渗透。首先,他结合内容巧妙铺设了一条贯穿整个活动的情感线,使学生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 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科学与技术交相辉映的激情和科技 发展带领人类进入全新世界的震撼。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先后利用不同的观察工具眼睛、放大镜、显微镜这样一个从肉眼到简单光学器具,再到高级精密仪器的发展梯度,对同样的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样的 观察对象,通过科技含量逐步递
40、增的仪器呈现在孩子的视野中,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 自然惊异于巨大的差异,产生着新的遐想。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还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的视 频资料:在现代光学显微镜下,一滴普通水珠中活现出形态各异的浮游生物。在电子扫描显微 镜下,一粒细沙竟成为布满陨石坑的星球;一个异常粗糙,上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经脉的“板 子”,竟然是平时使用的光滑书写用纸;连最整洁的沙发表面都静静地休憩着许多貌似远古生 物、个头渺小的尘螨从学生惊愕的目光中、“真伟大呀”的感慨中,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制 造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带给他们的视觉的延伸、智慧的开启、心灵的震撼。正是这对比反差手 段转化成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
41、真情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这点点滴滴的感受就此在这些求知欲望正浓的孩子们的心田油然而生。第二,老师注重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后的记录活动和交流分享记录成果的活动。他的操作 策略是将活动分为两段,中间穿插了展示、比较、评价环节,通过集体的彼此倾听、坦诚交流、使记录趋于客观真实。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意识、严谨细致的作风。 用科学工具开展观察与记录的活动,应该是培养学生求真诚实的最佳载体。无论是利用放 大镜还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记录并展示交流记录单。第一课时的记录与展 示,旨在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讲真话。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仅看到物体放大后的像,而不足 以看到
42、物体更为微观的结构,不便于对物体展开更细致的描述。这种观察上的遗憾才使得显微 镜的使用呼之欲出。第二课时因为有了显微镜,记录与展示则注重鼓励学生更准确、清晰、详 实地把镜头下的情景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借助着图画、文字和言语。应该承认,面对镜头下 纷繁复杂的图像,学生很难做到记录全面、详实。各组的观察记录不尽完善,但各有特点。这 恰恰促使学生学会自我批判,学会静心倾听,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以促使自己能够最大程度 的对显微镜下的图像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细腻的报道。当研讨活动进入最后阶段时,教师再次 利用生物显微投影仪展示玻片标本的结构,简洁有力地澄清了事实、统一了认识。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中,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学习的真谛。 两节课结束了,但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经历,所获得的感悟和受到的影响,却已是“随风潜入夜”。达到了执教教师的这样一种追求:“科学课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 高”,教师就要有变“教书”为“铸魂”的立意;要善于处理教材,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洋溢着柔柔 的人文气息,才能让我们的德育渗透“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学生,在“润物细无 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