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毋庸赘言,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
2、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为,为。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一)近代学制1、(年学制和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因是年为旧历壬
3、寅年,故称,亦称年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亦称为年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年,中学教育年,高等教育至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两者的制定都是取法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当时清政府为了制定学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派官员到日本去考察;派学生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翻译日本的教科书籍
4、等。壬寅学制的制定被张百熙称之为“上塑古今,参考列邦”。 癸卯学制不拘泥于中国古代的学制,而把日本学校的种类及年限划分全面引进,形成了与日本学制基本相同的学制系统。但也有不同之处,如学制年限的拉长,注重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增加其等级,提高其程度等等,这可谓引进日本学制时所做的创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是清朝末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被迫实行的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它的颁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古老的封建制度。年中
5、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大总统,并任为首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深感辛亥革命后,教育思想与方法俱有所改变,清末所颁布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帝制,而不适宜共和,自不能满足于国人的要求。”于是教育部决定颁布新法令,以代替旧的规章。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年月至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九月由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6、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年,高等小学年,共年。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除了有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这个学制将小学教育缩短为年,中学教育缩短为年,废除了小学与师范学校的读经课程,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设置了专门学校,培养专科实用人才等等。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学制的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不足。如“
7、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二)现代学制年“五四”运动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壬戌学制被称为现代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之年是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它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年1921年)1915年在天津召开第一届大会,会上湖南省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方案,对入会的各省代表
8、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在后几届的年会上,不少省的教育会都提出了“革新学制”的要求,并向大会提交了议案。第二阶段是形成时期(1921年1922年)。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广州召开第七届年会,讨论通过了“学制系统方案”,后来又经过了教育部召开的学制会议与全国的教育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壬戌学制系统方案。第三阶段,颁布实施阶段(年1932年)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1932年以后停止使用该学制。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设三年制高中,提高了的水平,单成系统,课程的设置无男女校之别。壬戌学制与近代颁布的两个学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9、)打破了以往学习日本学习的传统,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向美国学习。()学制的制定不在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它的制定充分的吸收了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的意见。()学制的制定酝酿时期长,长达七年之久,实施时间长,影响也最大。当然,壬戌学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实用主义的教育影响缺乏辩证分析的态度,学制中某些方面的设置过于理想化等等。这一学制的制定对于我国教育立法的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首先是在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分析与评价外来文化影响。其次,充分的吸收教育领域中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步入科学化与正规化的轨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三)现行学制自年国务院颁
10、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结构的调整,学制亦有所变化与发展,并逐步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即我国现行学制系统。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现行学制中,从纵向来看,划分了四个阶段:、。其中初等教育阶段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合称为义务教育阶段。从横向来看,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后,开始出现了类的区分。根据性质与目标的不同可以把我国的教育分为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以普通教育系统为基础。初等教育阶段实施的是普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以上实施的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可
11、以划分为:学龄期教育系统与成人教育系统;根据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强制性可以分为义务教育系统(普及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非普及教育系统)。(详见学制图)其中,义务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以及职业教育系统,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对其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本章将在第二、三、四节按照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阶段以普通教育系统为主展开论述,其中成人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本书另有专章论述。我国现行学制充分吸收了以往学制的优点,注重于我国教育实际,把幼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纳入学制系统中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现行学制中虽然有严格的学制年限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变化,这种年龄的限
12、制日趋淡化,从而表现了学制的严格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此外,也应看到这种学制必定是一种过渡性的学制,因为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节奏的加快,尤其是与的出现,那么在未来学制结构中在教育阶段与教育结构等方面也必然做出调整。任何一种学制,都是在不断的逐步适应实践变化的需要而发展的。近代学制的形成是我国教育向近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学制的形成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回顾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发展历程,对各部学制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几点启示:学制的改革要处理好相对稳定与适时变革、学习借鉴与参酌变通的关
13、系;学制的制定要多方参与、力求民主,并根据各部学制的优长提出了未来学制的理想模式。我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从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算起,学制的发展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学制的变迁又是教育发展嬗变的一个系统而突出的体现。因此,考察学制的变迁,不仅能够看到教育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潮流在教育中的折射,我们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启示,为当代的学制及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一、 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述略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历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壬寅癸
14、卯学制清朝末期,封建帝国的国势日趋衰微,尤其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这使清政府朝野上下开始醒悟,更迫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战败的原因进行冥思苦想。思索的结果是,甲午战争中日本的武器并未比中国高明多少,更深层的原因不在于“器”,而在于“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变革教育作为造就新人的手段而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并最终在先进人士的倡导和推动下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清末教育改革和近代学制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从教育自身发展的状况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在统治者专制和排外的文教政策下,官学沦为了科举制度的附庸,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积弊丛生,事实上官学已经“名存实亡”;同时,书院或讲求理学,或学
15、习制艺,或博习经史词章,而且考虑到学生出路的问题,书院对科举的态度也洒脱不起来,渐渐也成了科举的附庸;私学的状况又是专制、呆板,教学条件恶劣,发展举步维艰。教育衰废的现实情况,引起爱国先进人士的担忧,废八股、变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秉承地主阶级改革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洋务派将这种教育改革推向了一个高潮,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兴办在客观上呼唤近代学制的诞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经过张百熙、吴汝伦等人的努力,1902 年8 月15 日,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 壬寅学制终于成型出台了。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虽然这个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轻视女
16、子教育和受科举制的影响和制约比较严重等,但它比较注重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此外,该学制还比较重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在浓重封建气氛中的一大进步,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尽管壬寅学制尚不完善,也有许多明显的缺点,而且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但它毕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是近代学制的肇始,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不仅对中国学制的建设影响巨大,而且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意义深远。壬寅学制颁布后不久,张之洞便根据自己基于对西方学制的认识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学制设想,对壬寅学制进行了增删修改,形成了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一样,也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由于癸卯学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17、封建社会中,制定者在既想学习资本主义又不愿放弃封建统治的矛盾心态下设计的,所以它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这一点仅仅从课程设置上就可见一斑:读经科的设置显然是为了维护封建道统,而外国语以及博物、物理化学等科的设置又明显体现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愿望;同时,对各级学堂毕业生给予科名出身奖励无疑是封建主义的印记,而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的联系又当然是学习资本主义的结果。癸卯学制虽然也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毕竟比壬寅学制有了很大改进,它奠定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了新教育的发展,通过新学堂的发展为培养近代中国的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支配下,通过对课程设
18、置和教育内容变革在制度上的保障,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此外,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也是教育实践中的先进之处在学制中的显现。总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二)壬子癸丑学制继壬寅癸卯学制之后,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即着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来全面改造中国社会,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实质就是要打破封建旧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以使资产阶级的新教育精神得以贯彻和体现。为此,教育部于1912 年7 月举行了
19、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其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制定新学制。经这次会议讨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也称民国学制),于该年9 月3 日公布。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与壬寅癸卯学制相比,壬子癸丑学制“缩短了修业年限”,“给了女子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以教授农工商等实用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实业教育得到了加强”。由于这个学制产生于戎马倥偬之中,因过于关注用民主共和精神来取代原有学制中的封建主义因素,而在形式上存在种种不足。如中学修业年限偏短,整个学制缺乏弹性等,但它毕竟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
20、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三)壬戌学制(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一个学习外国经验而制定的学制,尽管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进步的学制,但是正如当时许多教育界人士所批评的那样,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逐渐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文章批评它“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许多报刊都载文批评学制是“整齐、划一、单调、生硬”。学制在中学教育方面所表现的弊端尤为突出,如“中学修业年限过短,太偏重于普通教育”,致使中学生毕业后,“升学困难,就业也不易”。壬子癸丑学制实行以后,各地根据这些问题相继做出了反应,纷
21、纷向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自己对学制改革的设想。同时,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教育救国论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强烈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一场新的教育改革已经呼之欲出,尤其是要求改革学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必须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在各地普遍改革试验的基础上,经全国教育联合会八届年会讨论研究,教育部于1922 年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重新制定学制,并于同年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施行全国,称为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新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_之,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新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小
22、学由旧制的七年改为新制的六年,比原来减少一年;(2)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由旧制的四年延长到六年,由原来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级制,初中高中各三级,初中可以单设;(3)中学培养目标,由原来旧制的单一预备升学改为升学预备与职业预备兼顾;(4)旧制的单一的普通中学,改为初中为普通中学,高中为分科中学,或称之为综合中学;(5)旧制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高中实行选科制;(6)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采取措施,旧制中的整齐划一的弊端得以克服。新学制的意义就在于:它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这有利于提高小学入学率和升入初中的升学率;它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向更高阶段的学习迈进做好
23、准备;在高中开设职业科,既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解决了一些学生毕业的后顾之忧。分科制和选科制的实行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级制,改变了过去学校衔接不合理的现象,“劳民伤财、耗时误人”的弊病得以纠正。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新学制”制定的目的就是克服旧制中“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的弊端,它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总之,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有了前两部学制作为基础,而且该学制的制定酝酿比较充分,根据各地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斟酌,所以新学制比以往的学制都更加
24、完善与合理,突出地表现为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谋个性之发展”思想的提出,这在中国学制发展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如果说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学制的肇始,癸卯学制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壬子癸丑学制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除旧布新的根本性改革,那么壬戌学制则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虽然此后对它进行了整理、修改和增删,但它以后的学制基本上承袭了它的思想,保持了它的体系和特色。综观我国学制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学制的变革决不是空穴来风,也不单纯是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主观愿望的产物,学制改革的致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每一次学制改革都有其自身
25、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层的动力源。它既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又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左右,同时,社会文化、教育思潮、民族心理以及改革者的思想体系等,都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反过来,学制的改革又通过改变未来人才的规格和素质对社会分层、民族素质以及社会思想等方方面面产生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研究近代学制的改革,认真总结,对其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以史为鉴,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学制改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二、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的启示20 世纪初的30 年时间里,我国的学制经历了频繁的变革,从总体上看,学制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三次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中体西用”到“民主
26、共和”再到“民主科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封建性的批判和摈弃越来越彻底,而学制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则体现得越来越突出。从学制的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学制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时变革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学校系统,它规定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它在客观上是对一个人整个一生的正规教育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不同的学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体在素质、水平结构和专业构成上是不一样的;而且,学制的不同指导思想规定了其培养人才的性质 壬寅、癸卯学制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维护封建道统又具有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和技能的人,壬子癸丑学制想要培养资产阶
27、级的传人,而壬戌学制实质上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鉴于教育自身周期长的特征和学制对人才规格的规定性,学制一般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学制属于教育制度范畴,对教育实践有着现实的规定性。只有稳定的学制,才能保证受教育者所受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学制改变,那么受教育者必定受到制度转换的影响,或造成知识的重复学习,或造成知识的断条,或者前后所学内容在思想上产生抵触甚至矛盾,这些都使受教育者知识或思想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尤其是在比较强调集中统一的国家,学制的变革将可能影响整整一代人。换句话说,新制与旧制转轨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关系在短期内无法理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破坏受教育者所受教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统
28、一性。在学制频繁变革的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新旧杂糅、思想充满矛盾的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旧教育交替造成的矛盾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学制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状况和教育的现实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经济有了重大的变革、新思潮风起云涌,而旧的教育与之不相适应、在制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束缚甚至是桎梏时,学制的改革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产生背景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社会变革、政治经济发展和一定社会思潮下的产物。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产物,受洋务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基调;壬子癸丑学制是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产物,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是执掌政权后的资产阶级教育主张的体现;而壬戌学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教育救国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的影响下形成的。由此可见,当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时,必然产生学制的变革。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学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二)学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又要参酌变通毋庸讳言,近代中国三部学制中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学习外国的痕迹 壬寅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主要是吸-第 9 页-